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范文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摘要]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就是面对海洋社会进步与海洋经济增长导致的海洋资源衰竭、海洋环境恶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呈现负向演替时能够及时报警,同时针对海洋生态限制下,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演进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衰退危机,以及影响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预警。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脆弱性、运行的胁迫性、和调控的滞后性,本文确立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的核心指标,并设定各指标的警戒界限,利用SD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警情进行播报。加快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应增加资金人员投入、提高实际监测能力、加强评价分析工作、重视预警决策实施、健全应急响应体系等。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SD系统动力学

随着海洋社会子系统人口规模的增长、海洋物质需求总量的上升、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利用的增多,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干扰,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急剧下降,尤其是在近岸海洋生态脆弱的地区,海洋社会进步与海洋经济增长更是受到海洋资源有限性、海洋环境容量阈值的限制。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就是面对海洋社会进步与海洋经济增长导致的海洋资源衰竭、海洋环境恶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呈现负向演替时能够及时报警,同时针对海洋生态限制下,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演进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衰退危机,以及影响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预警,其目的是预防和治理由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引起的海洋经济与生态、海洋社会与生态之间的拮抗冲突问题,以及由于海洋社会响应滞后带来的危机蔓延及其问题恶化,对已发现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对即将出现的问题给出防范、调控方案,及时提供相应级别的预警信息,以便及时、准确地实施应对方案,化解危机。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的建立,应以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运行机理为基础,以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协调耦合为核心,以海洋经济高速发展的持久性、海洋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为目标,在系统论、协同论、控制论、生态经济学等理论指导下,选用科学的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信号系统和预警方法,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实际运行进行全方位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使用,从而获得警兆、警示,进行及时、科学的响应决策,实施决策方案,客观反馈实施结果。

一、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海洋预警机制研究的重点一般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领域,国际上普遍将海洋预警监测对象锁定在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生态灾害,如赤潮、风暴潮、海冰等。随着海洋生态监控进入高技术时代,各类海洋生态监控设备逐步向数字化、自动化、全天候、智能化发展,促使海洋生态预警机制愈加立体、连续、密集。

(一)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复杂性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是以海水、海洋动植物群落、大气等自然要素为本底,以人类需求为中心,以海洋资源环境经济产量和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可为人类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亦可视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人的思想行为为主导、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在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内部持续进行着繁复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通和价值创造。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度、方向、时空规律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引发系统变动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以至于任何单个要素变化都可能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系统发生巨大波动。因此,必须借助预警数学模型,运用计算机的模拟运算,从联动的角度洞察关键因素变化引发的危机后果,才能更为完整、准确地针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二)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功能的脆弱性

海洋生态系统供给的各类海洋资源是海洋经济系统赖以存续的生产资料,由于同时受到海洋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行为的双重影响,加剧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使得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较之自然生态系统更差。海洋自然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等,以及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行为,如过度开采、药物滥用、更改生境等,都会对系统的资源供给和生产生活造成妨害,甚至给系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2014年,中国中度以上污染海域已达71860平方公里,占海洋领土面积的2.40%;①确权围填海面积257.83平方公里,占当年确权海域面积的6.89%,②海洋经济和社会系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着海洋生态系统,使得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整体正在面临非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由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日渐加剧的脆弱性,对其调控、修复的工作效果愈加难以把控,必须尽早建立综合性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机制,及时播报其动态变化,采取预防为主的响应措施,才能将损害尽可能减少。

(三)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胁迫性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系统内各种海洋生态、经济、社会要素经过拮抗协调所达到结构有序、功能有效的状态。③由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耗散性、内部胁迫的非线性以及运行的多目标性,三个子系统发展方向往往相互胁迫、彼此制衡,加之人类意识的自私性、认知的片面性、行为的盲目性更是加速了各子系统协调偏差的产生,当偏差超过临界阈值,系统整体便会向紊乱甚至退化方向发展,功能急剧减弱甚至解体。当前,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急剧加速,致使海洋自然生态退化迹象愈加明显。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运行必须建立在满足动态监管要求的预警机制基础上,科学模拟、预知系统协调发展态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系统偏差,才能切实维护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调控的滞后性

我国沿海各省市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追求眼前既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未来持续发展的可能,对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缺乏超前性、长远性,尤其是在海洋经济发展高潮时,考虑不到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维系。2014年,中国海域共出现大规模赤潮56次,爆发规模达7290平方公里,其主要原因是氮、磷营养盐的过量输入。统计数据显示,从1860年至今的100多年中,进入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活性氮增加了20倍左右,每年经由河流流入海洋的溶解态磷约为400万-600万吨,是自然状态下的2倍。④另据调查,在过去的50年间,中国损失了73%的红树林湿地、80%的珊瑚礁湿地、53%的温带滨海湿地,平均每年有400平方公里湿地被围垦或填海。并且,根据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到2020年仍有5780平方公里的围填海计划。按此开发水平,至2018年中国确定的50万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红线即被突破。⑤我们知道,海洋社会进步伴随的人口膨胀、消费能力上涨、科技水平提升是引致海洋经济扩张进而引发海洋资源衰竭、海洋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海洋社会系统重视程度不够、海洋事务管理和生态治理能力低下,则是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状态得不到预防、遏止与改善的重要原因,海洋社会系统调控的滞后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的程度。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海洋社会的响应能力,强化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监督预警,使海洋管理从僵化、被动的窠臼走向灵活、主动的阶段,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调控的超前性,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促进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界限设定

(一)预警指标构建依据与原则

预警指标的筛选是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机制建立的前提,其选择的结果,直接关系到预警机制信息监测的重点,同时也决定了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和预警响应工作的实用性、有效性。筛选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指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体现海洋自然资源潜力,反映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测度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和生产性,衡量海洋经济系统产生的风险及其经济活力波动,同时表征海洋社会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公平性及其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状态的可接受性和适应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公布的海洋相关数据不全面、口径不统一,且许多数据年份不连续,增加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困难。因此,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也是选择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指标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一是确保指标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二是尽量满足指标状态和趋势预警的样本需求量,以便在较长时期演变中发现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波动的规律;三是预警指标主要用于现时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运行态势的分析和预测,为提高响应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必须确保预警指标数据获取的稳定与及时。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复合性,为避免选取预警指标之间的重复性、关联性过高,必须将预警指标适当予以集中,以突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确保预警结果的可靠和科学,运用专家多轮咨询的德尔菲法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相关指标进行择优选择,通过三轮专家咨询意见调查、数据统计、信息反馈、再咨询的步骤,确定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机制最终的指标体系。

(二)系统协调发展预警界限

确定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的核心思想是对影响系统整体运行的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能力进行监督、警示和控制,通过对各子系统预警指标体系的处理,发现警情、寻找警源、判断警度,从而完成预警响应工作。但是,目前我国沿海各地对海洋生态、经济、社会等指标认知和处理的标准不统一,加之历史统计数据不健全,影响了海洋预警工作的推动。仅有的针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灾害所作的实时监控和波动预测,更多的是基于定性分析和经验判断。要准确预报系统协调发展的警情,必须科学分析各预警指标的发展态势、危险程度及其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此,需要科学确立各项预警指标和系统协调度的合理阈值范围和危险阈值范围,以判断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出现的各类警情及警度。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因素众多,但对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预警,则需要抽丝剥茧,相对简洁、便利地完成预警工作。为此,我们使用“协调度”的概念,作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最终预警警情指标。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是指各子系统之间及系统要素之间在演进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是对系统发展水平、健康性、持续性的直接度量。我们采用学术界普遍运用的关联协调度,①对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警情进行判定。

三、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实证分析

(一)各子系统运行因果关系

在人类未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之前,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处于自给自足、自组织的封闭状态,由于人类的介入,来自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两大领域的外界力量,逐步将海洋生态系统改造为物质、能量、信息等向外循环的开放系统,其发展演变开始更多地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依据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34个主要监测预警指标,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因果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能够看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中核心因果关系基本属于外部反馈回路,且正、负反馈回路均存在,主要为两条:一条是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社会进步是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严重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平衡的打破又反过来阻碍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海洋社会的长足进步;另一条是尽管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给海洋生态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压力,但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以及受教育程度提高、科技进步,也给海洋环保投入、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响应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和智力支持,对不断恶化的海洋生态系统起到了良性的反哺作用。

(二)系统协调发展预警结果分析

根据SD预警模型的仿真结果,得到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2000-2014年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值。在海洋社会人口、科技、消费等动力支持下,一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综合值逐年提升,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充分展示了海洋经济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海洋生态子系统为给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不断增多海洋资源供给,持续容纳来自各方的污染物,承受人力干扰破坏,尽管政府对海洋生态保护、整治的力度有所增大,仍未能逆转其恶化势头。

1.海洋经济-社会子系统协调度。海洋社会发展是海洋经济增长的基础与动力,海洋经济增长反过来进一步推动海洋社会文明的进步。如表2所示,在2000-2014年的15年间,中国海洋经济子系统与海洋社会子系统协调发展程度较高,平均协调度为0.8左右,维持在稳定的取值范围内。两个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反映出,一方面中国沿海作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地区,在高素质涉海就业人员和海洋科技的支撑下,海洋经济总量、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常规指标均呈现上升态势,加之海洋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多元化程度较高,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相比其他产业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海洋社会获得了较为充足的经济回馈,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总额、城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指标节节攀升,优良的社会发展环境也促进了海洋科技研发和海洋事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海洋经济的高级演化,形成了海洋经济-社会运行的良性互哺。

2.海洋生态-经济子系统协调度。海洋生态子系统是海洋经济子系统的物质来源和空间载体,海洋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物资被消耗、空间被损坏,作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最重要的矛盾,两者之间的拮抗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症结。如表2所示,在发展初期,海洋经济对海洋生态子系统的胁迫程度不明显,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度甚至有所抬升,但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各项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力度显著增强,两者协调度日渐呈下降趋势,到2014年已降至0.66。一方面海洋资源供给持续增多,资源短缺的问题愈加明显,已导致部分海洋产业如渔业、采矿业、港口运输业等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三废”排放、砂矿采挖、围填海建设等有增无减,使许多近岸海域自净能力被削弱,部分海洋生态环境损坏严重,导致海洋生态子系统同与日俱增的海洋经济子系统距离越来越远。虽然海洋经济在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由于海洋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海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海洋经济依然无法摆脱对海洋资源环境的高度依赖,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全面发挥,如何进一步降低单位能耗、提高集约生产水平、形成循环式生产模式,尤其是如何补偿修复经济生产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是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海洋生态-社会子系统协调度。海洋社会子系统以海洋生态子系统为依存,是海洋资源被最终消耗的场所,同时也是海洋生态子系统得以保护、修复、管理的人力和智力保证。但从表2来看,2000-2014年我国海洋社会子系统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关联协调度呈现急剧下降趋势,由最初的0.94降至0.52,进入一般协调的敏感阶段,表明这15年间海洋生态子系统受到的人为干扰胁迫更为明显,结构和功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退化,但海洋社会针对海洋生态的维护和管理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使两者发展轨迹愈加背道而驰。如何在确保海洋社会进步尤其是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以海洋科技和海洋管理体系为支撑,控制海洋生态质量下降程度,亦是迫切需要化解的矛盾。

4.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度。海洋生态子系统的协调有序是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整体协调的基础,海洋经济子系统和海洋社会子系统对海洋生态子系统存在导向作用。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海洋经济子系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和海洋社会子系统的滞后管理响应,海洋生态子系统运行状态急剧下降,造成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不断降低。如表2所示,中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趋势未见缓解,污染压力持续增高,生态环境丧失日益加剧,但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却未能随着经济规模的增长实现大幅度提升,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尚未大规模推进,使得受损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困难重重,海洋政策与科技教育体系应有的驱动、中介及控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由最初良好的协调状态下降至2014年的蓝色预警状态。依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目前的非协调发展趋势,若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海洋生态胁迫现状不发生改变,2015-2025年系统整体协调度将出现显著的下滑。随着海洋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大量海洋产业项目同时上马,将不可避免地占用更多海域空间和海洋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倘若治理不及时,海洋生态子系统运行态势会更加严峻,海洋经济、社会与生态的矛盾将愈发尖锐。根据RBF趋势网络模型预测,系统整体协调度将从2015年的0.63下降至2025年的0.45,由Ⅱ警级良好状态演变为Ⅲ警级敏感状态,警情趋重,届时需发出黄色警报,海洋生态子系统面临的威胁或将成为海洋经济、社会子系统发展的重要障碍。

四、加快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监控是中国海洋事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关系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运转、协调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为适应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要求,应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开展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监测。具体而言,加快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预警机制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增加资金人员投入。依托中国现有1321个海滨观测台和14个海洋环境及灾害预报中心,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监测平台的改造、建设和相关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同时,加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监测人员的引进、选拔和培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各类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观测、测算、预警等服务活动,不断拓展预警领域,使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播报更加贴近预防、处置危机的需要。

其二,提高实际监测能力。在增进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监测规范化水平的基础上,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监测平台应严格执行海洋生态、经济、社会各系统要素及其协调度的监测任务,把握好对重大用海项目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经济开发建设对海洋生态的负面影响,着重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的实时监测。同时,理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工作的任务和流程,进行各海洋管理机构的职能整合与合理分工,规范海洋事务管理权限划分,采取自上而下、横向联合的集中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多部门协调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预警机制组织结构。

其三,加强评价分析工作。一方面应逐步建立起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多参数综合评价系统,重视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因果关系,使监测结果更具全面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快成立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监测评价小组,深入研究中国海洋生态容量、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规律和恶化动态,并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实时对海洋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模拟和论证,针对不同危机状态制定相应的预警播报和响应预案,实现监测信息的深度利用,充分发挥预警工作的功能与价值。

其四,重视预警决策实施。建立统一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信息数据库,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由海洋生态、经济与社会领域专家组成综合顾问团作为智力支撑,促进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预警决策机制的形成,同时设立担责机制和激励措施,明确决策后果责任承担人,对出现的各类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非协调问题一起出谋划策、共谋方案实施。同时,根据所得到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监测数据,定期信息公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将监测信息与专家决策意见及时发送给相关政府部门、企业与社会公众,提高响应决策的实施水平和反馈透明度,切实提升决策实施效率和效果。

最后,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在增强预警信息管理、制定并完善监测数据传输规程、落实预警业务管理规定及危机上报程序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中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危机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应急响应预案,组建一支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处理队伍,逐步提升针对突发性和累积性系统非协调危机的处理能力,使非协调危机监测、播报、处理工作有章可循,责任到位,基于信息畅通的响应指挥中心,将政府、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进行有机整合,全面提升响应行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作者:高乐华;高强 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