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间美术造型特征给陶艺创作的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以夸张为主的造型多样性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许多造型都是主观地随意创造的,并不遵循客观事实的物象,更多的是通过夸张变形的创造手法使造型特征更加生动、有趣,达到视觉上的直观,这种手法不同于西方标准比例的造型概念,而是更为突出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艺术特征和形式感更强,从而表现物象的内涵与本质,使人一目了然。如民间美术中的面具造型大多都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想象,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对面具加以夸张变形;又如皮影的造型,身体四肢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得造型的形式感更强烈,非常形象地阐明了夸张与变形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陶艺家将这一重要特征运用到现代陶艺创作中,可以开启陶艺家创作的思维空间,增强“以变求新”的创新能力。如吕品昌的陶艺作品“阿福系列”(见图1)并没有停留在纯粹形式的探索上,其形式因素的意蕴化和民族化是他创作语言探索的目的和关注的重点。“阿福系列”是从无锡惠山的“大阿福”作为创作的原形,但是吕品昌没有直接去表现传统的吉祥如意,而是利用陶艺泥性的柔软性、延展性和可塑性,最大程度地夸大了民间美术中的阿福造型的扩张感和饱满感,从肥胖的造型语言里体现作者对民间美术以夸张为主的造型多样性这一特征的重新诠释,在形式语言上让人感到一种和谐和饱满的美学追求,合乎逻辑地开发出陶艺语言的表现潜能。由形式意趣上流露出幽默和喜庆,使“阿福系列”看上去颖异而又亲切、陌生却又熟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感。
寓意丰富的象征性
在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中,广泛地采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将一件事情或一组物体表达出美好吉祥的意义,始终遵循着祈福求安的创作思路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因为中国人在感情的表达上含蓄内敛,不会将内心感受直接外露,所以往往采用寓意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并蒂莲”隐喻夫妻恩爱,“桃、灵芝”寓意长命百岁,“石榴、葡萄”寓意多子多孙,这些都蕴含了传统民间文化的吉祥寓意,也是民间文化中最常用和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方法,并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陶艺家姚永康有着扎实的雕塑基础,并熟知瓷泥的禀性,对泥性掌握拥有深厚的功力,他的陶艺作品“世纪娃”(见图2)吸收了民间刺绣和民间面花捏塑中的娃娃、莲子、麒麟等象征寓意符号,通过泥性的写意表达暗喻着人们对生命的崇拜,把民间美术的精神、形式语言沉浸入自己的审美心灵之中,创作了具有浓郁乡土、自然气息的作品。作品采用了泥片卷曲和手工捏塑成型相结合的塑造方法,即注意了形象的变化,又注意了泥条、泥片之间的皱折疏密变化,表现出随意、自然的艺术风格,创造性地再现了民间美术中寓意手法的精髓,也寄托了现代人对生命繁荣、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概括和对称性
民间美术造型的概括性和对称性是民间美术中所创造的独特表达对象的方式,民间艺人们经过长期多年的口口相传、手手相授,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形成了民间美术作品概括与对称的造型特点。在民间艺术造型中突出主体、省略细节,抓住对象主要特征进行集中概括,这也是民间美术表现物象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民间美术中的泥塑,在造型手法上民间艺术家们注重造型的整体大效果,以躯干为主,身体的细节如:四肢、蹄爪、翅膀等均没有具体的塑出,而是概括性的表现,有的勾勒出大概轮廓,整个形体形成“团块”状,每件泥玩均为手工捏制而成,没有借助模具,所以没有两件重样的,形态自由,这种主观的想象充分运用了概括性的造型手法,让人觉得泥玩生动自然、浑然一体。如陶艺家王凯的每件作品都是手工捏制而成,造型丰富、生动,同时也充分地展现陶艺创作中泥性的美。其陶艺作品“小玩意儿”(见图3)就吸收了民间泥塑“猴”的造型,大胆地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加以概括,自由地塑造形象,有利于表现一定的手感、手的痕迹,又不必拘泥于小节,将民间美术的概括性造型手法得到充分的运用。又如祝大年的陶艺作品“华夏图腾”(见图4),由三部分塔式重叠而组成,粗质的陶胎上挂着厚薄不一的天蓝色釉,充分运用了对称性的造型手法,在结构、形式上含有传统建筑构件的影响,让人联想到古建筑上的房檐、屋脊上动物形态的构件,透露出一股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龙凤文化气息,表达了朴素的审美情感。
综上所述的中国民间美术三种造型特征,每个造型都表达了民众对人生的追求,是民族形式灵魂的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千百年来的传承与民俗文化发展积淀的结果,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与审美价值。将民间美术造型特征的寓意与现代陶艺创作中所要表现的寓意结合,充分展示民间美术同现代陶艺创作中所要表现的无限创造力,寻求新的艺术形式,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我国的现代陶艺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为现代陶艺开辟更为广阔的形式语言。(本文作者:余莉、吴正辉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