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陶艺文化的来源与展望范文

陶艺文化的来源与展望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陶艺文化的来源与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陶艺文化的来源与展望

作者:葛小华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神农氏”尝百草而得食的传说也正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抗争的可敬可佩的英雄本色。但同时粮食的储藏就成了问题,以前的采集狩猎基本不会有剩余,即使有也多是兽类的骨肉,这些都容易放置,谷物等颗粒细小的食物就不容易储藏。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从古猿类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古猿人接触最多的是树木、藤蔓等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植物,这是猿类生理属性和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那么他们想到的第一个使用工具应与植物有密切的关系,用木质材料作为工具也就是自然之事。这种木器工具不仅是使用工具而且也是生产工具。对此朱光潜先生这样认为在“石器时代”之前还应有“木器时代”,但是由于木头本身很容易受到腐蚀,经过万年的侵蚀,早已踪灭影失;而且现代考古发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种观点,朱光潜先生也没有加以充分论证。然而从“燧火氏”钻木取火等传说和出土石器、铜器等遗存的结构构成情况可以猜测到这种说法的合理性。那么针对食物的储存,用植物的皮茎藤蔓编织成容器来盛放是他们本能的一种选择。

但植物容易受腐蚀的弱点使其不能长期使用,所以原始人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寻找另一种储藏工具,他们可能直接用木制的容器来代替编织物,但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储存器不能使用更长时间。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解决的是防腐问题,于是人们在编织物上涂上黏土,这样可以不被很快腐蚀,在实践的同时人们发现沾有黏土的器物也是很好的炊煮器。人们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发明了陶器。

关于陶器的产生过程,恩格斯有这样的看法,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他说:“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织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用过一段时间后人们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看来,陶器是由编织物发展而来的观点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从编织物发展到陶器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我想强调的是陶器是由粘土陶胚在900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科学证实在室外露天的一般情况下没有足够的高温是不能烧制成陶器的。关于恩格斯所说粘黏土的编织物为了耐火而不断被烧烤而形成陶器的观点值得怀疑。因为在原始社会没有先进的烧火材料,露天情况下的温度只能达到300度左右,这是不能生成陶器的;充其量只能形成质地发红表面熏黑的硬土,不具有陶的特征。那么原始人是怎样想到在900度的高温下烧制陶器的呢?我想陶器的发明是具有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性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

试想一下,在原始社会什么情况下黏土的温度在露天的情况下能达到900度呢?也许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森林大火,可能正是某一次森林大火,燃烧了几天几夜的大火笼罩着粘有黏土的编织物,这些似碗似盆的黏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温度不断上升,终于达到900度,经过不断烘烤炼造,陶器就产生了。这场大火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这是人类不断进行生活实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在历史的长河中,火的发明就注定有第一场大火的燃烧,而正是这场大火改变了人类的饮食习惯,从生食到熟食的转变。

正是这场熊熊燃烧的大火照亮了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从编织物到陶器到青铜器再到瓷器的辉煌历程。陶器的产生是人们借用了火的威力改变了粘土的化学性质的伟大创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猜想因没有实物证据的充分证明,初看时会感到武断而难以接受。但让我们闭目静思,你会发现它的合理性,尤其是研究陶器的产生过程因缺乏资料尚无定论时,这种猜想是有意义的。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半定居、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粉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