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域特色视角下文化创意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文化创意街区的发展模式
文化创意街区的形成和发展常常依托于城市街区的拆迁改造,两者之间关系紧密,依据城市现有的空间形态和功能业态进行调查研究,能够对该区域的文化创意街区建设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国内文化创意街区的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分析,进而对调查数据的归纳总结,文化创意街区建设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工业遗产改造模式、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文化观光旅游模式、商务办公模式及综合开发模式。[2]工业遗产,是指过去一定历史时期,在城市中留存下来的工业生产实体及相关设施。它折射出工业发展历程,是工业文明的象征。
如位于意大利米兰的一处废旧工厂,原先是该地区运河旁边的老工厂。因米兰国际家具展的需要,工厂成为家具艺术品的展览地,从此之后,文化创意产业在米兰托尔托纳地区生根发芽,现在其已经成为米兰设计周重要的设计风向标杆。在国内,工业遗产被改造成文化创意街区最早的案例是“北京798艺术区”。短短数十年时光,该街区由最初的民间自然演化而成的创意街区发展为由政府提供政策扶持、企业提供基金支持、艺术家提供智力创意产品的文化艺术街区,后期将会建成为融商业和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律规定要求应该给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此类街区历史古迹相对积聚,能够整体地展现地域特色。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文字描述定位法定名称,以条文的形式正是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是指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及街区环境进行有序改造、整治、充实的过程,其目标是提升环境空间的品质,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简•雅各布斯在其《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著作中对城市改造给城市带来的破坏进行强烈抨击,她强调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本身没有错,也很有必要,这一过程强调传统与文化、强调人性与特色。成都的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成功改造的典型案例。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组成,并结合原有的道路格局进行整治融合,突出地域文化和西南民俗风情。成为成都展示其历史场景、市民生活、时尚餐饮、休闲观光、文化展示的窗口,成为成都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文化观光旅游开发模式的形成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休闲和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了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对旅游过程的文化体验最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强化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是各级政府积极策划的项目之一“南京1912街区”由民国时期的建筑群围合成大小不同的空间形式,并通过线形街道将其串联。富有特色的民国建筑造型及小资情调的都市韵味,配以明晰的旅游参观路径,将特定历史文化、旅游观光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空间、肌理、秩序、光影相得益彰,精致而富有特色,令人向往,街区设计还通过雕塑、外立面修复、室内空间功能重塑等艺术手段进行空间改造,还原了民国时代的城市空间组成,给参与者带来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建筑风味,同时使其在全国城市创意街区中独树一帜,该处已成为南京引以为自豪的城市地域化名片。
文化创意街区的另一类发展模式是商务办公开发模式,作为文化创意街区又一种特色聚集地。它以相同类别的高科技产业,动漫、游戏、出版传媒为产业集群,集创意、设计、展示、研发办公为一体。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实际上就是由若干个该种模式的街区所组成,它已成为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引擎与领跑者,也成为公众参观体验、教育培训、购物休闲的重要场所。此类的街区现代而时尚,空间丰富,商业业态齐全,是未来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发展的新趋势。这种类型的文化创意街区专业性较强,对年轻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述几种模式是文化创意街区发展的几种主要方向,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几种模式之间或有共同重叠区域。依据文化创意街区的自身特点进行功能定位并加于叠加与整合,形成综合开发模式。
二、文化创意街区地域特色的挖掘整合与表现形式
(一)融合城市自然景观资源在创意街区建设过程中,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对街区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最大划保留原有自然地理风貌。因自然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稳定持久及可视化的要素,是文化创意街区地域化表达的基石。其在长久生长过程中,景观层次丰富,通过将当地景观引入文化创意街区,使创意街区环境与当地风貌相统一,具地方特色。
(二)保留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特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经济文化、人口名俗的差异,形成的典型风貌各不相同。空间环境中的建筑造型、材料应用、院落形态、街巷尺度、色彩对比等方面的特点,也各具特色。如徽州民居、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西北窑洞、湘西吊脚楼,成为各地市民永久的记忆。人们在其中生活生长、交往,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与心理认同。永恒根植于人们的心中,这些地域资源成为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构建文化创意街区要求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同时契合时代的特质。
(三)引导空间行为与环境互动空间是街区的主体,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著作《城市意象》中描述出空间五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这五要素充分展现了城市空间的重要性与可变性。[6]不同的街区空间也依据上述五要素来整合呈现。人在不同的街区空间中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空间环境的综合品质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文化与特色往往是最能吸引公众注意力与参与性。
(一)景观整合与人性化设计文化创意街区通过对街区原有景观资源的合理取舍及对所在地传统名俗的具象表现等手法,强调特色地理资源对于文化创意街区地域特色呈现的重要性及对人性空间的重视。景观整合的核心包括环境要素的取舍,开放空间的形成,文化符号的隐喻,整体氛围的营造。同时,其就已经具备反映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和地域景观特色的表达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街区的生命力,而街区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增加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福建的“三坊七巷”融福州当地民居、特色经营为原型,其自然资源的营造以还原唐朝板铺地的坊巷、线条流畅的马鞍式风火墙、传统园林式的院落充分展现出福州传统地域文化的辉煌。并对夜景照明的手法、光色和灯具形式进行设计,形成观赏性灯景,让老街呈现出独特的“形、势、意”特色内涵。
(二)空间营造与叙事化表达空间营造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叙事化的表达方式能够让参与者通过游览的先后顺序进行文化创意街区地域文化的深刻认识。整个游览过程犹如讲故事一般循序渐进,有开头结尾,有起承转合,强调空间节奏与秩序。从“三界两方”的交汇处到中西合璧的里弄建筑,从泰康路上的市井生活到多元汇聚的小资生活,行走驻足于石库门里弄建筑的巷道之中仿佛是在听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老上海和新上海的时空对话,展示着上海这个城市受中西方文化影响的独特地域风貌。
(三)城市更新与品牌化形象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文化生境破碎化、受众群体缩减化、传/继承人断层化、社区保护意识弱化等困境。[7]吴良镛先生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城市更新应当按照城市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8]而在当今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地域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创意街区的建立鲜活的表达着城市的过往与性格,并逐渐成为城市地域文化个性的形象代言。同时,其作为保护和传递城市文化的桥梁,需要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对城市文化进行剖析和提炼,进而最大限度的向公众展示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差异化的文化,会带来差异化的符号表示和城市特色的流露。文化创意街区的设计必须尊重城市发展,注重品牌效应,品牌不单单只是图形符号,它代表着参与者对文化创意街区整体品质的认同和评价。例如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元大都里坊景象的传统民居区———南锣鼓巷街区,其中以菊儿胡同最为著名。原汁原味的北京风貌加上现代元素,特色的商业经营,成为北京新的空间地标和城市符号。
(四)业态整合与特色化经营合理的业态设置是文化创意街区吸引人们前往的关键,而具有地域化特征的设计产品是街区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例如成都东郊记忆主题街区就是在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修建而成的,规划设计了商务办公、演艺与展览、音乐培训、音乐主题零售、酒吧娱乐、设计酒店和文化餐饮7大业态,成为对接现代化、国际化的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9]街区依托当地文化,采用游乐化方式来展示工业及后工业文化,融入各种参与性项目,如演艺项目、室内娱乐项目等增加互动体验性。结合当地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特产及特色餐饮及休闲娱乐方式等进行的产品开发,例如成都手绘地图、老建筑摄影明信片、熊猫系列产品、川剧变脸表演、鲜香麻辣的川菜,吸引参与者目光。
四、结语
文化与创意是两个具有协同互补内涵的整体,文化依创意而呈现生机,创意因文化而富有活力。人们通过文化创意街区来了解街区所在城市意象并对其进行评判,而城市需要借助文化创意街区的营造来突显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价值。文化创意街区虽然目前成为人们竞相前往的热门城市空间。其本质是通过地域特色环境的营造,唤起积极的公共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构建新型的互动生活模式。通过设计策略及表达研究让人们从更高层次认识文化创意街区,实现生活更加美好,城市更有特色的目标。
作者:陈刚郑志元王颖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