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非陶泥产地学校陶艺文化教导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徐燕单位:江苏大丰市第三小学
非陶泥产地陶艺教育的困惑
中国陶艺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江苏省的美术教材中早已经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锻炼动手能力,但是事实上能够正常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毕竟是少数。《上海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在所调查的14个区县中,宝山、崇明等区县只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甚至还有4个区存在空白。据了解,苏北地区能开设陶艺教育的中小学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校上到陶艺课程直接就改成了橡皮泥课,孩子们对于陶艺的了解仅仅还停留在“捏泥巴”上。
1.陶艺专用设备需要一定的保障根据陶艺教学的需要,其设备材料投入要达到7万元到15万元,这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承受的,经费的筹措是学校陶艺教育的首要难题。再加上陶艺教室的场地要求至少是60-100平方米的教室一间,并配套泥库、工具材料库,这对于很多学校来说也是一大难题。
2.陶艺实践耗材需要一定的投入在陶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耗材,这主要是指陶泥等。
一块已经处理好的陶泥运到学校,包括运费成本也不过是10元左右的价格。在非陶泥产地,如果是较为偏远的地区,往往陶泥的成本就加大了许多,大大提高了陶艺教育的成本。
3.陶艺教师紧缺,培训机会少在非陶泥产地的美术教师中,接受过陶艺教育的人寥寥无几,陶艺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限制了陶艺教育的普及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
陶艺教育的重点在“游戏”与“创造”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教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很多家长甚至教师觉得学陶艺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有关陶艺的技巧,要做出“作品”,一味地要做得像,从而脱离了陶艺的“游戏性”。很多美术教师在授课时,也是照搬教材要求,按部就班地教授,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固定在“灌输式”,很少去发现和更新内容,只要做出所谓的“作品”,陶艺教学目标就实现了。
陶艺教育具有“游戏性”、“随意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为土可以随手捏塑成型,而成型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孩子对泥和水有着本能的兴趣,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玩泥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在玩的方式中唤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中小学陶艺教学重点不应是制作技巧的教育,而应当是一种“游戏”和“创造”的展示,培养学生一种快乐的“创造”、游戏的“创造”,这是中小学陶艺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四、陶艺教育的“守”、“破”、“立”陶艺是一门具有传统和现代气息的课程,又是在不断发展的艺术,在陶艺课程的实施中,我认为在小学应分为三个阶段:守——破——立。
第一阶段:守这是个传统技巧的授课阶段,还包括了对经典陶艺作品的欣赏、模仿的过程。中国陶艺流传至今有其独特之处,继承中国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也是也是陶艺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们可以在优秀陶艺作品的欣赏中,感悟陶艺的艺术特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陶瓷艺术形式的兴趣,这是对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守”。
第二阶段:破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人类的审美也随之变化。清初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放在陶艺文化上也是一样的。陶艺教育中的“破”主要是指陶艺课程中陶器的外形设计、装饰手法等应当不受传统的束缚,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在培训活动中,我有幸来到陶都宜兴丁山的“长乐陶庄”,它是陶都近年来的一处别具风格的人文景观。陶庄的主人是从事紫砂雕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长乐”是他的别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工作室内悠然自得地制作着陶艺作品。大师身后长长的陈列橱中放满了作品,其中生肖系列尤为特别,每种生肖都有不同的版本,有传统的、有卡通的、有夸张的……守中有破,破中有守,当今的中国陶艺教育就要有徐秀棠大师的创新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阶段:立这个阶段主要是指相对于传统陶艺的现代陶艺范畴。现代陶艺具有浓郁的现代社会气息和审美方式,具象和抽象的结合,寓意一种追求和向往,不同国家陶艺的风格,也带着浓厚的异国风情,呈现出造型各异、风格多变的作品,也是现代陶艺发展的一种趋势,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何在参考、借鉴的同时,“立”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陶艺教育,这就需要所有的陶艺教师要积累陶艺文化,促进陶艺教育的发展。
我国陶艺文化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深厚的基础条件,在中小学陶艺教育中,我们要挖掘地方资源,整合多方面优势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陶艺课程,让学生们受到陶艺的熏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鉴赏力,真正发挥陶艺教育在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