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播学下的电影受众参与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影诞生至今,传播学理论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演化,电影作为大众媒介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媒介属性、传播特性和受众构成也与初创时期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这些变化与电影的观看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这种变化的曲线也契合于传播学理论的发展历程。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将电影观看方式、受众构成等方面的变化叠合于传播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对当下的电影观看方式的种种新变化做出传播学层面的分析,归纳相关的理论脉络,并在理论和案例等依据支撑下,对电影受众参与方式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合理的设想。
一、传播理论的发展与观影方式的变迁
20世纪30—50年代,一种较为悲观的大众传播理论甚嚣尘上,这一理论被后人称为“魔弹论”,该理论是“有关媒介-受众关系的一种机械而简单的认识模式,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一样,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1)从这一理论的角度来观照电影的观看方式,可以发现作为大众媒介的电影,其传统的影院观影方式正是“魔弹论”的典型代表:影院观众往往被巨大的电影银幕、黑暗的影厅环绕,高亮度的电影银幕和强大的声音效果从视觉、听觉上都在对影厅内的观众进行强效的信息传播,而观众则随着电影文本中已经被设置好的各式议程进行观看,无法自主决定观看的方式、顺序和内容。“魔弹论”在20世纪60年代遇到了强烈的挑战,“反馈”机制的发现及相关技术手段的生成,对强效传播、被动接受的“魔弹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随后的数十年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反馈方式更加丰富多元,反馈环节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大,传统的“魔弹论”理论已经逐渐脱节于时代,“沉默的螺旋”(2)等其他更为全面立体的“强大效果论”替代。“强大效果论”包含了诸多不同的理论主张,但这些主张都摒弃了机械的强效果论,并认为强势的传播方式依然是大众传媒发展的方向,但同时也强调受众对信息的反馈是传播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电影的观看方式则在本世纪初开始了多样化的发展道路。在新的媒介传播手段逐步受到电影业界瞩目的当下,电影“银幕”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电影母题下的重要分支研究。在这种研究路向中,针对控制论(3)中的“反馈”机制的研究是使本文的研究有别于对传统观影方式研究的重要方面。“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传播学理论范畴内的重要概念,意为“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4)反馈机制在电影产业中的建构是多路向的。无论从电影制作形式、影片内容或是宣发环节,都可作为受众反馈的渠道,将受众的观感直接而迅速地反馈至影片的制片方、发行方或其他观众面前。时至今日,电影在受众反馈方面也在产生着具体而微的变化。随着电影中的反馈机制的不断成熟,新的电影与受众交互的电影形态也开始出现。
二、“桌面电影”风格
(5)中的反馈机制在议程设置和反馈方式等方面,新兴的“桌面电影”风格的影片与传统的影片形态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桌面电影”风格的兴起与电影观看方式的改变密不可分。2018年,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网络电影《网络迷踪》即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议程设置案例。影片不仅故事全程在电脑界面中进行,其所探讨的主题内涵也与互联网的复杂特性息息相关。尽管大卫•波德维尔和克里斯汀•汤普森两人曾在他们的著作中断言:“我们不能仅凭电影的播放和观赏方式就对其制作方式妄下结论。电影观赏方式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电影叙事手法也会随之改变。”(6)但如今看来,新的观影方式的出现显然对电影语言的更新换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迷踪》便是一个颇为标准的范例:相比传统的影院大银幕,影片的网页屏幕呈现方式显然更适合在电脑屏幕前观看,这无疑是对于传统的影院观影形式的挑战。片中的许多细节隐藏于一闪而过的网页之中,电脑播放器的媒介优势便得以发挥,观众可以非线性的暂停、回放和慢放等形式仔细查找影片故事的全貌,这种观影形式显然更具自由度。另一方面,这种利用新媒介形式观影的体验也对本片的主题内涵形成了一种感性的互文关系,从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两个角度诠释了影片表达的“网络的复杂性”的内涵。与《网络迷踪》相对应,2014年的美国小成本恐怖片《解除好友》就已经开始了对这种议程设置方法的尝试。该片对于受众反馈的尝试与《网络迷踪》有一些具体差别。影片讲述了一部个人电脑在83分钟内的全部运行内容,将故事视角锁定于女主角的个人电脑上;片中几乎没有景别的变化,而以电脑桌面的“全景”贯穿始终;影片也并未采用主观背景音乐进行铺陈,仅以片中电脑自动播放的音乐进行点缀,力求真实效果。在悬念设置、恐怖气氛的营造、主题渲染等方面,《解除好友》也充分利用了网络空间和电脑运行的特性,为观众展现了一部悲凉彻骨的恐怖故事。从传播学的角度观照,两部影片在议程设置方面有一定差别。《解除好友》的制作水准相对粗糙,影片的题材和主题相对黑暗,受众反馈也会因此而产生较大的起伏;《网络迷踪》不仅在视听元素上相对丰富,在选材方面也较为大众化,较冷静客观地陈述了网络科技的负面效应,同时也肯定了正确使用网络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符合国际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受众反馈较为积极。这种反馈内容方面的差异也是值得新形态电影开拓者们注意的。
三、交互式的电影/游戏体验
电影受众反馈的逐步深入,映射出了电影受众对于“表达”的诉求和渴望,并促使着电影技术手段逐步向着与观众深度交流的方向发展。这种探索导致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受众对于反馈速度的要求势必会使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愈见缩小,并最终走入传播主体与受传者之间交流互动、传播与反馈同时发生、相互交融的传播形态。国内新闻传播学者杨保军认为,传播效果的变化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传播本体与收受本体之间关系变化的过程,而“在人们理想的新闻传播关系中,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是共同的新闻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为目的的平等的主体间的关系”。(7)这种传播观点也可引申至当代电影的传播形态研究中——在新形式的电影文本中,受众可以不止于“解读”一部电影,而是借助技术手段真正地开始“参与”到一部电影的进程之中,甚至改变一部电影文本中的议程设置和信息内容。从无声、有声、彩色、数码、3D等技术变革中一路走来的电影,其发展路向一直朝着“将梦境与现实叠合交融”的方向靠拢。这种发展变化则必然导致观众渴望更大的观影自由度,甚至不仅仅满足于视听方面的体验。电影工业的发展倾向又与人类科技文明的进程有强烈的相关性,因而以科学角度观察电影技术的走向,则可发现电影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构建科学界设想中的“赛博化生存空间”有着重大意义。近年来,许多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对于这一命题也有着诸多的抽象性、概念性的研究。2019年Netflix公司出品的短片动画剧集《爱,死亡与机器人》以暴力美学的奇观化影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社会、赛博化生命体、虚拟空间、数字化生存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类似对于未来社会虚拟化、数字化生存探索的主题,已经成为当下好莱坞电影创作的重要命题之一。在这一发展态势中,受众反馈在电影媒介传播环节中的重要性将愈加凸显,并终将走向“受众参与、受众制作、受众互联”的深层次互动形态。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反馈需求的不断增强,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交互”式的电影形态也正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黑镜:潘达斯奈基》便是这一新兴电影形式之中较具开拓意义的电影作品。该片是英国剧集《黑镜》在2018年推出的电影版本。影片在Netflix平台推出,在观看时设置了分支路线的选择系统,观众在Netflix的观看窗口中观看本片时,可以自行选择影片的分支路线,达成不同的故事结局。这种受众接受方式已经超出了常规的“观看”形式,进入影片内容与观众互动交流的阶段。类似的作品还有2017年同样由Netflix公司出品的互动剧集《马赛克》,中国国内也在2018年推出了网络电影《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虽然这几部作品并未取得如《黑镜》一般的口碑和话题性,但这些作品的问世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2017年,电影化角色扮演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的推出,引起了游戏界的广泛讨论。与普通的电影或游戏创作不同的是,《底特律:成为人类》将“电影”与“游戏”之间的界限变得更为模糊,其对于电影化的观感与交互性的游戏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其成为电影与游戏的“中间态”。这款游戏以电影化的故事体验和人物塑造作为核心卖点,每一个玩家实质上也同时包含了故事编剧、电影观众等多重身份,游戏设计者为玩家设定了众多的分支故事线索,玩家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影响游戏故事的最终走向,玩家在游玩时获得的最大乐趣并不在于击杀BOSS、获得奖励分数的成就感,而是在于观看电影的同时改变电影内容的行进方向,成为电影内容的制定者。2019年,国产互动化影像游戏《隐形守护者》问世,虽然其制作手段较为粗糙,但作为国内首次对互动影像的尝试,该作品在国内依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风潮。“互动影像”无论作为影视作品还是电子游戏,都是媒介融合时代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发展途径。
结语
综上而言,当下的电影受众对电影媒介信息内容的反馈逐步由“解读”向“参与”进行转变,电影文本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由“魔弹论”式的“刺激-反应”模式转入了更加复杂的深入反馈、深度交互的形态。电影媒介与其他大众媒介之间的融合趋势渐趋明显,电影未来的道路也愈见明朗。在这种趋向之中,受众反馈机制也势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如何提高受众的观影体验、如何提升受众对电影文本的参与性等问题,应引起电影从业者的高度重视,也应作为电影理论研究者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方向。
作者:于歌子 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