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范文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而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文化管理专业,但是由于教学理念不具备针对性,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等,导致文化管理专业无法为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基于此,本文将在研究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特征和时代之需,发现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失,加强教学实践,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等途径,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高效发展,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前言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和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也在“十三五”规划中,将文化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而想要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拥有较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必不可少。我国自2004年在四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截至2018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超过了200所,从一定层面可以看出,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出现迅猛的发展态势以及国家政府对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重视。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许多学校在开设这门专业时,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成熟、办学定位较为模糊等问题。而文化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落地性的应用型的专业,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特别是当下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只有在保证文化管理专业能够切实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才能够进一步解决当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意义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在诸多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迅猛发展且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发展,已成为部分西方国家支柱型的经济产业,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2004年,我国先后批准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时为北京广播学院)和云南大学四所大学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最近的几年中,我国各地高校纷纷增设了这一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虽然这些年来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但实际的教育形式问题重重,文化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难以满足地方区域经济文化的实际需求,对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后,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上缺乏相应的培养标准,并且对于专业的认识程度较低,由于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没有实际理解应用型文化产业人才的实际内涵,导致专业教学与能力素养的培养存在明显的失衡。而在当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够进一步满足文化产业实际的发展需求,填补文化产业市场人才的空缺。通过针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结合学校所属区域经济文化特色和产业结构,对学生的授课模式与思路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够使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逐渐适应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地方和学校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扶持,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共同提升与进步。

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模糊,没有完全契合地方实际

由于文化产业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许多行业的子行业都可以划归到文化产业之下,但实际上,这些不尽相同的子产业之间拥有完全不同的运转方式和企业模式,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所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特别针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而是糅合了众多学科的课程,将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传播学等进行整合,而由于这样的原因,许多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实际的针对性,并没有结合地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缺乏有针对性的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管理人才主攻方向不明确,针对性不强,虽然学习的知识较为广泛,但是每项内容都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专精的锻炼,这也导致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性不强,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缺乏实践探索,不能满足地方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以管理学类和文学类的课程为主,而这些课程都呈现出了以理论学习为主要学习目标的特点,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为牢固,但是造成的后果是缺乏实践探索的过程,难以有效地将知识内容迁移到实际的应用之中。而目前各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对专业型管理人才最迫切的需求就是专业素质较高,并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受现实条件的制约,部分高校自身教学条件有限,导致难以将教学、研究以及实践进行一体化的整合,并且缺乏与之对口的文化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这些问题也导致了目前许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实践探索,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满足企业需要,对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这对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三)区域认知狭隘,课程规划设计思路混乱

许多高校由于并未将文化管理专业与地方经济文化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导致学校在课程规划设计上思路混乱,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之需,教师和学生缺乏对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方向的明确认知。因此各个地区学校在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规划设计上有着不同的方向和侧重,例如,四川省域的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偏向于网上运营、网上传播、线上文化设计,以及文化市场运作,而吉林省域的学校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则更偏向于传媒行业和演艺传播的文化经纪人,不同地区的学校对于文化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是不同的,这就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方向,在各所学校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培养出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导致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并且缺乏应用实践,最终造成工作后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影响地方文化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专业性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区域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崛起和发展,文化产业已逐渐走向规模化发展,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而由于我国开设相关课程的高校较少,各个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均有不同的侧重,导致每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毕业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实际文化产业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相当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不会直接从事文化产业相关的工作,这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型人才更加稀缺,从而加剧了文化产业专业型人才的短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开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文化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毕业生由于自身条件难以满足岗位之需而不愿从事文化产业相关工作,而文化产业也因为所招聘的所谓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实际之需,反而会从别的相关专业招收综合素质较高的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非专业型人才为企业所用,专业对口的专业型毕业生和需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文化企业的双向选择的不对称性也加大了专业型人才的缺口,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策略

(一)结合地方产业,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目前许多高校文化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构建不科学、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因此,想要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培养相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地方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设置文化管理专业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满足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管理创意人才。因此,学校就必须准确把握地方文化产业的专业属性,进一步对专业设置的定位进行明确。高校需要对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考虑地区资源环境、文化产业现状等因素。比如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主要以文化加服务为文化产业的特征,在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则体现出了民俗加旅游的特点,而西南地区则是文化、民俗和旅游共重。因此,不同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总的来讲,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文化产业以旅游为基础,进一步驱动相关的文化服务类产业发展。因此,学校就可以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办学定位分为两种模式,分别是注重创意化的文化管理和注重旅游化的文化管理,进一步在课程内容上体现出对于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在教学方式上,则需要贴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强调贴合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践和应用。

(二)明确专业内涵,强化培养目的

造成高校文化管理产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体系不科学的主要原因还包括高校对于文化产业内涵缺乏明确的认知。简单来讲,文化产业就是提供文化服务或者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的行业,结合这一内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最为本质的属性,就是其所具备的文化性,因此,文化性也应该是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首要特征。除此之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及创新融合,地方每一项文化产品,其实都是在地方已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往往具有专有属性,无法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因此创新性也是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最后,文化产业最终的目的是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并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播,因此,文化管理人才还应当具备将文化产业各项活动进行有效串联,产生相应产业价值并推动地方文化传播的能力,因此,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应当具备商业性和文化传播性。通过对于文化产业特性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进一步明确文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但是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边缘性,并且发展时间较短,因此,许多高校和教师往往会有错误的认知,认为文化管理专业无所不能,包罗万象。并且,由于文化产业缺乏一个详细的界定,因此,社会往往将旅游、培训甚至体育等都纳入了文化产业的范畴内,因此,高校应该有效避免这一错误认识,通过结合地方特色开展人才培养,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区域特性,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高校只有充分考虑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够因地制宜地优化专业,培养出合适的文化管理人才。

(三)结合区域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结合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特征来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是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底蕴,并且能够将文化与市场进行有效结合,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就可以帮助学校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除此之外,在设置拓展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优势,依托这一特点,进一步设置相应的课程,最终确定适合学校实际、适应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体现出适应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例如,京津冀地区以互联网加文化创意为地方区域文化发展的特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心,因此,当地的高校就可以将影视制作、影视艺术活动策划与运营作为文化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并结合地方文化产业的特点,进一步开设文化经纪实务、艺术品市场以及明星产业与演艺经营的拓展性的文化管理专业课程。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依托学校所在区域的优势,以及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特点,构建更加贴合地方实际需求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重视教学实践,提升核心素养

因为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利用文化资源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过程,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实践和管理。因此,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必须结合文化产业的特征,在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时,应当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占比。比如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动,通过校企合作创设文化产业项目,来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管理的平台和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更多地为学生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反思以及模拟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一些文化产业相关的比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发挥案例和模拟活动对于学生实践管理能力的培养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开展地方区域文化产业的实践调研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借由这一活动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帮助教师、学生一起调整未来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重心。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方归属感,让学生未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家乡的建设实践中。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高校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输出高端管理人才的主要载体,必须进一步承担起自身肩负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高校需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涉及范围广、学科多、领域宽并且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全面培养的实际现状,结合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依托区域教学优势,设计贴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端人才,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者:刘文华 李伟军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