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陶艺语言的特点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公共艺术是公共环境和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之一,而陶瓷艺术作为一种即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家们广泛运用的材料之一,它不仅美化了环境,丰富了城市文化,还引导大众审美,表达和宣扬了陶瓷文化,为公共环境营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陶瓷这一融合视觉造型与经典文化的综合体,正充当了联接空间与公众的纽带载体,它的特性和它的存在方式使其能够介入公共空间并成为公共艺术的媒质。
陶艺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有其自己鲜明的语言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1)泥土面前可以消解国别、性别、语言的界限,这是泥土的材料特征。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对泥土材料实行的自我见解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这源于人类与生俱来对泥土的天赋本能。因而当陶艺介入公共空间成为公共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时,它使人们多了一份参与和交融感,这是源于生命本质的亲切感受和需求,也是陶瓷所特有的公共属性。(2)陶瓷的泥性塑造语言、釉色和烧成之后的美感,是其他材质所无法替代的。创作时对陶泥的各种加工,可以生成不同的形态和肌理美感。而釉料也会因火候、温度、烧制时间等各种原因的不同常年呈现出不同的肌理和色彩。陶瓷的装饰方面,又可分为釉下彩绘、青花、镶嵌装饰等,极大的丰富了陶瓷的视觉词汇和审美表达。(3)材质具有恒久性,它是经过上千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具有抗腐蚀、耐磨损、强度高等优点。陶质艺术作品长期安置于公共空间中不会褪色和失去色泽,这种特质为其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提供了条件。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内涵的陶瓷艺术,正吸引众多艺术家选择这种材料进行创作,并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喜爱。这使得陶瓷材料在公共艺术中的进一步运用成为可能。
陶艺语言运用于公共艺术创作中所须遵循的规律
其一,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是材料、形象、环境三者的完美结合。在运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时,除了考虑材料本身的鲜明特点外,还要与形象的处理巧妙结合,也就是将形象转换为陶艺语言时,要发挥陶瓷材料自身的特点。其二,陶艺语言的选择要与环境相协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社会环境或是自然环境都有其鲜明的地域性。这就对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彰显自身的个性,又要与艺术作品所存在的环境相协调提出了要求。在运用陶瓷材料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对于形象的处理、空间的把握要与陶瓷材料及陶瓷语言自身特点相适应,需考虑到语言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如果在有“陶都”之称的宜兴,街道边如果用青花瓷做的立柱则显示不出“陶都”自身的地域性和人文特点,而安放在景德镇街道俩旁则是该地区地域文化的体现。其三,陶艺语言的运用要考虑特定的主题和文化诉求。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但要考虑环境的协调、材料技术、艺术家个性的表现等问题,还要根据文化诉求、主题内涵的定位来确定陶艺语言的运用和整体风格走向。例如音乐厅、酒店等,如果都用陶瓷做装饰表达,就应考虑语言的定位应着眼于不用场所的文化诉求,包括空间、色彩及整体形式的表达,都要有针对性,在这个过程中在融入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观念,使作品即凸显艺术家风格,又为大众的解读提供通道。
将陶艺引入公共空间的思考
随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每个城市都希望自己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有其城市发展的痕迹和烙印。由于经济技术、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成了每座城市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文化体系。怎样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充分挖掘城市的在漫长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塑造每座城市独有而又充满当代文化理念的城市形象,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对以陶艺作为城市公共艺术重要材料的研究,将有着特殊的意义。陶是情感诉求的载体,是文化的象征,将具有城市文化精神的艺术图象与陶结合并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以陶为载体反映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形成自己特殊的城市面貌,今天存在着少有的历史性机遇。上世纪80年代初祝大年、袁运甫等先生,用陶瓷材料创作了许多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成为了新时期公共艺术的典范。更重要的是,袁运甫诸先生通过陶瓷这一载体向现代人讲述了一种古老文明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唤起人们对陶瓷的再认识。这为陶瓷介入公共空间提供了真实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陶瓷特有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趣味,使得传统陶瓷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极度缺乏拓展。所以目前少量的以陶为媒介的公共艺术作品多数仍在探索的阶段,应用的地域范围也很有限。相较而言,在有着悠久公共传统历史的西方国家,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这一课题上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已将我们抛在后面。这无疑是作为陶瓷古国的我们的无奈和悲哀。因此,当下研究如何将陶艺引入公共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笔者对陶瓷材料语言的一些浅见,总之,材料语言包含着丰富的认识内容和艺术价值追求,以及材料的文化属性等方面内容,艺术家们应加强对材料语言个性的了解和感悟。种类不同的材料向人们展示着不同的情感和蕴涵,它们在表达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方面同样具有丰富的潜能。在公共艺术作品中,材料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它本身具有的表现力被发现、重视并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本文作者:舒燕单位: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