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域生态文化对民间舞课堂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专业院校中的民间舞课堂教学遵循一定的教学步骤,从而达到基本体态、动率、呼吸、节奏、风格等基本要素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然而,当今民间舞教学缺乏与民族文化底蕴相关的教学内容,使民间舞的传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地域生态划分对于教授民间舞文化而言提供了多层次、系统地、深入的教学方式。而民间舞教学只有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才会促进民间舞向传承的完整性与教学的整体性发展。
一、民间舞蹈课堂中文化氛围教学模式简析
民间舞是产生于特定场所、特定时间、特定人物的综合体。课堂中教师营造出怎样的文化氛围对民间舞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地理文化这一因素作为“文化类型划分法”中的切入点之一,对民间舞蹈进行了综合性的高度概括。地理文化应作为民间舞课堂训练的理论文化前提,并直接影响着民间舞的教学质量,是民间舞教学最终能否完整体现的标准,也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民间舞教学一般是教师讲述文化背景的同时教授基本动作,但这种民间舞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灵活性,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投入舞动状态。随着舞蹈教学的日益发展,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教授民间舞这门课程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深入院校课堂中观察和访谈,分析了对民间舞文化的认同和行为上的阶段性转化。仅有少数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文化背景及内涵,并且缺失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劳作环境等地理文化背景方面,而这些劳作与生活方式是对民间舞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本要素。因此,应该强化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调整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心理渴望因素,并由院校进一步提供良好的教学模式,来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及意义的重视。
二、地理文化划分法在民间舞蹈课堂中的运用
1.理论课堂。民间舞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体态、动率等要素,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的风格。风格应该是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只停留在学习外部印记的层面上,又怎么能得知作品中或组合中动作的内在特性呢?课堂中的这种单方面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内在特性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民间舞,归纳了劳动、环境、民族三者的文化概念,同时参照舞蹈动态规律、姿态、心态、审美、风韵等形象特征。以动态形象划分的五种文化类型,便于记忆、比较、融会思考,可以充分发挥舞者的专长,以动态形象为纲要,纵横探索各民族舞蹈间的源流关系与文化传承的规律,并通过教学研究和艺术实践得到发展与论证。对于民间舞的传承而言,应该做到内外兼修。学生应充分体会其民族的劳作、战争、祭祀等活动中的运动方式。这些只有在理论课堂内进行系统的民间舞理论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其背景文化,感知其生活与劳作方式,从而对其风格韵律的形成有所认同。在舞动的前提下,奠定坚实的文化内涵与高尚审美选择需求,使学生由心而发,有感而知,由静至动地进入民间舞的排练厅内进行训练,舞蹈的风格性才能在表演时由内而外地自然演绎。
2.实践课堂。理论学习后,在舞动时思考会更加全面,这种教学科目的细致分划会使舞者在作品演绎及教学组合表现时具有细致入微的内心感情变化,并通过身体的各部位流露出来。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例启发,而不用再苦苦地强调单一的“表情”问题。举例说明,在五大文化类型划分法中,蒙古族的地域生态属于草原文化型,具有“天之骄子”的英姿,是辽阔草原孕育出的舞蹈形象。以骑马狩猎的游牧生活为主,并有着对鹰的崇尚心理,显示出淳朴豪放的动态性文化特征。舞蹈以小型为主,是因为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在毡房中,便于移动的毡房又是为了他们放牧的劳作之便。因此,他们的舞蹈风格粗犷豪放,喜爱自由,不受束缚的心理特征在舞蹈中随处可见。在以上的人物性格地域生活的影响下,才逐渐形成了手腕灵活、手臂开阔有力、肩和腰部动作丰富的运动模式。由此可见,民间舞的动作与风格都来源于日常的积累与提炼,而民间舞的感情是随着事物和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学习民间舞的地域文化背景,并通过肢体训练后表现本民族的形象,就能在民族舞的风格上更加游刃有余。同时,在舞蹈审美观念不断淬炼中升华的美感是直接教学中得不到的。因此,舞动过程中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底蕴,这正是现代学生乃至舞者宝贵的财富所在。
三、地理文化在民间舞课堂中的教学意义
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以舞蹈动态形象为基础,更符合中国民间舞蹈的“和而不同”的特殊性;更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学生记录民间舞的风俗文化与掌握民间舞的风格动率,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表现欲望,帮助学生更细腻、准确地塑造形象,并给民族民间舞蹈创作提供思想源头和想象的根基。理论课堂能够潜移默化地构成舞者内心的民族文化氛围,最终获得文化认同。当今艺术类院校的民间舞学科教学,首要应该解决的是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与类型的选择等问题。缺乏适当的途径,就会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造成心理偏差。通过分析文化类型,并使学生参与到肢体文化的探索与学习当中,将民间舞蹈“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特殊性体现在舞蹈表现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方式上,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进一步认同民间舞的传承意义与教学作用。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对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民间舞的教学与探索研究,可有效提高舞者的素养,提升学生对民间舞精神层面的认知,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向“文舞双全”的方向发展。
作者:郭莹 葛宗男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