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保护论文:生态旅游资本的建设保护探讨范文

旅游保护论文:生态旅游资本的建设保护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保护论文:生态旅游资本的建设保护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旅游保护论文:生态旅游资本的建设保护探讨

作者:1朱启酒,2钱静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1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主体是那些从事融合型产品生产与服务的企业,而不是从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主体自然是指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农户或合作社或企业集团);产业融合的客体是指产业融合主体直接作用的对象或目的物,具体而言,是指融合型产品。所谓融合型产品是指原来相互独立的产品或模块通过整合而融合为多个产业属性或功能于一体的新产品。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客体自然是指具有创意功能融合特征的农产品、旅游产品。

产业融合涉及企业、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市场、制度等构成要素,因此,产业融合的识别可以从技术融合、企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与制度融合等变量来加以考虑[3]。

1.1企业融合

企业是产业的主体,通过衡量企业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企业行为或经营内容的相似性程度。企业并购、投资业务、战略联盟及产品销售等都可反映出企业业务内容。因此,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企业的重新组合,要么通过市场使农业企业、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通过市场实现外部合作,要么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三方合一,在股份制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实现合理分工。

1.2资金融合

资金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基础,通过资金融合可以为产业融合奠定基础。资金融合可以通过股份制、基金制、租赁制、信贷制、合作制等方式,实现资本集中和聚集,进而实现企业及其产业的融合。

1.3技术融合

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前提,通过衡量技术融合可以反映出不同产业共享相似技术的程度或技术向其他产业扩散的程度。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现代农业、旅游和文化创意技术的融合。

1.4人才融合

实现产业融合,需要不同类型人才的有机融合。人才融合主要通过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进行。当然,也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外部人才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人才的融合。

1.5产品融合

融合型产品创新对于产业融合的出现与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判断融合型产品的生产量在多个产业中原有产品生产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产品的融合程度。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实现农业产品、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相互融合,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打造满足多功能需求的复合型产品。

1.6制度融合

宏观层次的产业管制制度对于产业系统的开放性,微观层次的标准与设计规则对于产品的融合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过程中需要区域产业政策、管理制度的有机配合。

2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2.1政府主导,整体规划设计,开发经营该路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设计,通过政府的组织、协调机能组织整理农村集体农业和旅游资源,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或财政补贴资金,引入人才、科技和文化创意元素,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2)。例如,北京房山区蒲洼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深山区的生态资源和政策集成比较优势,统筹规划、设计,整体开发沟域经济走廊。沿议合—蒲洼—宝水—东村10km沟域,发展沟域林下冷凉经济,打造出一条花果、风景走廊。开发“蘑菇宴”,恢复山梆子戏等特色文化,打造绣挂饰、鞋垫、葫芦烙画等工艺品。建设了花台综合生态观光园、中华蜂科普园、画家写生基地,立足冷凉的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已发展成为蒲洼的主导产业之一,使全乡近1200人就地就业,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关闭煤矿后的213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492.6元。

2.2市场主导,政策支撑,企业开发经营该路径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撑和优质的社会服务,引进社会资金,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由企业整体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3)。最典型的是北京房山区大石窝镇,引进北京天德园种植有限公司和北京腾氏集团公司,开发了集会所、休闲、会展为内容的低碳高端沟域经济项目,即“美石谷会所”、“阿尔卑斯农场”。

“十一五”期间,北京房山区充分发挥全区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引进生态休闲产业,成功吸引了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首创奥特莱斯、青龙湖国际红酒城、云居寺文化景区等一批重大生态休闲产业项目。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入驻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生态休闲产业项目达10个,计划总投资410亿元。目前,在谈的投资10亿元以上的生态休闲产业项目,还有北京文化生态城、周口店世界文化传承示范区、佛子庄绿色财富论坛产业园等13个,计划总投资1000亿元。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房山现代生态休闲产业有望打造成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将有力推动房山转型发展和首都世界城市建设[4]。

2.3市场主导,政策引导,集体开发经营此类开发路径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科学指导和提供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理村域农业和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吸收社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4)。此路径以霞云岭乡四马台村为典型代表,但其缺点是受村域资金和实力的限制,实现规模经济困难。

2001年来,北京房山区四马台村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了一条“以黑养绿、以绿兴旅、以旅富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0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营业总收入17221万元,人均纯收入26502.4元。主要举措是:①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绿色经济。充分利用村内约337hm2仁用杏资源,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年加工能力1000t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规模化生产体系;②依托广阔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利用万亩松林资源,实施千亩林下食用菌栽培,丰富旅游项目,在林间地种植中草药黄芩,制作成“黄金茶”,作为特色茶饮,在打造知名品牌,丰富本地旅游市场的同时,开发北京市场,打入国内市场;③发展特色养殖,丰富旅游项目。建“蜂情园”,养殖优质蜂500箱,开发蜂蜜、王浆、花粉等系列蜂产品,演绎蜂产品文化,发展旅游项目,以供游客参观和购物。

2.4“政府搭台、村民唱戏”,个体开发经营此类开发路径主要特点是在政府科学指导和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的基础上,由农村农户个体或合伙开发组织整理现有农业和旅游资源,自发地、小规模地发展“农家乐”、农耕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促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图5)。

北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西3km,距京城90km。该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村落四面群山环抱,山峦起伏,雄浑壮观,山势奇异优美。村落坐落于缓坡之上,以龙头山为中轴线,呈扇形延展,依山而建。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的山地四合院76套、656间,排列井然、错落有序、布局严谨、规划神聚,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群。爨底下海拔650m,四面环山,“背靠龙头浸水,前照金蟾望月”,上有古栈道、双龙洞、花仙池,下有门插岭,还有神龟啸天、蝙蝠献福、佛影照庄、笔架、笔峰等。2003年以来,该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以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古老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引领、示范村民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核心的乡村旅游。2011年,全村每天接待中外游人1000多人,高峰达到4500人以上,农民分户年收入3~6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贫困的面貌,成为北京郊区最诱人的美丽乡村[5]。

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之路径选择以上4种路径和模式各具优势和特点,各乡镇、村庄应该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抢抓机遇,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路径和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表1)生态资本是大都市郊区最富有的资本,也是可持续增值的资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必须以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为重点,同时做好生态资本的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安康的有机统一。北京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不能听任城市规模扩张冲动的主宰,而要规之以理性发展,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因此,推进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原则[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