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昂族生态文化研究范文

德昂族生态文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德昂族生态文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德昂族生态文化研究

德昂族信仰佛教,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不论弄死任何一条生命都是有罪的。这种观念转化在行动上就是德昂族极少打猎,即便偶尔有打猎的情况,也是出于鸟兽对庄稼的危害[1]32。德昂族尊重鸟兽虫鱼的生命,认为弄死它们是有罪的,里边包含着“贵生”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生长在德昂族地区的动物是幸运的,贵生理念的背后是大量动物得以自由生长,对丰富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在德昂族中还普遍存在着神林崇拜。德昂族认为:“乱砍一棵树,就会生某种疾病,砍的树越多,病就越多,砍的树越大,病就越重,砍水源林中的树,更是不得好死。”[3]德昂族因为崇拜蛇的缘故,会把村寨附近的一棵大树当作蛇树,每年要定期祭祀,禁止走近、砍伐蛇树。在保山市潞江坝大中寨还有这样的传闻:“有一个老妈妈,砍了蛇树上的一根树枝,拿回家去烧,到夜里,蛇神找来了,把她的脖子扭歪了,所以从那时起,谁也不敢走近蛇神树”。[2]84德昂族还崇拜大青树,每个村寨都有枝繁叶茂的大青树,大青树不能砍伐,认为砍了会带来灾难,而且“大青树要不断地栽植,据说这样才能接上自己的命”[2]98。德昂族对树的崇拜还表现在诞生礼和葬礼上,在小孩出生时,要在大树旁种一棵小树,意味着孩子和这棵树一起长大。老人去世时也要种一棵树,认为是老人留给后代的命根和希望。德昂族被称为“古老的茶农”,他们善于种茶、制茶、饮茶,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反映出德昂族和茶的渊源,茶是德昂族的图腾,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男女老少都喝茶,走亲访友或者托媒求亲都送茶,茶是德昂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正如《古歌》中传颂的那样:“茶叶是德昂族的命脉,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德昂族喜欢在房前屋后、村寨周围种上茶树,这给他们带来多重益处:绿色的景致美化了家园,大片的茶园保护了生态、防止水土流失,淡淡的茶香健壮了体魄、颐养身心,出卖茶叶搞活了经济。由此可见,茶是德昂山乡充满生态意蕴的宝。竹子在德昂族中使用较为普遍,加之萌生力极强,因此德昂族认为竹子是子孙发达的象征,这使德昂族有了喜欢种竹的良好习惯。三台山乡的德昂族把逝者统一安葬在村寨周围的山坡上,称坟山森林为“邪树林”,林中的树木不能任意砍伐,也不占用耕地,家人及亲友也不上坟祭祀,若干年后,公共墓地上又可以开荒、造林[4]。这种丧葬习俗既节约了耕地,而且还使土地得到重复利用。德昂族有崇拜寨神的习俗,把村寨边上的一片森林视作“寨神林”,不能随便进入,这样使得“寨神林”的树木茂盛,为德昂族村寨保持了一片绿荫。德昂族地区有五种特别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树林:舍林、放风火林、坟林、水源林、保护水沟及公路边的树林和树木[5]。这些树林对于涵养水源、防风防火、调节气候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德昂族民间流传大量的民谚和俗语,反映出保护生态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如“缺了树林就断了水源”、“砍了大青树,断了水源”、“有了大青树,就有了村寨和人家”等,这些俗语既体现出德昂族对保护生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这里边又包涵生态伦理观念,无形中对人们保护生态起到引导和规约的作用。在德昂族聚居的地区,还有一些保护森林的条款,在1928年,芒市土司曾立石碑保护森林,碑文内容为:“照得森林重地,宜各爱惜宝祝,不得偷砍践踏,徒(纵)火焚烧尤忌,倘敢任意故违,拿获从严究治。”碑文对践踏、焚毁森林者都做出了严惩的规定,表现出对森林的重视和维护,对破坏森林者能起到警戒的作用。有的村寨还有保护森林的习惯法。镇康、耿马的德昂族有这样的规定:“本村落成员耕种村公地和砍村公林者,只要告知村头人,即可耕种和砍用。若是私人土地和竹林,需征得主人同意,切忌私自耕种和砍伐。”[2]130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生态效应

1.生物多样性。由于德昂族热爱生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这为德昂族聚居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营造了文化氛围、奠定了人文基础。例如德宏州三台山乡勐丹村动植物种类丰富,动物有绿孔雀、麂子、穿山甲、野猪、刺猬、画眉、山鸡等,植物有杉木、思茅松、桦树木瓜、板栗、西番莲、香蕉、杨梅、石榴、牛肚子果(即波罗蜜)、梨、芒果、澳洲坚果等[6]。又如三台山乡早内村的生态环境较好,村内有200多亩原始森林,林中野生植物达1800多种,这和当地的德昂族群众不乱砍树木、不打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2.美丽的村寨环境。德昂族居住的村寨大多被森林包围,而且村中林木葱郁。笔者在勐丹村和处冬瓜村进行田野调查时,被美丽的村寨环境深深吸引,村寨中有枝繁叶茂的榕树,房前屋后、村头寨尾点缀些婆娑摇曳的竹林。勐丹村地势稍高,从村寨俯视四周,到处是绿茵茵的树木和庄稼。出冬瓜村寨旁边有一片保护完好的寨神林,再往上是奘房,山上有大片的茶园。又如位于高黎贡山东坡自然延伸段白寨的德昂族同胞喜欢在河边、沟边种植竹子,村寨中有高大粗壮的大青树,房前屋后栽有缅桃树,村寨周围的土地上种植大量的甘蔗、咖啡树,呈现出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3.可观的生态经济收益。德昂族传统经济的来源之一就是自然资源,德昂族居住地区树林茂密、竹林深深、茶树满山坡,正所谓“靠山吃山”,德昂族同胞可以在山野间伐木砍竹、采茶摘菜,所有这些既满足了当地群众自身的生活需求,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近些年来,德昂族群众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大量种植经济林木。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均种上了芒果、板栗、石榴、杨梅、澳洲坚果、牛肚子果等经济果木。如镇康县军弄乡的哈里村目前已建成经济林园2700亩,种植了咖啡、荔枝、龙眼、蜜柚、枇杷、坚果、寿桃、柚木等经济果木,单产和品质都位居全省第一,而且形成了“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7]。大量经济林果的种植既绿化了环境,又有利于德昂族群众增收创富。

德昂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意义

1.有利于环境保护。德昂族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其承受能力,休耕轮作的方式既使土壤肥力得到恢复,又能保证较好的粮食产量,而且也不至于使土地荒漠化,其间的益处不言而喻,其中暗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自然面前既不能束手无策、无所作为,但也不能为所欲为、一味索取。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考虑其承受能力,在利用和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这样就能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德昂族对于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心怀敬畏、充满感情,对大青树的信赖、对神林的崇拜、不杀生的习俗等都表现出德昂族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生态情愫。崇敬自然的心理表现出德昂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同时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具有自发意识。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人们要对大自然有深刻的认识,由认识发展到热爱,再由热爱萌生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愿望和自觉意识,这样我们就可以降低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成本,使人与自然相安无事。德昂族的一些制度规约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其实这些制度规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转换成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态道德规范,对保护生态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过度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的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理应用现代的法律体系制裁、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传统生态道德和现代法律手段的双重规制,特别是传统生态道德是一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生态规约,能引导人们自觉保护生态,更能节约行政成本。

2.有利于生态经济。德昂族充分利用山地多、气候好的特征,在山上大量种植经济林果,走上了一条既保护环境又增收创富的路子,这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南方民族提供借鉴。南方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气候温润,有利于种植经济林木,这样既绿了荒山、又富了老百姓的口袋,生态文明建设和富民工程同步推进,真可谓是两全其美。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经济,要注重培育生态产业,做好“建立生态经济区、推广生态模式、实施绿化生态工程、推广普及生态农业技术、抓‘绿色品牌’开发”[8]等五方面的工作,大力发展民族生态经济,让传统生态文化焕发蓬勃生机,为实现少数民族脱贫和保护生态双赢做贡献。(本文作者:刘荣昆、朱红、杨春梅单位: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保山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