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陶艺设计中民间文化的体现与应用范文

陶艺设计中民间文化的体现与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陶艺设计中民间文化的体现与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陶艺设计中民间文化的体现与应用

【摘要】民间文化主要通过民间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由人民群众创造并享用。现代陶艺创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将民间文化与陶艺设计进行高度结合,民间文化为陶艺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文章通过对民间文化和现代陶艺设计的探索和分析,探寻民间文化对现代陶艺设计的奠基作用,以及现代陶艺设计中呈现出的民间文化元素。

【关键词】民间文化;现代陶艺;民间艺术

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的根基,是先辈在特定区域内共创和共享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传统,属于自发和自娱的通俗文化。民间文化紧贴人民群众,这与上层文化截然不同,民间文化和民众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创造、改造和传播民间文化的人多数是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群众,他们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对文字掌握不多,因此,实物传承和口口相传是民间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受地理环境和发展等种种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民间文化不论是在形式、种类还是功能上都千差万别,大体上可分为物质生活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和精神生活文化三大类别。民间文化属于一个泛概念的理论范畴,其观念能通过民间艺术这个载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重要的传播手段,民间艺术的创造价值是将在民间审美创作活动中蕴藏的民间文化观念生动地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是通过民间艺术形态表现的。

一、何谓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奥蒂斯陶艺运动,这种表现方式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制陶方式和审美观念,标志着具有前卫风格的造型开始出现。运用偶发、自由的形式来体现粘土的性质是其最大的特点。同一时期,日本的陶艺家也开始进行粘土特性的试验,至此,现代陶艺走向陶艺史的舞台中央。中国的陶艺同样受到这种影响,但又有很大的不同。虽然中国陶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接受了现代陶艺观念,但是中国的现代陶艺却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缺少线性的发展。中国现代陶艺自出现起,就面临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和西方之间找到平衡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陶艺有着自身的特点,既不是简单照搬照抄西方现代陶艺,也不是纯粹地将东方传统与西方技法进行简单杂糅,更多的是将二者“错位”地结合在一起。自1980年以来,中国现代陶艺受到西方艺术和理念的影响,陶艺制作观念和制作语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彼此之间会出现模仿的痕迹,这恰恰代表了中国现代陶艺突破了古典陶艺的约束。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陶艺还带有当代陶艺的艺术特色[1]。中国陶瓷具有深厚的底蕴,当代陶艺虽会借鉴西方观点,但也离不开本土的基因。

二、民间文化在现代陶艺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一)直接引用民间文化在现代陶艺设计中的直接引用,顾名思义,即将整体或局部的民间文化元素具体细致地表现在陶艺作品中,使民间文化元素通过造型、肌理或者纹饰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在作品中,让观者不需大量思索便能直接提取或解读出民间文化元素,这种表现方式不需要作者在结构上做太多的概括,但是表现的细节要求相对丰富,这也要求创作者拥有强大的创作功底和复杂的工艺技法。通常情况下,民间文化元素得具备某种特质才能够被直接引用,如具有对比度较高的轮廓。比如在镶器器皿上用民居窗格的元素对背景进行装饰,或者将剪纸纹样直接绘制在陶艺作品的画面中央等。在形态特征上,这些民间文化形式都有着较高的辨识度,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民间文化中特质元素在某种程度上源源不断地为陶艺家提供灵感和题材,创作者的表现手法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

(二)形意结合形态与表意的呼应即为形意结合。局部具象式和整体或局部写意是形意结合的两种表现手法。运用局部的写实手法达到与整体意境相适配便是局部具象式的表现手法。整体或局部写意的表现手法亦是如此。实际上,不是将表现对象直接复制在陶艺作品中,而是经过提取,重新组合色彩、造型和图案等来表达作品的内涵。

(三)分解与重构基本上,在所有艺术领域之中,分解与重构关系都值得人们去探索。在创作行为方式上,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艺术具有强烈的文化包容性。现代艺术追寻的既有物象在平面造型的真实表现,也有通过技法或者工艺来表现作者内心含义,更有通过概念表现创作语言。为了实现语言表达的多元化,就得在不同语境下进行语法重构。陶艺家将同一种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就是为了实现多元化的表达。通过这种处理,形式化元素能够产生无限的重构方式,可能呈现出千变万化的作品陈列方案。这种可能性恰恰也是陶艺家的追求之一。

三、民间文化在现代陶艺设计中的体现

(一)造型表现和二维平面的绘画相比较,三维空间的作品能使造型呈现出立体的特点,不论是细节还是造型都要比二维空间丰富、生动得多。在现代陶艺中,将造型与绘画装饰对比,其优势为拥有更广泛的表达空间和更丰富的表现渠道,同时表达效果也会更加突出。因此,现代陶艺的跨界元素,包括书法、油画、雕塑等常通过合理的布局被运用到造型表现中[2]。对陶艺家来说,造型表现手法比绘画装饰更能满足艺术创作的需求,于是越来越多的陶艺家愈发注重造型。因为传统民间文化具有较高的辨识度,观者能通过一些特殊的细节快速联想到形象本体,因此,“观物取象”是提炼民间文化元素最常采用的办法。从设计角度来说,造型表现更着眼于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运用统一而又个性的手法将整体与细节和画面与主体进行视觉呈现,能更好地挖掘出作品的灵性特征。

(二)绘画装饰在现代陶艺设计中呈现的民间文化元素,除了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工艺创新外,还有创作者对文化存在状态的思考。一些冷门的文化性素材会引起创作者的重视并得到运用,这类题材也会涉及对世界性和民族性问题的思考。知名雕塑家朱乐耕的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时期,朱乐耕把民族的文化符号融入创作中,在强调形色美的基础上,采用更具有创意性的表现手法,表达另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具有时代性的手法,使作品呈现出结构美、工艺美、装饰美、形态美的审美构成。除此之外,通过科学的方法将青花中的料色成分配比进行分析,创造出具有更多色彩的釉色,在工艺上表现出更丰富的形态[3]。另外,借助某些具有前瞻性的手法,艺术家在技术方面能更为精准地控制料色的流量。例如,青花的喷涂技法就是利用喷枪将雾化后的青花色料在胎体表面均匀喷涂,以产生浓淡渐变的效果,使得画面更富意境且写实感更强。

(三)色彩运用色彩的视觉效果在所有形式方法中往往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色彩能够通过对比削弱或凸显作品局部或整体的视觉效果。色彩在对民间艺术元素的凸显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现代最具影响力的陶艺家之一施于人在三四十年前便开始将传统陶瓷装饰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交叉来探索新的装饰方法,民间艺术是他最先关注的对象。在他的作品中,有一些运用了剪纸、年画的典型特征。提取关键特征是嫁接过程最重要的步骤。他将剪纸依赖线条结构组成纹饰图案的特点运用到陶艺作品中,去掉干扰纹饰的杂色,只留下相互交织着线面的纹饰框架,使不规则的色块和纹饰元素相互交织着,形成形式间的冲突,引人深思[4]。

(四)综合表达当代装饰绘画与其他表现形式的现代陶艺在精神诉求方面具有一致性,同样在艺术观念及思想认识上也保持相同的步调。陶艺是通过发挥材料特性使精神品质和艺术思维的表达得到实现的,颜色釉同样如此。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颜色釉是通过泥与火的交融使得颜色五彩缤纷,装饰绘画则是依托料色的特性得以展现。与此同时,更多的创作者通过深层次的实验来探求装饰绘画的完美效果,因此产生了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还有部分创作者进行装饰表达是通过局部刻划、镂雕和浅浮雕等手法综合穿插绘画后得到的更为写实、立体的艺术效果。

四、对民间文化在现代陶艺设计的文化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美术领域也变得开放多元起来,艺术家的创意不断推陈出新。现代陶艺设计的装饰多将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进行了创新,很少再使用单一的颜色釉层(尤其是透明釉)。以现代古彩为例,其作为一个重要形式的釉上装饰,经过创新进入了全盛时期。新生代的艺术家将自身所学结合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传统古彩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例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的《荷鹤系列》,画面背景是将高温颜色釉进行材料技术创新,形成烧蚀的画面效果,然后以此完成土壤层本真性的艺术还原;将传统国画中荷花、仙鹤题材以古彩的方式二次烧成在高温颜色釉的土壤层背景上,这既对古彩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也是高度掌控工艺的结果。在此时期,创作者不再对传统进行打压与批判,而是开始考量传统与现代二者之间的价值与存在方式,并不断内省和反思传统和新潮的关系。在这一文化艺术背景下,现代古彩在继承传统经验后综合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有些创作者甚至完全为原创。这些人多为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具有更为开放的思维观念。这一时期的古彩创作者既改变了形式,也在观念上做出了革新。近现代是工艺美术从工艺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改良的时期。这一说法在近现代陶瓷设计的发展中同样得到了印证。当代工艺不只是表达艺术的手段,更是参与到作品艺术性发挥的文化形式。审美形式不只是一种工艺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装饰文化的表达形式。例如,对吸收了其他形式的高温颜色釉工艺来说,因为吸收了国画的表现元素,所以会采用“工”“写”俱现的方式来展现人物题材的画面。其次,高温颜色釉的设色手法和填涂方式多表现在对油画风格的借鉴上。陶瓷这一艺术形式,在吸收借鉴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同时,再融入传统样式,便能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长敏.对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的重新审视[J].艺术教育,2006(7).

[2]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3(4).

[3]秦岁明.与时俱进的传统图案艺术[J].装饰,2003(8).

[4]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叶石勇 单位:红河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