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外语专业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据此,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文化教育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多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且对于文化教学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以便能与目标语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外语学习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没有将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能力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外语能力等课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展,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群交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法为主。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因此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设置文化课程为主,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以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为主,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种以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是关键。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便是“考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意识,导致无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忽略母语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与此同时,外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一味地顺应西方强势文化,“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对于这种现状,南京大学教授从丛(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表达了对大多数外语专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显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忧虑。
(三)文化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只是片面专注于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对目标语文化盲目接受与崇拜,会逐渐使外语专业学生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我国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又要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从文化教学到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文化知识,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文化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实行语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养,即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文化教育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促进外语专业学生认识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传播意识,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心理学维度来看,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层面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合格并与时代同步的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好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目的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说当今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不仅要教好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要肩负起对“人”的培养的责任。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育人的关键。一是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因为擅长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外语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语言教育者。二是从语言教学来看,只有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还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正如科学教学之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目标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解读和评价是及时引导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更要热爱中国文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并且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2000)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如果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教学,那么它将是机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政治、经济、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存在“存粹”的语言教学,而把文化知识局限在文化课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实上,所谓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大讲特讲文化课程,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适时导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又要体验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应是顺应时展和国家需要的历史选择。针对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文化教育能解决目前现行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学的现状,从而能够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2~16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4~1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银全.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13~24
[12]文秋芳等.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模式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854~864
[13]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3
作者:刘东彪 温荣姹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