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文化传播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高职学院应培养“泛媒体、宽口径、大传播”的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愈加多样化。新媒体的出现,文化传播教育的覆盖面由原先的新闻出版、报纸杂志、广播影视、广告印刷等延伸到网络传播等各方面,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媒体处处存在,人人皆是“记者”,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过去的信息生产机制,同时也引起了文化传播教育模式的调整,开设新媒体专业的高校不再把培养记者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主要方向,而应培养一种泛媒体人才,宽口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从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来看,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需立足于“大传播”基础之上,树立“文化艺术技术互动融合,学生跨专业跨年级协同实践,学生自主集成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作为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文化传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应注重媒介特性和实用操作技能,按照岗位的职能及技能要求,以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立足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及动手能力。
二、建立学用一体化的立体式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担负着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辐射、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文化传播类专业学生在对各种媒体传播信息时,他们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受到课程体系、校园媒介资源和实践平台的不够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缺少一种较深层次的综合知识。高职院校要站在大文化大传播教育的高度,整合专业资源、打破固有樊篱、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相近专业进行整合融通,科学合理地设置一些能够积淀底蕴、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通识类课程,完善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克服学用脱节现象,培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理论基础上建立学用一体化的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文化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人才培养计划着手,对学生不同学年的实训教学进行合理规划,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双向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校、院两级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细组织和科学管理,保障文化传播类专业健康稳步发展。
(一)建立新的文化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文化艺术技术融合,围绕创意技术教育为主线,设计实施四层次教育课程,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融合互补,不断推进文化专业与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的互动融合,致力于培养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文化技术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不同教学阶段,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同。在大一大二时,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基本专业能力,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要打破专业界限,突出团队形式的协同实践,集成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创意创业团队的蕴育,充分发挥课堂外的互补功能。具体的做法是学校实现双导师制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专业课程结合职业学院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可以通过“1+1”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时,开设摄影摄像基础、新闻写作、播音与主持、影视鉴赏、计算机基础、数字视频技术、舞蹈、钢琴等课程。这期间,根据专业性质,选取相关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文化传播类职业特点和相关能力要求的感性认识,并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岗位的要求和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制学分安排
在培养文化传播类学生时,在大一期间应按文化传播大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基础性通识类课程,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整个过程规范有序。到大二可二次选择专业,在课程设计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在大传播理念下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学校可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通过对采编人员、活动策划人员、客户服务人员等人才的需求特点,开设相关可供选择的理论课程,保证学生可以根据将来自己对就业岗位的预期,选择合适的课程群来获取相应学分,这期间学生的培养方法采用灵活有弹性的学分制,课程学分主要来源于三个模块: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课外创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修满学分即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采访能力、执行能力和编辑能力等实践能力,在大学三年中,文化传播类专业连续开设实践课程,开展跨专业综合性系列实践活动,打破专业界限,按职场岗位需求匹配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课程,拉近学生与职场的距离,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的创意创新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课程内容强调跨学科专业融合、互动碰撞、协同实践,包括活动、晚会的策划与设计、影视广告、数字影视作品拍摄实践、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设计与制作、影视作品配乐、音像制作与传播、MTV制作、手机铃声等。通过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综合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蕴育创业团队,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比如影视作品制作时,可由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音乐专业、写作专业学生共同完成剧本创作、分镜头台本设计、三维动态捕捉、录音、配音、后期制作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应按岗位需要匹配跨专业综合实践,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大一大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播的创意创业基本专业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在大三毕业设计时学生可以选择“活动策划+毕业论文+作品设计”等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方式,毕业设计选题尽量采用应用性强的选题,实习单位和专业老师参与学生的选题设计和毕业考核。
(三)制定学校、企业、学院三方联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院、企业三级管理模式,学校负责审核、检查计划的统筹和管理工作,学院负责实施具体的运行模式,企业对培养人才进行岗位实践考核。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制定由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三方联合人才培养方案,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小组。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小组成员,专业教学指导小组主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专业领域的专家及学校的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将充分发挥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作用,从而为学校的文化传播类人才培养进行双重保障。
作者:杨雪单位:长江职业学院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