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内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论文范文

国内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内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内大学校园生态文化论文

一、主要研究进展

国内如火如荼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呼唤并激发了相关学术界的研究热情,并催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而言,这些成果主要围绕着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定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性质、思想(哲学、文化)基础、功能与价值、目标及路径等六个方面。

(一)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定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定义的界定是有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基础。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学术界尚未出现公认的定义。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别进行了定义的界定,笔者将其归纳为“5说”:(1)生态系统说:祝杨军(2010)在其硕士论文《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目标与实现路径》里,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主张大学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哲学视角切入的、消除了本体论意义上二元对立的、理想目标与现实路径相统一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体系[4];于巍(2014)同样基于生态学的学科背景,认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社会经济等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不仅具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而且可视为一个区域性的、抽象的生态系统[5]。(2)和谐文化说:庄景全(2009)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内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发育的文化,重视教育的人文性和对个体生命性的尊重。”[6]不过,事实上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学生、教师等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而本定义的利益相关者主要聚集在学生身上。(3)新文化(观念)说:林莉(2002)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7];张娟娟、宁岩鹏(2012)认为,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8]。(4)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说:叶宗波(2005)提出,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把握道德价值的重要载体[9]。(5)五要素反映说:杜君芳、江红岩(2011)强调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和谐作用于校园以及与校园紧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的直接反应,是师生共同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产物,具有和谐性、整合性和与时俱进性[10]。总体来说,尽管学界尚未对校园生态文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基本上认同上述“五要素反映说”这一观点。

(二)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议题,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将其归纳为“4说”:(1)四生态化说:胡祖吉(2007)指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包括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观的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具有科学化与前瞻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和谐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1]。(2)三文化生态说:高永蓉(2006)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必须借鉴生态文化理念致力于校园文化生态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管理生态、学术生态和信息生态,以推进新世纪大学的可持续发展[12]。(3)全新文化说:覃逸明、吴文亮(2003)及徐建芬(2008)均认为,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新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要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13]。(4)三特定环境说:田传信(2012)强调,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为大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特定环境: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环境、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环境[14]。

(三)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哲学、文化)基础思想、哲学或文化基础事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深度,其重要性非同小可,故研究者对此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笔者将其归纳为“4说”:(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说:贺旭辉(2004)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正确认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含义和建设的必要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大学文化传播、开发和研究,有助于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15]。(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说:冯婕、祝杨军(2008)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元素。它一方面揭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存在的系统性、开放性、超越性和动态性;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取向和历史性的视野指出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源头和走向或归宿[16]。(3)生态价值观说:刘艳华、张冬玲(2009)强调,校园生态文化是指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7]。(4)儒家文化说:蒋黎黎、叶爽(2012)主张,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应努力寻找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挖掘儒家文化中和谐观念、义利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发挥其积极作用[18]。

(四)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问题,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观点,笔者将其归纳为“6说”:(1)践行说:徐达(2012)认为,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是对“生态文明”的践行[19]。(2)育人说:覃逸明、吴文亮(2003)认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充满生机的文化观念,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佟瑛(2008)指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现育人的功能[20];吴烨;朱玉芹(2011)提出,优秀的校园生态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21];蒋黎黎、叶爽(2012)主张,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承载着“育人重任”[18]。(3)保证说:喻秋兰、余文龙(2011)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大学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关键说:朱玉芹、吴烨(2011)强调,校园生态文化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3]。(5)基础说:杜君芳、江红岩(2011)认为,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由之路[10]。(6)“三生态”说:刘月岭、武立敬(2010,2011)主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文化的具体样式,作为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化的路径选择,具有“生态育人、生态立校与生态服务”的功能。显然,“育人说”是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的主流观点。

(五)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未见直接的、系统的研究报道,也未出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目标谱系。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或着眼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此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有的具体,有的抽象。概括起来,有“4说”:(1)四目标说:祝杨军(2010)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学术目标、环境目标和系统目标四个部分[4]。(2)三目标说:于巍(2014)强调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实践目标由人才培养目标、学术科研目标及和谐环境目标三部分组成[5]。(3)文化共同体说:张华、闻彦(2011)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生态精神,形成文化共同体,是生态文化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26]。(4)四生态化说:李国新(2012)主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目标分别为教育目标的生态化、学术目标的生态化、环境目标的生态化及系统目标的生态化[27];可以看出,本目标的“四生态化说”与祝杨军(2010)的“四目标说”在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然,除“文化共同体说”外,其他“三说”在目标谱系上具有一定的交集,即均将教育、学术和环境纳入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六)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涉及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问题,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设想、措施或建议,笔者将其归纳为“6说”,分别为:(1)四层面说:叶宗波(2005)认为,可从校园建设、学校管理、学术研究、情感交流等四个层面上创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9]。(2)三层次说:佟瑛(2008)提出,要围绕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次来展开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20]。(3)二环境说:杜君芳、江红岩(2011)认为,应从外部和内部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10]。(4)生态化教育、教学系统说:喻秋兰、余文龙(2011)主张,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育、教学系统,可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和行为体系[22]。(5)生态教学观说:刘海仁(2013)提出,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应树立生态教学观以促进生态课堂中师生生态主体生命质量的升华,并推动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8]。(6)景观设计说:李静(2007)根据安徽大学新校区南实验楼———笃行南楼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体现景观特色,营造文化家园”的设计思想,主张应遵循自然式植物配置原则,在相似的空间环境中,展现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独具特色的校园风貌[29]。(七)其他相关研究以上是有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议题研究成果的主流,此外,国内的个别研究者还关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运行机制的构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基于大学所属层次(佟英,2009[30];朱玉芹,2011[23])和学科专业(朱玉芹,2011[19])的建设特色,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其他管理、服务活动的关系(徐建芬,2008;王改红,2011[31];胡薇,2011[32])以及关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机理。对于后者,张华、闻彦(2011)探讨了校园生态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核心价值的建立及文化信念和精神品质在多重文化系统中的共享和浸润对校园生态文化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催化作用[26]。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概括而言,国内研究者在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研究方面视野较开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些研究成果已达到了较深的理论深度。然而,也存在着某些明显的不足或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定义、内涵与目标的界定等方面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定义尚处“百家争鸣”的状态,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在内涵方面也是“百花齐放”,也未出现获得共识的表述;在目标的论证方面也呈多样化的态势,目标体系欠系统和全面。研究者们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或个人喜好各执一词,这有碍于相关研究理论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实践指导效果的提高。因此,规范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定义与内涵等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2.在研究内容的结构方面比较而言,国内学术界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意义、功能、价值、重要性、对策等阐述过多,而对一些基础性、专业性的问题(如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基础理论、建设资源评估、建设效果评价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生态文化需求调查等)鲜有研究,后者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可能说明后者是有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难点。然而,后者却涉及到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理论体系的完善、对实践指导效果的提高等诸多重要问题。因而,它们应该是今后相关研究的主攻方向。3.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对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一般性描述、经验性介绍或主观性对策建议,以思辨、定性研究为主,实证、定量的研究缺乏,研究尚显粗放化。今后,新的研究方法的创立、相关学科(尤其是生态学、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运用以及基于某些具体高校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证、实验研究将受到重视并成为主流。

(二)对今后的启示国内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而且某些研究还处在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引进和介绍阶段。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经验,结合国内实际,国内今后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重视生态学、环境科学、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支撑研究,注重将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效地运用到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领域中,以夯实研究的理论基础。2.加快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资源价值评估、建设效果评价以及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示范学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的研究,以便为国内相同大学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不同大学之间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效果的横向比较、问题诊断及效果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使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3.加强实证、实验和定量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获得国内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大量本底数据并进行相关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提炼,促进国内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理论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高。4.结合我国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资源,注重传统生态文化(特别是生态伦理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外化,并有效地运用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实践,展开更多的研究,以突出相关研究的中国特色或区域特色。

作者:李文明李勇占佳凌桂连侯晓青曹莉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旅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