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历史非遗品牌艺术形态与文化传播范文

历史非遗品牌艺术形态与文化传播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非遗品牌艺术形态与文化传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历史非遗品牌艺术形态与文化传播

【摘要】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非遗品牌在成为传世经典的同时,也在社会变迁的洗礼中丰富着自身的文化多样性和时代变迁性。湖湘文化经典之民间故事“刘海砍樵”正是传统和当代对话交融中最为显性的代表范式,从传统的历史到当代的传播,彰显着活态传承的典范意义。

【关键词】刘海砍樵;非遗品牌;文化创意;时代变迁

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凝聚积淀了很多具有东方神韵的民族经典和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筑了历史长河里璀璨的华夏文明和当今世界传播交融的文化根基。湖湘大地历史上曾留下惟楚有才、中流击水等豪迈自信,近些年正彰显出文化湘军、演艺湘军的品牌影响,在这一片红色的热土上,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正碰撞出缤纷绚丽的文艺新火花。

一、历史时空的非遗品牌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们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当某一形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域影响或团体组织认定便成为一项非遗品牌。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确定了民间文学和传统音乐、戏剧等10大类别。在国家非遗品牌中,戏剧以448项成为最大类别,湖南以118项成为非遗大省。民间文学以最广大的受众传播群体在国家级非遗品牌中占据重要地位,湖南的“孟姜女传说”更是家喻户晓。而首批湖南省级非遗“刘海砍樵”的传说也是影响深远,一个以勤劳孝子刘海和善良狐仙胡秀英为主要人物原型的古老爱情传奇故事,在故事的原生地湖南常德就有着不同的版本流传,包括不同题名“刘海戏金蟾”的传奇流变,可以说,一个民间故事成就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一个‘刘海砍樵’的传说,把常德‘爱神’追求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壮举代代颂扬,故事原生地常德也因此成为一片多情的热土。”①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时空区位和文艺类别的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作品诞生的典型范式,而当文学搭乘上音乐的翅膀,就转化为说唱曲艺和戏剧、戏曲等综合艺术,文艺领域的强强合作与相互融合往往能相互成就为新的典范,京昆名剧常因此而成。在上世纪中叶的湖湘大地上,民间传说“刘海砍樵”和花鼓戏就是在融合共生中携手成名、成就经典。

二、当代传播的艺术形态与时代创新

(一)传统形式的时代印迹从1949年的长沙戏剧改进社,到1953年成立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到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开设了花鼓戏专科;从1951年何冬宝改编献演花鼓戏《刘海砍樵》获得省级戏曲奖并获准进京,于1952年在北京怀仁堂汇演、1953年援朝慰问,到1956年国庆大典献演时获得的亲自接见;从195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首发《刘海砍樵》单行剧本,到195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刘海砍樵》,再到195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银汉光新编花鼓戏《刘海戏金蟾》;短短10年间,花鼓戏因为“刘海砍樵”一剧,完成了她从下里巴人的华丽转身,获得了至高荣誉,产生了广泛影响。“刘海砍樵”故事与湖南花鼓戏融合催红的基础上,也引发着同名姊妹艺术作品的诞生。1958年,湖南省民间歌舞团创作了湖南首部民族舞剧《刘海砍樵》,一度成为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同时,这一湖南的文化符号很快影响到学院派的西方音乐创作与钢琴教学。1959年,葛顺中的钢琴组曲《刘海砍樵》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材,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更为重要的是,“刘海砍樵”还以不同的戏曲形式遍布整个神州大地的艺术舞台,从可以查阅的剧本就可见其中端倪。195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发行了浙江越剧团的越剧版《刘海砍樵》;1962年,江西省赣剧院编印了刘正海的赣剧南词《刘海砍樵》;1979年,湖北省戏曲学校印刷了谢其瑞的楚剧版《刘海砍樵》;1980年,甘肃陇剧院印刷发行了贾忠国的陇剧版《刘海砍樵》;此外,1976年陈怀皑执导了电影《刘海砍樵》,以影媒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传统经典得到有效弘扬与传播,上述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和时代的印记。仅湖南人民出版社《刘海砍樵》剧本就曾先后30多次印刷,总印量达37万册。戏台与讲台的精细传承、图书与荧屏的广为传播,使“刘海砍樵”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和声名远扬的湖湘经典。

(二)经典唱段的传播路径上世纪80年代,艺术的春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文化的发展、传播的改善而到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通过媒体感受跨时空的文化,《刘海砍樵》正是此时依托春晚而一夜走红。歌唱家李谷一对湖南家乡的花鼓戏情有独钟,她在1984年的央视春晚和姜昆合作《刘海砍樵》经典唱段“比古调”,风趣活泼的表演唱让湖南花鼓戏以最为普及、最具愉悦的方式走入观众的艺术审美视野。刘海哥、胡大姐的爱情对唱和花鼓戏的音调旋律一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俨然就是大众身边最亲近的人与事。正是在此东风之下,长沙花鼓戏剧团于1989年出品了由戈力导演的古装神话戏曲电视《刘海戏金蟾》,以大众荧屏弘扬地方大戏、记录民间故事、普及花鼓音乐。

(三)多元创新的文化情结时空跨入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期,已经成为湖湘文化名片的“刘海砍樵”爱情故事与花鼓戏特色音调,迎来了多元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播推广新年代。电视的普及与网媒的发展,带来了连续剧与网剧形式的繁荣。2011年,常德创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动画片《刘海砍樵》在央媒首播;2013年,拉风娱乐出品了黄建勋导演的古装神话武侠电视剧《刘海戏金蟾》,由山东台首播;2014年,中央电视台与湖南多家媒体合作出品了李惠民导演的古装神话情节电视剧《刘海砍樵》,由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首播。这些不同的电视剧均依据同名故事改编,讲述刘海与狐仙、金蟾等之间的曲折传奇,以不同的编剧构思与细节描述展现一段神话爱情故事。文化与产业对接、演艺与旅游协同的文旅融合产业模式,是近些年来引领文化创新发展的一匹黑马。2009年,山水盛典公司出品了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2012年,湖南花鼓戏剧院出品了剧院版魔幻音乐剧《新刘海砍礁》。这些产业新剧相比民间传说和花鼓戏曲,其剧情更加丰富、曲折、变异,为了吸引和迎合不同的受众群体,或彰显着神奇山水的美轮美奂、或洋溢着花鼓戏曲的音调元素,包含了大量的本土文化元素,曾一度获得媒体和观众的盛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市场的检验,张家界实景剧《新刘海砍樵》“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手段、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灯光、音乐等,让观众感受到故事的推进和真爱的呼唤”②,其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艺术特色,成为常演不衰的文旅典范。本土高校作为湖湘文化传承的使者,也把“刘海砍樵”这一文化名片嵌入了自己的校园文化和展示传播。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天籁合唱团参加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将花鼓戏音调编创的合唱版《新刘海砍樵》带给了全国的电视观众并荣获优秀奖;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武陵风韵艺术团在上海世博会版《新刘海砍樵》基础上,新编了更具时代特色的合唱作品《武陵人家映像——刘海砍樵新唱》,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金奖;2018年,“红心向党”湖南省会大学生文艺汇演上,长沙学院表演了戏曲说唱《新•刘海砍樵》,以新时代青年的独特视角审视和创新花鼓戏,将花鼓戏唱腔与布鲁斯节奏相结合,体现大学生对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四)脱胎换骨的通俗新歌近年来,各大电视媒体的选秀与音乐挑战节目不断磨合创新,东方卫视的自主原创棚内音乐挑战节目《天籁之战》就是其中的代表,为音乐的传承创新贡献力量。2017年《天籁之战》第二季巅峰对决上,长沙籍艺人张艺兴自编自演《刘海砍樵》,前半首流行风旋律创新,后半段花鼓戏音调中东方唢呐与西方电音仿女声角色的对唱创意,获得了现场观众的高票支持和导师团的高度赞誉。这一颠覆传统花鼓戏审美意蕴的通俗版新歌,以脱胎换骨的表现形式,成为青年一代的音乐新宠。

三、“刘海砍樵”艺术现象的反思

透过“刘海砍樵”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创新与实践传播,笔者体验了文艺在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和时代在审美需求上的形式变迁,梳理这一艺术现象,引发几点感悟思考。一是时代与人民呼唤经典的文化滋养。不管时代处在哪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人们都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精神需求,而历史积淀下的经典是人们最佳的文化选择和滋养源泉。因此才会有一个民间“刘海砍樵”故事在当代社会文化中呈现出如此多样的艺术形态和此消彼长的传播推广,并在娱乐至上的年代占据某一时空区域的文化主流,并深受观众的热捧。这彰显的是经典永流传的文化自信。二是历史与非遗引领当代的审美需求。如果一个民族在历史演变进程中形成的文化遗产沦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尘封记忆,那么这个民族也将成为世界的过去。中华民族留下的历史文明不但照亮了过去的世界,而且“刘海砍樵”的艺术现象也充分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当之无愧是当代文艺传承创新的根基与灵魂,流淌着传统血液的时代力作正引领着当代的审美需求与文化思潮。这彰显的是伟大民族的文化自觉。三是融合与转化成就传统的活态传承。农耕时代产生了民间口述,口述故事历代传承,当民间故事家喻户晓,当文学与音乐融合为舞台精品,“刘海砍樵”在这一文化变迁的进程中演变为花鼓大戏,湖南花鼓也是依托“刘海”品牌成就声名远播。从传统大戏的戏剧大舞台,到电视荧屏的爱情小戏歌,到文旅融合的山水实景剧,再到时代主流的青春流行曲,“刘海砍樵”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一路高歌,在不同形式的创编中,从未失去花鼓主题音调和纯真爱情主题,在艺术的舞台上成为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坚守着文化浸润心灵的当代承传。这彰显的是民族传统的文化自豪。

结语

综上所述,与其说是“刘海砍樵”的民间爱情传说推进和促成了“花鼓大戏”的文化影响和历史地位,不如说是“花鼓戏剧”那一首比古调的男女对唱,以及因此而传承创新的系列作品与文化传播,共同印证和引领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艺术需求与审美取向,这共同成就了其从历史非遗品牌到当代活态传承的经典范式。

作者:吴修林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