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电影的文化意象与文化传播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电影是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具有质量高、容量大、节奏快的优点,形成了其不可替代的地位。电影所营造出的虚拟的四维声画世界传达了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文化信息,对于读者的文化接纳产生着意向方面的影响。在中外电影中作品以意象为载体,“意”是“象”的内涵体现,“象”是“意”的表达方式,“立象以尽意”。在中外电影中,意象不但包含着客观自然世界和人类主观自然世界,还包含国家、民族文化范畴特有的内涵。电影意象从电影诞生开始便与之相伴相生,是电影的有机构成,优秀的电影意象的设定能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以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传播需要通过有特色的文化意象设定抓住受众的眼球及心灵。
一、电影与文化意象
电影意象之“意”是电影之“象”内涵的体现,它不但涉及人类的客观自然界和主观自然界领域,还包含国家、民族文化范畴特有的内涵。大体涉及人的认识、情感、理念和理论、学说。影视意象创造的主旨在于“立象以尽意”,表达作者的感悟、情感和理念。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在语言习惯、价值观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以及审美等多个方面。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这些民族文化的合理内核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支撑性的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具体来说,电影的意象组合形成的整体结构就是电影的意境,与其他艺术相通,电影意境的创设与构建体现了“外事造化,中得能源”的思维,注重主客观的统一和内容形式的统一。意象是创作者的主观世界与审美对象的物我融合。影视意象与其他艺术意象又有所不同,“象”是指虚拟四维声画世界中人、景、物以及光和色构成的“影像”及“声象”,还包括着叙述、叙事的“事象”,是客观自然界“物象”和人类主观自然界中“心象”在创造者的意识投射下的统一。因此,电影的影像语言具有其特殊性,意象的生成形式更为丰富,表达手段也更具有开放性、多面性,能够更为自由地构建作品时空,这是电影与生俱来的优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电影更注重的是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供大众消费的艺术产品。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说:“思想史是思维模式的历史。”中国电影意象及其美学自中国电影诞生开始就与之相伴相生。1905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是以中国戏曲之“象”来表情达意,虽然记录的是“戏”,但与舞台剧不同的是利用了电影这种以光学影像为媒介的新媒质。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通过对一桩封建买卖婚姻的“事象”刻画,表达了抨击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之“意”。诸如《东北义勇军浴血战史》《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百万雄师下江南》《中国人民的胜利》等优秀红色抗战电影,都以纪实之象展示中国人民的坚强斗志与不屈气节。古人说:“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要求“意”与其“象”契合。如《城南旧事》《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青春祭》《红高粱》《霸王别姬》《我的父亲和母亲》等影片中,象、意均衡相称,展现了独特的中国电影美学。
二、电影与文化传播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在文化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电影具有容量大、节奏快、质量高的特点。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较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电脑特技技术的发展更扩宽了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营造出更逼真的甚至超现实的画面,是舞台戏剧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与电视剧相比,电影的荧幕更大,拍摄技术与方法更加高端,色彩丰富,清晰度高,并有良好的伴音效果。且电影在专门的场所放映,环境幽暗而安静,使受众能够集中注意力观看,从而更好地理解影片内容。而电视剧则远不能及,仅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文化传播的价值不大。总之,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手段更为灵活自由,能够承载更大的信息含量,且质量和精确度更佳。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作为全球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手段,各国优秀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使电影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
由于语言不通,距离较远,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增进了解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电影出现以后,使语言不通、地域不同的人们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电影语言富有国际性且直观易懂,具有生动性,更能使受众乐于接受。且随着技术的革新,电影的画面更加生动,表达更加自由,加大了电影的信息负载量。因此,从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内容就变成了跨文化传播的内容。美国通过好莱坞电影的输送,进行高效的文化传播,从传播的意义上讲,好莱坞电影是影视文化传播的起点。在世界电影的传播领域,只有好莱坞电影能够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吸引着不同的人群走进影院。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传播策略是各国电影产业的成功学习经验。好莱坞电影传递出的异域文化信息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通过美国影星的服饰、仪态和语言,就算没有到过美国,也可以直观而直接地了解美国文化,体会美国情调,从而渐渐地接受美国式的价值取向。二战之后,美国电影在我国上海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引导了上海人的时尚潮流。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足以证明电影的传播力量之强大,传播效力之高,它能使两种完全不同相差悬殊的文化彼此接近,逐步地相互融合起来。
回顾中国电影的输出。1935年,《渔光曲》参加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展并获荣誉奖。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中国电影逐渐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不同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用影像的形式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几百部优秀影片参加了各类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评选并获得奖项。如1993年《香魂女》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举世公认的电影节最重要的大奖,1993年《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荣获金棕榈奖,1992年《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荣获金狮奖,《卧虎藏龙》更是获得了美国奥斯卡奖项。一大批的中国导演已经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崭露出头角,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促使西方世界更多地关注中国。
三、文化意象与文化传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的意象设定更加自由,在美国大片的设定中,人物可以拥有超能力、场景可以超现实,这样的“大”片在一段时间内火暴不跌喜迎了大部分受众的眼球,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也再一次地借由电影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然而近年来,电影受众的审美有所回归,更多人开始欣赏平实真实的叙事和作品设定。古人说:“其本不美,则其枝叶茎心不得美。”在美国大片的影响下,时下的中国电影也有一些不乏追求“大”片,然而超级英雄、高科技的电影特技并非一定是中国电影寻求突破的唯一出路。第78届奥斯卡的《断背山》《撞车》也并非大片,它们只是云淡风轻地亲近人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用深沉的思考和细腻的感情打动受众,使受众深刻地触及人性冷暖,这是世界的普世观念。电影艺术本来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部分是艺术创作,而来自真实生活的人物意象的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尽管时下人们并未表示出对商业大片的排斥,但是真诚之“本”不会被人所遗忘,艺术之本不在其皮毛而在于其本体,是实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的纯粹与丰厚是短暂的感官刺激所难以匹敌的。简言之,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电影的意象设定要基于实际,表达情感应立足真实才更能扣人心弦。中国当代影视文化的整体功能,不应以单一的娱乐功能为主,而应当担负起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播重任;当代影视意象不可畸化为独重“刀光剑影”或“歌舞升平”的姿态,也没有必要复制出同一种绚丽的画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库有丰富的创作来源,我们对他人成功的借鉴需做到善于融合而不见蹈袭之迹。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电影文化,向世界输出优秀而独特的中国文化。
在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电影的要求不再仅仅是走出国门,还应承担起中国文化传播使者的使命。电影中能触动观众的元素是具有普遍性的,没有文化国别之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电影的画面能够解决语言不通等问题,当电影面对民族文化不同的观众时,应善于挖掘人类共同的情感。在意象的设定上,多采用能体现出本民族本文化特色的人事景物及故事,赋予电影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国文化通过电影介质的输出。作为一种新的富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景的艺术,电影除去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价值。面对全球化,中国电影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载体,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全球文化传播当中去,在全球电影市场中自成体系,将优秀的中国文化输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丁婷婷 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