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治理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治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治理

摘要:在我国全面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的环境治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放在首要的位置,因为农村环境治理的好与坏直接决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从农村的现实状况出发,村民联合起来,积极行动,要妥善处理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在环境治理的同时使农村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农村的环境治理,对于我们的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改善有助推作用,使农村的人们生活在天蓝、水净、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空间中。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环境;环境治理

一、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相当严重,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极为不利的。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把农村环境治理已放在重要地位。

1、农村地区过度开垦与砍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农村地区的耕地有限,但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不惜破坏森林和草地,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处可见被破坏的草场、森林。在山区地带,由于平原较少,山地较多,原本山地上是森林,经过农民的不断开垦,导致以前不能耕作的坡地变成了耕地。由于地表长期裸露,并且土质松软,加之是山地,极易发生泥石流,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农村地区森林的砍伐尤其严重,因为在农村地区,建造房屋、冬季取暖、都需要木材,对木材的需求很大。农民为了节约资金,便就地取材,所以导致森林面积锐减。

2、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环境污染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随处可见,农民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道路上和田地中;农民把农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导致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农民家饲养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随意排放到沼泽、池塘、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水源污染,直接对农民的饮水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农民家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其中包括含有化肥、农药等残留物的污水。

二、针对当前环境问题的分析

针对上述出现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认真总结,深刻反思。从农村当前的现状出发,找出其原因,在现象背后找到其本质。农村生态环境指的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的环境,包括广大的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它是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总结出现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对这些原因深刻解析。为此,下文是我们总结的农村地区出现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民自身的脆弱

我国农村地区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和地形较为崎岖的高原地区,这里原始地貌是裸露的黄土,由于采取了大规模的开垦和耕作,致使农村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极低。农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只有不断的向土地索取。因为农民在土地上的耕作是一种长期的行为,他们对地表的破坏是无休止的,使地表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的脆弱性还表现在另一方面,那就是农民的心理脆弱,他们保留了中国农民的“土地”思想,视土地为自己生存的唯一基础,盲目开垦土地,不断扩大耕作的土地面积,且极大的忽视了环境保护,忽视了土地质量。在这一心理的助推下,农民进行无休止的开垦。

2、农村地区耕作制度的不合理

广大农村地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是实践活动的唯一场所。农业生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种反复性的生产活动,这种反复性的活动作用于自然界就表现为对植被的反复破坏和对地表不断的占有。呈现出一种修复到破坏,再修复到再破坏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反复性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对于环境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由于农民这种反复的行为,导致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反复被破坏,农村环境的治理在徘徊中停滞不前。

3、农村地区生产方式的滞后

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大多数位于山区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农业生产的方式还是比较落后,尤其在山村地区,生产方式还保留有“靠天吃饭”和较为原始的耕作制度。这种生产方式的滞后性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环境的治理。农村地区可供生产的耕地是有限的,但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导致在原有的耕地上无法实现农民的预期理想,因为生产工具的不先进,致使不断扩大耕地面积,必然会破坏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在耕地增加的同时,相反,森林和草地在逐渐减少,生产方式的滞后性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持续性。

4、农村地区人们环保意识的淡薄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没有意识到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农村,人们的生活垃圾随手乱扔,各种垃圾也没有分类回收或者加工处理。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尤其是环境治理方面的投入极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全靠农民的自觉意识。由于农民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之农村地区,有关部门对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不足,对于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监督不强,导致环保意识没有很好的落实到农村地区。“在生产生活中,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成了当地居民的最高价值取向。”导致的后果是对环境破坏所引起的自然灾害,以及对农村的生产和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民环保意识的淡薄,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所造成,其根本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决定了人们环保意识的不足。

三、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农村地区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以下措施和政策来实现农村的环境治理。

1、发展农村生产力,拓展农民致富的渠道

农村之所以出现环境问题,是与农村的生产力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发展农村生产力,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民才能顾及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改变农民固有的土地思想,把他们从以前的土地思想中解放出来,与新阶段的土地政策相融合。只有这样,农民才能减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才能减少无休止的开垦和砍伐,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才有利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实现。并且强化乡镇企业运作中的环保成本,使这些企业既能为农民增收,还能为农村环境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在农村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环境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组织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努力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使我国的农村地区拥有最基本的环境基础设施,使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有基本的设施作为保障。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实现,更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管理体系

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还没有形成体系,环境的治理管理,全凭农民的自觉来完成。在农村地区,想要实现环境治理,必须健全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管理体系,强化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治理管理的执行力和监管力,确保农村地区环境治理管理体系的科学运行,真正实现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农村地区只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管理体系,才能使农村地区的环境治理走上正确的轨道。

4、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农民普遍的文化程度不高,加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治理得不到有效整治。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起到示范作用,宣传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加大农村地区对于环境治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对于环境治理有一个基本认知,改变他们以前那种不积极参与的行为,使广大农民能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因为在农村的环境治理中,农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农村环境治理的成败。

四、总结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近年来,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已经影响到农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促使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并且积极行动起来。治理农村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遵循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赵学谦: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陶传进:农村环境应对环境污染[A].《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与博弈[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雷勇 单位: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