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讨妇女在生态文化建构中的地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化的法制观要求将环境、人口、性别可持续发展纳入决策主流生态文化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政策、立法之中。通过政府承诺、社会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平衡、性别平等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将生态价值观的文明发展理念在所有领域广泛渗透,深深融入人们的决策思想和发展战略中,并转化为一系列可以操作的政策、方案与措施。由此可见,生态文化建构的导向必然促进性别平等更大的进步;重视生态文化构建中性别意识的价值取向又必然加快高效、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
(一)生态文化建构中妇女具有天然优势
1.妇女和自然生态都拥有孕育和哺育生命的特征,是孕育生态文化的源泉。妇女在具有繁衍生命的自然使命的同时,也具有保护后代的本能,妇女的生存和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具有天然的敏感关系。一方面,自然赋予妇女“自然母亲”、“繁殖”等功能,从而决定了妇女的生存与发展和生态自然环境关系最亲密、最直接。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妇女在传统社会作为“主内”的家庭角色,母性的敏感和本能使她们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具有天然的责任意识,更为关注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倡导与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
2.妇女作为社会消费和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生态观及价值取向,决定着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选择。一方面,妇女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消费者,同时也是家庭消费的主要管理者。妇女是绿色能源发展的引领者。“有研究表明,世界上70%的消费决策要通过妇女进行,选择家庭生活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不仅关系到家人健康,而且还直接刺激商品生产,引领着消费方向,对环境和生态意义重大。”[1]另一方面,妇女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生态农业作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农村,农业劳动的80%以上、家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70%都由妇女承担[2]。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就广泛参与了环境保护、发展生态经济的实践。基于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她们的消费观念及生产方式,与生态文化建设中所倡导的绿色发展路径、绿色消费观念与绿色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二)生态文化建构中妇女的杰出贡献
1.生态文化建构中妇女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人类在生态文化的历史建构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篇重要文献的作者均是妇女。第一篇是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的经典环保文学名著《寂静的春天》,该著作首次提出了20世纪人类生活中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环保时代,被誉为环境保护的“开山”和警世之作,雷切尔•卡森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倡导保护环境的人。第二篇是英国经济学家巴巴拉•沃德于1972年在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上所作的《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这个报告成为了大会的理论导向和推进纲领。巴巴拉•沃德以经济学家的视角和女性的敏锐向世人倡导关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意识,在推进人类保护家园的行动上发挥了引领性的作用。第三篇是1992年挪威前首相、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罗•布伦特兰夫人向联合国提交的一份基调性调查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率先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念成为今天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认同。这些文献所传递的思想在环境保护史、生态文化建构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10•义的端点,标志着妇女对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思考与突出贡献。
2.生态女性主义运动丰富了生态文化的内涵。西方妇女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生态运动相结合形成了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在性别平等和谐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中进行了更广泛、更科学的探索,将人和自然之间的平等与性别之间的平等诉求结合起来研究,挑战了传统的建立在男权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学、环境学、伦理学,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性别观、世界观和伦理观;它“以一种独特的、多元的、联系的、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赋权妇女与生态环境保护正相关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环保运动”[3];“从反对性别社会歧视到反对人类对生态自然的歧视,把争取男女社会平等权利与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4],从而形成了自由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和激进生态女性主义等多种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不仅使妇女参加生态运动首次成为严肃的大众性的政治,同时也使生态文化建构融入了社会性别的思考和立场。
(三)“妇女与环境”是国际社会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共识,性别平等被纳入决策主流并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逐渐被认识。在联合国的系列国际会议中,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妇女与环境”议题。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确立了妇女与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国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中,将“妇女与环境”列为12个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并指出:“妇女对无害生态环境的经验和贡献必须成为21世纪议程的中心组成部分,除非承认并支持妇女对环境管理的贡献,否则可持续发展就将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5]。我国在1995年北京“世妇会”后,大力推进性别平等纳入决策主流,向国际社会做出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的承诺,从而制定了1995~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与时俱进地把“妇女与环境”作为妇女发展纲要的重要领域。《纲要》把改善自然环境和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提出提高妇女参与环境保护和决策的程度,“将优化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构建具有性别评价标准的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伦理、生态道德与生态价值确立了目标和要求”[6],使建设具有性别视角的生态文化,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充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主力军的作用
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创造性很强,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历史上男权文化性别不平等观念的长期影响,以及妇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先进性别文化建设长期滞后。在当前的生态文化建设中,性别意识淡漠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当前妇女在参与生态环保活动中表现为社会认同、信息获得、社会资源拥有以及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很欠缺:第一,妇女在生态政策的制定、规划方面的参与度较低,以致包括环境政策在内的社会公共政策还不能全面反映妇女的特殊需要和利益;第二,由于女性相对男性受教育水平偏低,主体意识不强,生态观念不强,阻碍了她们在生态文化领域潜能的发挥;第三是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获得的可支配资源不足,妇女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使她们的力量难以整合,影响了其社会动员与影响能力的发挥。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
1.赋权妇女,健全机制。生态文化建构离不开妇女的参与和贡献,妇女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开发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优势与潜能,就要赋权妇女,保障妇女在生态文化体系中的知情权、表达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就提出了促进中国妇女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多项具体目标要求:“增强妇女在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决策管理人员比例;促进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在消费等领域推动妇女全面介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7]但是,妇女在社会参与中的长期障碍性因素所面临的新挑战,仅仅靠妇女自身甚至妇女组织的努力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各级政府强化性别平等与生态平等相结合的重要理念,将性别意识纳入生态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要确立体现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生态文化发展的战略,建构具有性别立场的生态文化发展机制,探索具有性别敏感的生态文化发展模式,出台具有性别视角的倾斜政策。要倾听妇女的声音,尊重妇女的需求,培育妇女参与生态文化发展决策的管理素质,有序推进妇女对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及其发展项目的参与,提升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力,确保妇女有机会参与生态文化发展项目的决策、管理、设计和规划[8]。
2.加强生态文化知识的培训,培养生态思维,强化生态意识。新时期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以更多的妇女掌握生态文化知识、培养生态思维和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文化素养为前提的。城乡妇女掌握的生态知识越多,她们在生态文化载体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就越强,其参与能力和带动能力就越大。因此,各级政府在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该加大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普及的力度,整合社会资源,将生态文化的内容纳入对各级妇女的培训。可以通过系列培训强化广大妇女的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妇女以绿色的生活态度主动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自觉性;发挥城镇妇女在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庭”中的积极参与及大胆创新的作用;在建设新农村中给予农村妇女积极发展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和生态旅游等绿色行业和生态产业的智力支持;探索体现农村妇女生态思维与生态智慧的、以农村妇女为主体的生态乡村的治理模式。
(二)以十八大精神引领和推进妇女参与生态文化建设
1.强化妇联组织的枢纽功能,大力优化妇女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妇女组织的地位,充分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强化了新时期妇女组织的地位与职能。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妇联组织,是推进妇女事业全面发展的“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在凝聚妇女、服务妇女、引领妇女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大[9]。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性别意识纳入生态文化发展的主流。在贯彻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对政府相关推进生态文化发展的政策进行性别分析与研究,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积极提出应对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党委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女性的诉求,争取从源头上确保妇女平等享有发展资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妇联枢纽型组织体系,建立妇女工作科学协调机制,创新妇女工作的方式方法。妇联要发挥“联”字优势,搭建起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企业、NGO草根组织与“妇女之家”的网络平台,在社会资源整合、政策和经费方面,支持妇女参与生态文化精品的创作与宣传;支持开展性别平等与生态平等、妇女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针对妇女的生态文化教育、妇女消费与环境保护关系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多渠道、多层次推动发展妇女与生态文化的项目。
2.着力打造妇女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全媒体联动平台。妇联组织要主动顺应形势,创新思维,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中,组织构建妇女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多角度、多层次、高效率的全媒体联动平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这4种媒介的融合,推进妇女和生态文化发展线上宣传与线下行动的立体组合与时空交融。以全媒体的视角在城乡妇女中广泛开展以“妇女、家园、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的策划;以增强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为导向,引导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美化行动,提高妇女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能环保生态意识,并以全媒体的手段开展生态文明伦理、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的宣传,实现妇女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宣传效应获得广度上的拓展和深度上的延伸,从而吸引更多的妇女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传播者和践行者。(本文作者:关夏单位:广西妇女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