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融合趋势与公共文化发展研究范文

科技融合趋势与公共文化发展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融合趋势与公共文化发展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融合趋势与公共文化发展研究

摘要:文化科技融合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和导向,技术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重要方向。本文论述了辽宁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科技融入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以及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科技融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阐述了文化科技融合如何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进步,探讨“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新模式,如何成为我省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对于在未来五年的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具体规划,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研究,并提出了实践当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技融合;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

引言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不仅突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要求,也为公共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公共文化领域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技术支撑,重点要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中办、国办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较大篇幅系统阐述了以科技创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表明政府对于在公共文化领域推行先进科技应用、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效能改善的坚定态度。

一、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融入与建设发展

《纲要》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明确了五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即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和加强移动通讯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辽宁省文化厅2017年工作要点》中对于公共文化工作的未来发展明确提出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场馆数字化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是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趋势和导向,技术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是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努力的重要方向。在辽宁省文化厅积极领导下,全省上下都在探索实践“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新模式,力图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增强我省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公共文化领域的科技融入并不仅仅是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数字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以及管理模式,网络和移动端的高效传播渠道,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结合的发展方向。

(一)辽宁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

1.服务设施和规模不断提升

截至2016年,全省已经有公共图书馆129个,其中56个图书馆进入国家等级馆行列,馆舍建筑面积达到43万平方米,文献总藏量2753万册(件),居全国各省份前列。全省建有博物馆61个;档案馆15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61个,村文化室9920个、文化广场6214个,社区文化室3206个,文化广场2760个,位居全国前列。辽宁全省实现了一市三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一县两馆(图书馆、文化馆)、一乡一站(文化站)、一村一室一广场的目标。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建立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并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为重点,对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进行了补充,对未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进行新建或改扩建,实现向全社会公众的免费开放。首批4个市级图书馆挂牌数字分馆。辽宁文化共享频道实现全省城乡全覆盖,全年365天播出,每日时长18小时,年播出总时长6570小时。2017年,辽宁省计划创建28个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示范点,10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示范点,20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并完成沈阳市沈北新区、鞍山市铁东区、清原县、桓仁县、北票市5个省级示范区和4个省级示范项目创建工作。

2.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近些年,辽宁省文化机构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在2008年率先提出建设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新思路,用已经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传输共享工程信息,让广大农民在家里用电视机就能收看收听。这种模式得到、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充分肯定,认为这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上的大胆创新,具有示范意义,称之为“辽宁模式”,开播7年来,辽宁文化共享频道每天播出18小时,全省百姓坐在家里通过电视就可以收看到大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成为其他省市效仿的典范。近年来,通过百馆千站万村培训工程、《文化快递》等不同渠道,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辽宁省图书馆已在全省范围内推出“数字文化驿站”服务项目,进一步让全省人民共享优秀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40寸触摸屏设备,实现了万余种电子书、500余种畅销期刊以及20余种重要报纸的在线阅读功能,读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将书刊下载到移动终端内随时阅读。省会沈阳市,以沈河区为试点,创新思路实施“文化+”共享项目,盘活不同部门的文化教育资源,建立社区学院及15个街道分院,设立了艺术名家工作室,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搭建共享舞台。

3.服务及内容的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

辽宁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进“文化+科技”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沈阳市和平区率先建立了“全方位搭建数字化公共阅读服务平台”;沈河区打造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中央集成系统,实现了市内各区图书馆、各社区书屋之间的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全面建成社区电子阅览室;鞍山图书馆建立了“一卡通”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开展社区书屋服务;大连市全面建设了数字图书馆、掌上图书馆和网上市民学习中心。辽宁省图书馆新馆建有先进的云平台和功能强大的门户网站,千兆互联网接入,专用存储设备总容量达500TB,无线网络全覆盖,可向用户提供网上借阅、虚拟参考咨询、文献传递、VOD视频点播等服务;设备先进的创客空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真正实现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无缝衔接。2017年4月,辽宁省文化厅主办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术骨干培训班在沈阳举行,专门邀请了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授课,有效加强和提高了基层干部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手段与实践的具体应用,提升了全省公共数字文化人才业务水平。

(二)目前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科技融合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

1.免费的优质数字资源不足

群众对于通过数字技术提供文化内容服务,最注重的就是低成本,甚至是无需付费的文化消费,这样才能满足很多没有经济能力来消费市场化的文化产品的群体需求,而在免费资源中对质量的要求也同样是不能忽视的。

2.服务设施陈旧,亟待更新

我省各地城乡文化设施参差不齐,部分落后地区问题凸显。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众对活动器材、健身场地和精神享受类文化中心需求往往更加强烈,但是一些地区往往连基本活动都无法保证,农村书屋徒有虚名,利用率为零,图书得不到适时更新,设施老旧无人管理。

3.现有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网络宣传推广

当前居民文化生活的基本方式已经转变为网络和电视,但是公共文化活动的宣传模式仍然依靠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时代特征差距较大。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公共文化活动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从群众呼声来看,增强传播的及时性、生动性和高效性以及微博、微信工具的导入已成为必然,一些过去无法解决的传播方式问题,在新技术时代都应适时得到解决。

4.对特殊居民群体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应当更多关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需求,在那些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和偏远地区,数字系统在覆盖性和丰富性上大大优于传统文化产品,是公共文化传播发挥良好社会效益的可用武之地。而针对这些地区我省的文化服务建设和推广工作还需要更具体更细致。

5.社会资源的开放度不高

目前我省在社会资源共享方面做的还很不够,群众不能享受便捷的的文化服务,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闲置或浪费。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场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章立制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文化场馆的开放度和吸引力。应当大胆尝试积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包括企业和机关,大专院校等。

二、辽宁省文化科技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典型案例

作为传统文化强省,辽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文化事业对于我省的发展与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辽宁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的同时,重视数字网络技术应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也涌现出了一些经典案例。

(一)辽宁省科技馆及“科普辽宁”微信公众平台辽宁省科技馆于2015年1月开始免费向公众开放。是全国同类设施中规模最大的展馆。2016年5月19日,“科普辽宁”手机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科普辽宁”微信公众平台打破了以往科普的传统方式,以定期发送科普视频、科普动漫、青少年科技发明和微科普的内容,实现科普宣传数字化、信息化、大众化。

(二)“辽宁模式”———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辽宁省于2010年2月成立了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农村计划生育中心户、农业科技协会组织,全省共设立了6万多个服务点,224万户机顶盒投入使用,服务1.1万行政村、6万个自然屯,覆盖全省98%以上地区的村村通网络,实现了广电网络服务全社会的文化服务模式。这种多元化、复合化、一体化、结合网络优势、切实把握群众文化需求的资源服务体系,有着长效实用便捷的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速度和利用率,同时很好地弥补了城乡文化资源的差异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浑南新区“15分钟文体活动圈”沈阳市浑南新区的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做出了高质高量的表率,除去大型展馆,该区60个社区全部配备了电子琴、点歌机、电视机等文体活动设备,建成45个高标准公共电子阅览室、116个文化广场、11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初步建成了服务辐射50万人口的“15分钟文体活动圈”。创新推出“文体活动菜单”,让居民按需“点菜”,由活动中心为其提供免费培训、辅导、演出、讲座、展览、场地等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到文体活动中来,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

(四)大连市数字、掌上图书馆大连市在省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经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其中,大连市数字图书馆“一卡通”工程被市政府列为“2011年为民办15件实事”之一,列入《大连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并荣获2013-2015年度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一等奖。在“一卡通”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大连图书馆手机应用”也于2013年5月4日正式上线。大连市还利用数字电视交互功能,将数字图书馆与数字电视连接起来,开通了“大连数字图书馆”电视频道,3万多用户可以通过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浏览大连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

三、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具体规划

未来五年,辽宁将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新建省群众艺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定址在沈阳。同时,辽宁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

(二)提升空间

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与建设辽宁的要求相比,现有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度尚待提高,特别是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文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有待突破,文化科技龙头企业亟待培育,文化科技融合跨界人才亟待培养。未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应当致力于打造均衡覆盖、便捷高效、核心区示范、边远区开花,具有国内一流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有效措施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市区两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改扩建项目建设;推进文化广场建设等。二是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推广传播以及各种节庆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升群众文化的基础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和便民渠道拓展;加强公共文化场馆绿色通道项目建设,完善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盲人阅读区建设等等。三是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重点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文化服务。四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内容充实与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能、增强发展动力、与科技融合、提升国际化水平、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拟定翔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

参考文献

[1]王媛媛.沈阳市皇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15-19.

[2]张文亮,陈從瑢.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1):64-71.

[3]辽宁省情概况.文化发展.辽宁省情研究网.

[4]辽宁省文化厅2017年工作要点.辽宁省文化厅官方网站.

作者:曾嵘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