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学创建论文:生态文学创建对产业进展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胡今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
长期的“二元化”发展,使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在公共财政的支出方面偏重城市,农业发展享受的公共财政投入较少,农村地区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由于缺少必要的硬件设施,农村地区的许多生产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就直接就地排放了。许多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严重,水体污染问题较突出,河流、水库、湖泊萎缩,对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优质资源在大量流失,城乡间发展的差距逐步加大。
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及生态意识有待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短,各种文化教育设施匮乏。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生产技能素质方面较弱。另外,其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及生态环保意识也有待提高。从长远看,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要具备这一竞争优势,就要从提高农民素质处入手,逐步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削弱中国农村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上问题的产生表面上是由于技术手段不完备、环境法制不健全、经济活动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的,但如果深入分析深层次原因,我们就会发现,产生以上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发展理念、体制、文化等多重社会因素造成的。其中生态文化建设在农村各个相关领域的缺失及不完善,是形成以上局面的重要原因。
生态文化建设在推进农村产业生态化发展工作中的主要途径
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建立良好的生态文化来转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为农村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持久的内在发展动力。生态文化建设在推进农村产业生态化发展工作中主要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发挥作用。
1.积极完善生态法制文化建设,为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推进农村产业生态化发展工作中,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相关的生态法制文化建设,特别要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来规范产业发展。在制定各个法规过程中应注重与其他相关法规的融合配套。另外,因为生态问题往往带有不可逆性,制定的法律法规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来规范相关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政府部门制定和实施环保法规的过程中还应与相关的行业组织密切合作,使政府出台的法规能有更好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多种环境经济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政府购买模式仍是西方各国广泛采用的支付生态补偿的最主要方式。日本和瑞典的《森林法》规定由国家对被划为保护林的所有者给予补偿。美国颁布的《露天矿矿区土地管理及复垦条例》规定,矿区开采实行复垦抵押金制度。此外,美国还在1990年首先推出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政策。西方国家通过立法和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促进生态建设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应加强环境影响的量化技术和货币化技术建设,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2.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科学规划地区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应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应把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加入到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中,用科学的绩效观来评价政府绩效,绩效评价要把绿色GDP、人口、资源、环境等多项指标考虑进去。其次,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必须把生态建设列入其中,应大力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通信、文教及医疗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统筹规划。政府部门应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使相关产业能够具备良好的发展空间。
3.推广绿色经营,加强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目前,国内外许多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绿色经营解决方案,以适应低炭环保的要求。绿色经营是指把绿色环保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出发,从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补充中获得盈利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经营解决方案能在帮助企业控制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环境负荷,真正实现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应通过税收减免、绿色信贷、减排补贴等措施积极推动乡镇企业开展绿色经营。在一些大中型企业开展绿色经营更能起到明显的成效。一家国内大型物流企业采用IBM的解决方案后,每年物流成本降低了20%,并实现了碳排放量减少10万吨。绿色经营解决方案不仅能使企业节能、高效,还能帮助企业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广告等商务活动中渗入生态理念,更好的诠释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拓展行业自律。国内有关研究统计显示,农村地区的合作经济性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5%。在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完善和拓展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应积极鼓励各专业协会制定本地区行业企业及个人共同遵守的适应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的行为规范,强化企业及个人经营行为的自律,促进地区内或行业内部的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地区或行业内部的整体利益。制定引导相关行业、产业的实现生态化发展的措施。乡镇企业的环保问题是当今农村生态建设重要环节。农村行业协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当地企业的生态文化建设,向企业提供必要的环保信息和建议,协助企业建立起企业生态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制度,倡导企业开展IS014000标准认证工作,使其生产工艺及设备,产品的运输、贮藏、处理、使用和弃置等多个环节适应生态发展的要求。逐步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使相关产业赢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完善生态园区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应通过政府主导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生态园区,将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使科技成果利用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已达到70%-80%,我国目前仅为42%,从长远和根本上看,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对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应该充分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核农业技术、多色农业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和普及利用,促进生态科技文化的繁荣发展。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推进农村相关产业生态化发展。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多级农业产业化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化经营。政府部门应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了协作机制,每年把影响和制约农村相关产业生态化发展的重点问题以课题形式下达给相关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并积极推广科技成果实际应用及ISO14000认证和清洁生产工艺。
6.夯实生态文化基石,倡导绿色消费。美国的学者大卫•奥尔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生态教养”(ecologicalliteracy)的概念。倡导通过教育来培养每一个公民必需的生态教养,以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公民生态素养的高低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巨大,学校教育是国民生态教养形成的重要阶段。校园的生态文化教育是国家生态文化建设的基石。应通过立法进一步强化校园的生态文化教育工作,应积极促进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生态教育贯穿于从幼教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系统,实施终身环保教育。还应通过开展创建“绿色校园”、“环境友好型学校”活动;举行涉及环保的演讲、研讨会、知识竞赛;组织在校学生参与“世界环境日”、“中国爱鸟周”“、中国植树节”等各种环保实践活动促进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生态社团的扶助基金,扶持青少年生态社团发展。当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他们的社团意识及参与社会环境保护活动能量,必将对生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对绿色生产企业予以各种补贴,但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政府部门应转变补贴方向,从补贴绿色生产环节逐步转变为补贴绿色消费,用绿色消费来推动绿色生产。同时,政府部门还应通过舆论宣传及具体的绿色消费的措施鼓励公民和企业开展绿色消费,完善绿色产品标志认证的管理,加大对绿色产品消费的财税扶持力度。
7.推进民间环保组织与企业及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截至2010年底,在全国24.5万个社会团体中,生态环境类有6961个。长期以来,我国民间环保组织与企业的关系常处于对立或者冷漠的状态。民间环保组织的活动从法律意义上讲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民间环保组织长期开展活动。现在在欧美国家的许多民间环保组织不但提出环境问题,而且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且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环保社会组织应积极吸收各类人才及环保专业人士加入环保社会组织,建立研究类型的环保组织。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及个人不应采取完全对立的态度,要通过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为企业及个人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提供技术帮助,促进企业及个人的经营行为符合生态要求。通过与企业及个人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使得民间环保组织获得企业更多的资金资助,扩展自身发展空间。环保社会组织还应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开展各种环保、文化宣传活动,在帮助行业组织提升社会知名度同时,也能扩大环保社会组织自身的影响力。民间环保组织应积极协调政府管理部门与专业经济组织的关系,为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使生态环保工作和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工作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