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熵权法生态文明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1.1指标设计及其体系框架本文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是:首先,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的目标,即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人居适宜,生态制度健全,生态文化先进;其次,设立具体指标,以引导五大方面目标的实现。故先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指标分解为五个核心考察领域: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然后选取设立表现各个考察领域不同侧面的建设水平、具有显示度和数据支撑的若干具体指标,从而构建出层次清晰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1.2评价方法
1.2.1指数计算过程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经过以上变化之后,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转化成用于评价的值,使得所有值都集中在了[0,1]之间。若所用指标的值越大越好,则选用正指标,若所用指标的值越小越好,则选用逆指标。
1.2.2熵权法概述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根据信息论基本原理,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而熵则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因此,可用系统熵来反映其提供给决策者的信息量大小,系统熵可通过熵权法得到。在具体使用过程中,熵权法根据各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再通过熵权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指标权重。假设研究对象由n个样本单位组成,反映样本质量的评价指标有m个,分别为xi(i=1,2,…,m),并测出原始数据。
本文运用熵权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并对江西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稳健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制度和生态人均3大领域行相对于2003年有了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领域大幅度下降,这两个领域的下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制约。
2.12010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情况
2.1.1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平稳状态以2003年全省生态文明总指数为基准值100计算,2010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平稳。3.1.2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领域全面提升2010年全省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人居指数分别为101.88、110.78、110.75,生态经济增幅较少,而生态制度和生态人居则有大幅增长,反映了该省近年来实施的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了初步效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较好处理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指数则有了大幅度下降,仅为70.05,生态文化下降幅度更大,仅为19.85,表明该省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转变发展理念、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环境质量的下降,见图2。
2.1.3大约半数指标呈上升趋势在所有选取的22项指标当中,有12项指标呈上升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环境信息公开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比例等7指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也是生态制度和生态人均指数问题提升的重要原因。相比较而言,生态制度和生态人居各项指标都在增长,生态经济指标只有30%的指标保持较大的增幅,这反映该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制度的建设、关注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各项节能减排措施比较到位,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同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在下降,严重制约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导致生态经济指数增长缓慢。表明该省在生态经济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力度不够、科技水平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农药使用强度却在不断攀升,表明该省仍需大力加强生化环境建设、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提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生态文化指数急剧下降,说明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公众的力量,没有充分调动公众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生态文化氛围淡薄、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只是唱“独角戏”。
2.22010年江西省生态文明指数的分层分析以2003年全省生态文明总指数为基准值100计算,2010年11个设区市文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分别为新余、吉安、抚州、宜春、九江、景德镇、鹰潭、南昌、上饶、赣州、萍乡,见图3。
2.2.1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层次分析根据2010年各市生态文明指数的高低,11个设区市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生态文明建设进展快的地区。新余市生态文明指数遥遥领先,达到了153.56,吉安和抚州生态文明指数分别为134.08和133.45,居于全省的第二和第三位。从具体指标来看,新余市生态制度领域居于全省第一位,生态文化和生态人居处于领先位置,但是生态环境处于落后的位置,各领域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吉安市在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和生态制度领域均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但是生态文化和生态人居指数处在中偏下的位置,相对于新余市来说各生态领域不平衡的现象要轻微一些;抚州市生态环境位居全省第一,生态文化也处于第一层次,但是生态制度指数和生态文化指数偏低,各领域差异仍然较大。在生态文明建设较快的地区,今后仍然需要注重各领域的均衡发展,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第二层次,生态文明建设进展较快的地区。宜春市和九江市生态文明指数相对较高,稍低于第一层次的吉安市和抚州市,分别为118.31和116.5,居于第四、第五位。宜春市生态经济处于全省第一,但是其他生态领域指数处于中等或中偏下水平,影响了生态文明总体建设水平的提高;九江市生态制度处于全省第一位,但是其他生态领域指数处在中下游,各领域差距明显。两个市的生态文明指数情况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进展较快的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努力消除各生态领域差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第三层次,生态文明建设进展一般的地区。景德镇市和鹰潭市的生态文明总指数分别为108.53、107.21,居于全省的第六和第七位。景德镇市的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处于全省上游水平,但是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却大幅度落后,生态经济指数排在全省最后,各领域差距显著;鹰潭市生态环境指数、生态文化指数和生态人居指数均排在了全省第一,但是生态制度指数和生态经济指数却严重落后,分别排在全省倒数第二和倒数第四位。鹰潭市的生态领域发展极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不高。这两个市区巨大的各生态领域指数差距说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一般的地区,要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领域,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强有力的发展政策和应对措施,努力缩小各领域的差距,在保持相对优势的同时,克服缺陷,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第四层次,生态文明建设进展缓慢的地区。南昌市、赣州市、上饶市、萍乡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分别为89.43、84.61、82.75、80.38居于全省第八至第十一位,同时也是城市数量最多的层次。总体来看,四个市各个生态领域指数均处在中游以下的水平,总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各领域差距较大,而且远远落后于先进地区。该层次的四个城市应该紧紧把握住发展机遇,把自身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某些生态领域的优势,重点建设1~2个优势生态领域,提升总体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质量,同时努力控制各生态领域的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2.2.2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差异分析从各领域发展指数的差异来看,2010年江西省五大领域的地区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领域地区差异最小,标准差为31.08,各市最高与最低水平之比为3.29,反映了该省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高度重视,也是近年来该省各项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实施的结果。生态文化领域差异最大,标准差高达123.03,11个市最高与最低水平之比为8.54,这充分体现了地区之间生态理念、生态知识普及程度间的巨大差异。生态经济、生态人居两项指标地区差异不大,呈现出地区间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2.311个设区市生态文明指数具体分析本文对江西省2010年11个设区市的22项指标和五大领域进行排序,将在11个设区市中位列前两位的作为相对领先指标和相对领先领域,将排名位列最后两位的作为相对落后指标和相对落后领域,通过比较相对领先/落后领域和指标,分析各个设区市单项指标的发展指数及五大领域在全省的相对领先和落后的情况,见表3。通过表3可以看出,相对领先指标大致决定了相对领先领域,而相对落后指标则影响着相对落后领域的数量,二者共同影响着该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数。南昌市虽然相对领先指标和全省首位指标均居于第一位,但是由于相对落后指标和全省末尾指标同样居于前列,所以南昌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吉安市相对领先指标和相对落后指标都不多,但是生态指数居于第一层次。江西省各市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须注重各领域的均衡发展和整体的协调性,不可偏废其一。
2.4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相对比较分析对江西省2003~2010年相对领先的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相对落后的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共18个指标根据综合得分情况计算出每个指标所占的年份数来确定相对领先领域中相对领先指标和相对落后领域里相对落后指标,见表4。在生态经济领域,相对领先的指标为:单位GDP能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以及R&D经费占GDP比重;在生态人居领域,相对领先的指标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比例。在生态环境领域,排名最后的三个指标为农药施用强度、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生态文化领域,排名最末的指标为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根据上文分析,2003~2010年江西省在生态经济领域和生态人居领域处于五大领域的前两位,生态制度领域处在第二层次,而生态环境领域和生态文化领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处在最末位。该省应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生态人居两大领域的优势条件,同时努力克服劣势,大力建设生态文化,努力缩小各领域间的差距,保持均衡发展。
3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优化
3.1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先目标实现路径示意图根据上文分析,江西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优势、取得了稳步进步,但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是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差异明显;其二是五大领域发展不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水平不高。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应做到重点突出、多管齐下、均衡发展:首先,转变发展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其次,做好全省生态文明发展规划,既要保持赣中和赣西北地区的领先优势,同时克服赣南、赣东北等落后地区的短板;再次,要充分调动公共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热情;再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后,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体制机制。在五大领域中,要以生态经济和生态人居领域为重点,巩固其优势地位,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进步;完善生态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强力保障;持续关注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领域,以“点”为突破口,带动该两大领域“轴”和“面”的进步,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均衡发展,见图5。
3.2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先路径分析
3.2.1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夯实生态文明物质基础生态经济领域6个落后城市中,赣南和赣东北地区占了4个(上饶58.27、赣州75.25、鹰潭76.98、南昌86.88),涉及全部7个指标,占总指标数的3/4,充分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主要能源消费量大、单位GDP能耗高、每平方千米产出值和R&D经费占GDP比重低)、生产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低)、环境效益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因此该地区应改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重点培植技术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工业“绿色”含量;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淘汰落后企业,并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在生态经济领域相对落后的赣中和赣西北地区,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九江重点发展汽车、航空、优质钢材、电子信息、生物和新医药等产业;新余、宜春等赣西地区重点发展冶金、光伏、锂电、医药、陶瓷、机械电子等产业;吉安、抚州等赣中南地区重点发展稀有金属加工、电子信息、通讯终端、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能源、化工建材和机械制造等产业。其次,在生态经济领域处于全省领先位置的赣南、赣东北地区,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绿色材料、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新动力汽车、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提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继续保持生态经济领域优势,夯实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物质基础。最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先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旅游、商贸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中心节点,实施物流服务大通道建设工程,形成赣北(南昌、九江)、赣东北(上饶、景德镇)、赣东南(鹰潭、抚州)、赣中南(赣州、吉安)、赣西(新余、宜春、萍乡)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构建支撑中部地区物流发展、服务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
3.2.2克服生态环境劣势,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指数不高,落后地区占了4个城市(南昌52.78、萍乡73.77、上饶95.71、赣州98.81),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低;领先的宜春(82.13)和新余(86.44)则表现在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赣南和赣东北地区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构建沿湖、沿河、沿路生态保护带,大力推动城镇绿化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赣中和赣西北地区则要强化重点产业、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排放的处置和管理,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2.3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生态制度保障生态制度发展指数虽居于前列,但是区域差异十分明显,位于五大领域中的第四位。上饶(68.52)、萍乡(89.65)、鹰潭(90.35)生态环境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和环境信息公开率低,而抚州(92.17)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较低。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先地区应注重于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制度的建设,保持各领域协调发展。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方面内容考核纳入考核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所占比例;建立区域沟通融合互动机制,加强与本省落后地区产业、信息、资金和技术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帮扶欠发达地区,在接轨周边较发达地区中谋求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海西区等区域,不断拓展本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建立全民参与激励机制,主动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对全社会进行生态文明与环境文明教育,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俭节约意识、绿色消费文化等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树立起绿色生活理念,真正形成自觉讲生态文明、重环境友好的社会风气。在落后地区则重点加强生态经济和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效益、促进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发展生态经济,灵活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等经济手段,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生态经济的补偿机制,加大生态环境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建立生态经济激励机制,提高环境信息公开率,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生态经济要求的重大建设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计划,在能源、资源、水、土地等要素配置上给予优先安排;建立环境污染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增强环境承载能力。
3.2.4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努力缩小区域文化差异生态文化发展指数居于五大领域末位,地区差异最为明显,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万人拥有公交车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要以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为先导,引导全社会成员竖立环保、绿色消费意识和节约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尊重自然”的生态文化气息,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在萍乡、上饶、赣州等生态文化领域落后地区,应重点普及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提高公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热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行汽车尾气净化技术,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工业用水复用率和污水处理率、提倡使用雨水、中水和循环水利用,以“点”带“面”,促进生态文化领域的进步。
3.2.5保持生态人居优势,带动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生态人居指数居于前列,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个数比为1/3(萍乡61.98、景德镇75.48、南昌90.57、抚州87.3),抚州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偏低,而其他三市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较低。落后地区应严格落实低碳建筑标准,打造低碳绿色居住方式,一方面严抓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情况,另一方面推进民用节能建筑,提高新建绿色建筑比例;领先地区则要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构筑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工程,努力改善居住、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作者:刘耀彬柯鹏单位: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