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合力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在实践方面,对于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历史合力论”强调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又不忽视经济因素与其他诸多要素的多元互动的观点表明: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物质前提,经济建设仍是重中之重,同时经济因素之外的其他非经济因素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辅助条件,其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这几方面因素相互协调补充,缺一不可。
关键词: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经济因素;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我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并发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合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之“力”,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历史合力论”的具体运用。
一、“历史合力论”的主要内涵
恩格斯对于“历史合力论”的阐释主要体现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以及《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这四篇文章中。
(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初步阐释了其“历史合力论”思想,并得出经济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论点。首先,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都受一定运动规律的支配,不同的是,自然界是由一些没有意识、没有目的的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规律是由“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253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着自觉的意图和预期的目的;同时结果与最初的意图和预期目的又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具有偶然性,而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1]254,关键在于发现这个规律以及找到这个支配规律的最终决定动力。恩格斯认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254恩格斯在此也第一次表述了其“历史合力论”思想。由此,恩格斯也提出,在这个合力背后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呢?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把精神动力作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的观点,也否定了英雄史观把个别历史人物作为最终动力的谬论。恩格斯提出,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256。恩格斯在这里表达了应该把阶级斗争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但是恩格斯并不认为阶级斗争就是最终动力,他认为“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经济的原因……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1]257,同时,经济关系的变化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恩格斯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一种争取经济解放的斗争,经济关系领域的斗争是一切斗争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恩格斯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更为明确地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604最终恩格斯得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即经济因素决定的这一结论。
(二)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多元互动产生的合力的结果尽管恩格斯把经济因素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恩格斯并不认为经济的力量就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动力。恩格斯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力所产生的合力的结果,是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作用、多元互动的结果。正如他在《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1]605在这里,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合力论”,恩格斯把无数个意志及其形成的群体合力比喻成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形象地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个意志和力量相互冲突和交互作用的“群体合力”的结果。同时,在恩格斯看来,这种合力并非是简单的单个意志的机械叠加,而是由无数个意志互相碰撞、补充、交汇和融合,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三)经济因素有时起着间接决定的作用,它并非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等其他非经济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指出,在意识形态领域,尽管经济并不能直接创造出任何东西,但是经济往往能够起着间接的决定作用,经济“决定着现有的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而且多半也是间接决定的,因为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应”[1]613。阿尔都塞在论述其“多元决定论”时,也对恩格斯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经济归根到底是决定因素,恩格斯后来说得更多的是,经济归根到底决定历史进程。但历史进程要在上层建筑的多种形式(从地区传统到国际环境)中为自己‘开辟道路’”[2]102。换句话说,经济因素只有在多种形式的上层建筑的影响下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恩格斯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盛行的单一“经济决定论”的反驳。恩格斯在信中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1]649在恩格斯看来,尽管经济因素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的作用,经济因素并不能自发地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作用,经济状况是在既定的、制约着它的环境中对历史发展产生作用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因素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多元互动的结果。对此,恩格斯举例说明:虽然18世纪的法国经济落后于英国,后来的德国也并没有英法两国经济繁荣,但法国和德国在哲学上的繁荣都胜于英国,“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612。当然,恩格斯认为这也是相对而言的,法国和德国的学术繁荣依旧是“经济高涨”使然。
(四)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充分肯定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提出“伟大人物”的出现只是纯粹偶然性的观点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认为,无数个单个意志、愿望是形成“历史合力”的基础力量,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由于这些无数个单个意志相互碰撞、相互摩擦、相互影响、相互牵制,最终相互妥协融合才形成了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各个人的意志———其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做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1]606在恩格斯看来,虽然总的合力所呈现的最终结果和单个意志所希望的不尽相同,但是并不等于这些单个意志可以被忽视,他们的贡献也绝不是零。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意志标准,统一的计划蓝图,甚至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范围,“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来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1]649,这种必然性即经济的必然性。同时,恩格斯对于伟大人物的作用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个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1]649-650如拿破仑、恺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英雄人物是可以被替代的,他们的出现仅仅是历史需要他们,人民群众使之成为英雄人物,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二、“历史合力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尽管从“历史合力论”提出到现在已经超过一百多年了,但是它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应该懂得“在恩格斯那里,‘力’是一个隐喻而不是一个社会学事实。人们未曾注意的是,在恩格斯那里,‘力’与‘确定性’和‘不变性’相抵牾。人们所能把握的只是力的生成”[3]。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认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力”,而且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把握运用乃至创造“力”,使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提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以及十八大以来提出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都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并不是单个方面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元性、多维度的进步。不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我们需要“历史合力论”指导,而且全局中的每一种文明建设都需要“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支撑和规范。当前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冷静和理性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关系问题尤其重要。
(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化是密不可分的,工业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首要物质前提。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明确指出,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经济因素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化的发展进度。我国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否定工业文明,而是要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辩证扬弃,在辩证扬弃工业文明和以往文明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文明。需要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从神学和纯粹生物学角度出发的“零增长”和“负增长”观点,也区别于极端环保主义者“反增长”的观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仍是一个发展问题,它离不开发展,更离不开科学发展,生态文明是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手段,目标催生手段,手段完善丰富目标[4],应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仍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避免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和以往传统文明割裂和对立起来,相反,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改造,建设新型的、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融合起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当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是在极其脆弱和严峻的生态环境下推进的,既要使人民享受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又要满足其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多种要素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合力论”表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多元互动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也囊括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遵循着“历史合力论”所揭示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补充和融合交汇所产生的合力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经济因素,即生产力水平、工业发展水平作为支撑,而且必须在其他要素的共同协作下才能顺利进行,包括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发达的生态环保产业支撑、健全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环保意识培养等。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指导。第二,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制度规范。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制约力有限、执法不严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应大胆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推进制度创新迫在眉睫。第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与之相关的文化基础建设,充分汲取古今中外生态思想的营养成分,特别是古代中国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念,构建新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努力形成浓烈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第四,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经济基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带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低碳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对于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作用显著,因此,发展低碳化产业,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方式应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第五,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拓展空间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地区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集约高效地利用空间资源,合理布局空间开发结构,保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第六,参与生态保护国际合作交流与互动,开发新兴环保技术,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等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相整合与联动,共同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合力”。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单个人意志作用的结果,而是无数个意志的“合力”、是人民群众集体力量联动作用的产物。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在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而人是这几大关系的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更是重中之重。第一,要培养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公民环保意识的教育与培养,改变长期以来“人类中心论”的传统观念,转变公民落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全社会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第二,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度。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度和环保制度体系息息相关,当前我国相关环保制度的缺失长期束缚着公众的参与热情和参与力量,因此,只有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参与制度,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举步维艰,缺乏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也只是空中楼阁。同志曾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驱动力。”[5]281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福祉,人民群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集中民智,群策群力,实现民主决策,使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真正建设者,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张文喜.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历史语境及其当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9,(4):19-26.
[4]陈志勇,张艳青.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行把握[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5(4):6-10.
[5]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 单位: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