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土文化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作用范文

乡土文化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作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土文化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作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乡土文化对农村学前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农村学前教育也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国内有6亿农村原住居民,怎样让乡土文化融入到农村学前教育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利用农村乡土文化转变为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课程内容,让幼儿贴近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教学中。

关键词:文化;乡土文化;农村;学前教育;教学方式

我国地大物博,经过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乡土文化,善用不同地区的环境与气候来设置课外活动,让幼儿走进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对乡土之爱也是自己和家庭、亲朋好友之爱的衍生。幼儿是尚未成熟的状态,环境的熏染对幼儿后天的成长有着较大影响。在幼儿的早期教学中结合乡土文化,对于发展素质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1农村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背景

1.1较大的人口流动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国民经济得到跨越式增长,农村出现剩余的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人口大量流动也让乡土文化消失。目前国内人口特征呈现出较大的人口流动性,来东部沿海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中西部区域,为了实行教育公平化制度,农村的幼儿不会受到户籍限制,可以进入城市接受教育。

1.2国际化教育冲击着本土文化

近年来,走出国门与世界交流的开放意识都已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层面。开启了国际文化学习的热潮。家长一面在叹息孩子听不懂方言,一面迫不及待的送孩子进各种各样的语言培训班。特别是英语培训的早教班,每小时按150~300元进行收费,国外的节日与快餐层出不穷,备受幼儿与家长的喜爱,也因此让少数家长慢慢丢弃了乡土文化。

1.3逐渐衰落的农业与农耕文明

乡土文化的产生是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人们用诗歌来歌颂赞美着“大地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改革开放后社会进入现代化,经济也大幅度上升,农民种地挣不了多少钱。而种地属于体力活,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尊重。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保护环境的责任艰巨而重大。快节奏、高压的现代城市生活让家长忙碌于工作和事业中。

2乡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应用价值

2.1乡土知识的传承

一般可以把知识划为两个方面,普适性与境域性,普适性知识是从境域性知识中抽离出的一般性知识,境域性知识则是依附于场域生成的知识,因此普适性知识与境域性知识密切相连,普适性知识是境域性知识互相争斗、对话以及逻辑的提升出来的结果。境域性知识是普适性知识的载体,乡土知识属于境域性知识。是在某一些情境中得到真实意义的知识。它存于幼儿生活中的周围。例如生活起居、饮食文化以及游玩等,对幼儿实行乡土知识的教育,能帮助幼儿观察与体验生活,学习境域性知识,接触到知识真实的意义。最后慢慢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2.2生存智慧的传承

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中,学会了刀耕火种及农具的制作,这些都凝聚着乡土人民长期积累的生存智慧。对幼儿的生活实行乡土教育,使得它不单是一种知识文化教育,更是生活智慧教育,幼儿可以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实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生活独立与自主性。

2.3对家乡情感的培育

从房屋、山间、小溪以及田地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对自己、家人、邻居和村落的熟悉和亲切,乡土教育通过民间风俗、自然地理、神话故事、谚语等内容,展现出周遭环境之美、真、善。促使幼儿对家乡的认知与理解,对事物的关心与爱护,从而激发幼儿爱国与家乡的情感。

2.4社会化的完成

乡土知识拥有大量民众的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特点当知识。对幼儿进行乡土教育,让其理解民众的行为方式,并学习和人相处的技能,以及各种良好的品德。比如待人接物、尊老爱幼等,家长与教师可以在日常中指引幼儿随到随学,有益于推动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并培养幼儿的反应以及观察能力。

2.5文化包容力的培养和多元化态度的形成

文化的包容能力是指,可以公平的对待与尊重其他文化,同时主动学习其他文化的精髓,和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开拓自身的眼界,提高文化修养能力,多元化态度可以把所有文化看成是人类的珍宝,并有着自身特别的价值,实用开放性的心态接纳所有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无论是哪个民族的知识与文化都有利于对本民族的肯定。所以幼儿园的乡土教育必须立足于乡土知识,也要接收其他民族文化。从而可促使形成支撑多元化公平与融合的态度,进一步深入文化的认可与价值感。

3幼儿园乡土文化教育的实践

3.1合理的使用乡土资源

幼儿所在的生活环境中就拥有非常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合理的使用该资源让知识教育与活动教育有效的相结合。幼儿在该情境下体会农村的文化气息。让幼儿加深对教程知识的理解。提升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因地制宜,设计教学课件的需要体现出自然、有趣、知识、情感和实用性。培养乡土意识的同时也要把生活、品德与民族精神渗入其中。

3.2设计丰富的民俗文化教学活动

根据当地的民俗风情融入乡土教育中,带领幼儿一起参加农历节日活动,根据二十四节气,例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腊八等时间顺序,与传统美食和节日活动相结合。一首温州童谣《十二月令》能反应出当地的民俗风情。可以从中得到较多的教学灵感,春暖花开时,组织亲子活动,幼儿和家长一起做元宵灯花,清明节到来时,与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清明饼。端午节时,教幼儿学唱《龙舟竞渡》,与此同时还会讲解当地历史古迹、家乡特产以及民间歌曲,从视、听、触等多方面促使幼儿感知并热爱本地的乡土文化,同时集体活动中也让他们懂得分享和合作,乐意与人交往。

3.3融合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在幼儿园内开拓一片区域作为种植区,引领孩子一起松土并种植比较容易存活的植物和蔬菜,让幼儿明白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以及所需要的环境,指导幼儿观察植物生长并记录日记。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采摘蔬菜并一起烧菜和品菜。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懂得珍惜劳动结果。采摘回来的蔬菜瓜果放置在指定区域,让幼儿进行观察、认识和分类。还可以引导幼儿一起饲养小动物,例如蚕、小兔子等观察它们成长与生活习性等特点,经过饲养活动让幼儿懂得保护动植物,培养其爱心,秋季时,可以带领幼儿去山中开展科学方面的教学活动,例如给幼儿讲解树木的年龄并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创建具有特色的科学探究活动小课堂。增加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4培养农村教学师资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缺乏师资力量,培养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团队,不要局限其学历。因为农村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外地教师无法适应本地生活习惯,所以需要把眼光放在不仅留得住并适应农村环境的幼儿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从教学质量上看。担任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需要了解农村民俗文化,还能进行长期发展。把农村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也能选择有一定教育程度的学生,并且愿意担任幼教的年轻人,为他们进行短期教育培训,在拥有幼儿教育的基本素养后再回农村进行幼教工作。在对老师进行培训时,增加一些本土文化资源的知识。打造师范生热爱农村并能适宜农村的个体价值观。

4小结

在设计幼儿园课程中与乡土文化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并适合幼儿园的认知与发展规律,使用农村文化资源进行灵活的教学,充分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能增强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上发展。也让教师从讲台上的执教者演变成课程的“创造者”。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足。只有对农村文化重塑信心。才能让农村儿童满怀乡土自信。

参考文献

[1]杨军.用乡土文化开展农村学前教育[N].贵州民族报,2018-12-21(A02).

[2]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李兰.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8(28):150-151.

[4]李国芳.对农村幼儿园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J].甘肃教育,2018(19):79.

作者:林薇薇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