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内外文学风格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西方的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早在古希腊就已经登上了文学舞台。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就提到了文学风格。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的风格必须清楚明白。因为事实说明,演说者的意义如果不能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它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风格还必须妥贴恰当,粗俗和过分的文雅都必须避免。而为了妥贴恰当,风格有时候也必须是缓和的,虽然它有时很高昂。一个作家,必须使他的艺术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矫揉做作。”他在《诗学》中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阐述了风格的美,“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使用奇字,风格显得高雅而不平凡,最能使风格既明白清晰又不流于平凡的字,是衍体字和变体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字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同时因为和普通字有相同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亚里士多德从纯形式上论说文学风格,他把风格完全归结为语言问题。古罗马文学家加纳斯站在亚里士多德的肩膀上,对他进行了超越。加纳斯认为文学风格应当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他认为,“为了避免那些与崇高有关的风格上的弊病,要首先掌握真正崇高的明确理论和标准。而这实际上就是对风格的评判。他列举了崇高的五个来源:第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感情,第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第四是高雅的措辞,第五是结构的堂皇卓越。”加纳斯已经注重从形式和内容等许多方面来研究文学风格问题。他已经上升到美学的角度,引导人们从审美的维度来看待文学风格。文艺复兴运动提高了人的地位,贬低了神的权威。这在文学创作上也突出表现在对作家本人创作个性的尊重。布封提出了“风格即人”的口号。就连马克思也称赞布封是西方文学理论史中第一个真正认识文学风格的人。布封把文学风格与作家本人的创作品味和个性特征结合起来看待,这对文学风格的研究又进了一步。现实主义文学要求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家的个性要通过对生活的客观再现才能凸显出来,它不像浪漫主义那样地直接。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折射出了作家的个性,也反映了作品的风格。这一时期文学风格中的社会性得到了加强,现实主义作家更加注重对风格的阶级性、民族性等的研究。
(二)中国的文学风格“风格”一词,最早是晋代葛洪提出来的,它专指人的风神标格。把风格一词引入文学中的,首推北齐的颜之推,他说道:“古人之文,宏树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早在三国时,曹丕就提出了关于文气的问题,他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文气说虽然朦胧、幼稚,他把文学家千姿百态的创作仅仅归结为二气,过于简单和笼统。但是曹丕的文气说比西方亚里士多德的风格说要进步,因为他避免了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建国后,作家们对文学风格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周扬在“风格即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就是个性,就是人品”。他把文学风格与作家的整个精神风貌联系起来了。茅盾说过:“自然,所谓风格,亦自多种多样,有的可以从长篇的韵味着眼,用苍劲、典雅、俊逸等形容词概括其基本特点,有的则可以从布局、谋篇、炼字着眼,而或为谨严,或为逸宕,或为奇诡等等不一。”风格一方面要体现文学作品的形式,如语言、结构、文体等,另一方面还要体现作品的内容,包括主题、人物、思想等。这使文学风格理论的发展更加走向成熟。(三)马克思对文学风格的看法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文学风格作了进一步的论述。马克思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生成的。社会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客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指个体的人受社会经历的影响而形成自已的个性特点即个性;客观方面是指群体的人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共同属性即共性。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组成人的性格,从人物性格之形成可以推导作品的风格。作家的经历和家庭教育环境是形成文学作品风格的主观原因,而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阶级背景是形成文学作品风格的客观原因。
二、文学风格的内涵
(一)文学风格的含义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它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不断重复的创作上的基本思想以及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既是作家艺术创造力创新的体现,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标志。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它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及内容和形式结合后所显出的与众不同的风气、格调。
(二)文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1.文学风格的综合性人们对风格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的,刚开始人们认为文学风格只是形式方面的问题,没有看到风格在作品内容上的表现,不能从整体上对风格进行把握。形式只是文学风格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内容。我们要综合地认识文学风格,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挖掘。第一,选取题材和挖掘主题要新颖我们以鲁迅的小说为例。鲁迅的小说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生发开去”。鲁迅选取生活的“一端”,即抓住社会的一个点,以点带面。鲁迅小说中曾写到了辫子,它不仅仅是一根辫子,它象征着清王朝压制全中国人民。辫子和许许多多严竣的社会问题相联系。鲁迅抓住这一点,以一根辫子为契机,把它扩大化,以一根辫子挑起风波,以此来打击赵七爷这样的封建顽固派。鲁迅除了抓住一点,还善于把它加以改造,生发开去。鲁迅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提炼,把它典型化。鲁迅写《故乡》的原因是在《鲁迅日记》中鲁迅曾记载了他1919年回故乡接母亲北上的事。但是这事在日记中写得很少。作者把回乡的一端生发成了形象化的画面了。一路上的凄厉景象,让人看后心酸;闰土的悲惨命运,让人听后流泪。可以我们通过想像能够得知少年闰土是多么地有活力,与现在的闰土简直判若云泥。在情节的描写中还有很多细节,这些都是与一端不同,它经过了改造和生发,这使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加明显。第二,独特的情节处理情节构思要新奇,以新立意,以奇求胜。不能出现“三千两化”的现象。很多炒冷饭,摆老面孔,导致小说界曾经出现创作“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恶劣局面,严重地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中国古典小说就很重视“奇”。唐宋以来的小说被称为“唐宋传奇”。多少年来,人们用“有奇方可传”、“无巧不成书”等生动朴素的语言描绘小说中情节的“奇”字。中外很多作品在情节的处理上一针见血,见解独到,入木三分。第三,规范化和自由化的语言语言的规范化是个谈论得很久的话题。有些文学语言大师曾给语言的规范化下过定义。吕叔湘说:“语言的规范指的是某一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王力先生说过:“所谓规范化,就是要求民族共同语更加明确,更加一致。”我们认识事物是由偶然性到必然性。我们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文学语言除了规范化,还得讲究自由化。语言的自由化不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而是形式不拘一格,运用多种语法修辞,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这样的文学作品使读者读后才能有种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当然规范化前提下的自由化语言可以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让人陶醉于其中。语言的自由化是规范化的延伸,他能够引领读者的思维驰骋感性想像的天空,给人带来动感和美感。尼采的作品中有提到过繁星点点的夏夜,有知了在鸣叫的时候,是把它作为散心的自然美看待的。作者以此为契机,用自由化的语言加以描绘和抒情,以感染读者。我们追求由由化的语言,主要还得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第四,非凡的艺术表现手法一个成功的作家善于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下功夫。著名散文家杨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茶花赋》里的表现手法很有特色。这篇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祖国的爱。作者以茶花比喻祖国。他想写茶花,但又不直接写,明修栈道,明渡陈仓。先用反面对比,用北国的风灾对比南国的早春;再用衬托法,突出云南昆明春光明媚的繁荣景象。当写到春光时,作者虽然写的是百花齐放,但是实质上是写茶花。作者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明暗衬托,才真正写到了茶花。写老树茶花,突出它的极强的生命力,写小树茶花,显出它的欣欣向荣。由花及人,最终写出了培育茶花的劳动者。这样茶花形象的意义就水到渠成地出来了。
2.文学风格的统一性第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是客观事物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事物而言,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两者是不能等同的。但是,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存在;而形式都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因而内容和形式是可以统一的。同样,在文学作品里,内容和形式也是统一的。第二,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的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表现在,不同的民族或国家由于其自身内部的矛盾和外部条件的不同,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向高级的社会形态演变,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超越某一种或者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使社会形态呈现多样性。同样,在文学创作上,文学风格也应当追求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单一性是指作品的风格统一都由作家的个性特征决定。多样性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学作品的风格可以分为很多类型。第三,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统一风格是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多次出现的前后一贯的艺术特点,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作家的创作风格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人不可能两次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作家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之中的。
3.文学风格的独创性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重要的特征,因为风格是作家走向成熟的产物,而成熟的标志就是独创性。在古文中,往往用文体特征来区分风格。刘勰说过,“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文体特征是文章体裁的特征,而不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如果说每一种文体都有自已的风格,一个作家使用几种文体,那么他就有几种风格,这就会把个人风格的独创性淹没在由众多作家组成的体裁作品中,这就淹盖了作家文学作品风格的独创性。
三、文学风格的形成
(一)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1.作家的个性和天赋作家的个性不同,写出来的作品风格肯定就不同。司马相如性格狂放,因而说起道理来自然就很夸张;刘向性格坦率,所以论文中志趣明显;班固性格温和,所以他的论断精致细密,……。作家的天赋也会影响到文学风格的形成。恩格斯早期喜欢写诗歌,但是由于革命形势的高涨,恩格斯转向了革命理论的研究。事实充分证明,对于恩格斯来说,他更加适合搞革命理论的研究,因为他的理论思维细胞比形象思维细胞要丰富得多。恩格斯的天赋使他很快形成了自已的创作风格,即探索革命的真理,用自已的理论思维之火去点燃别人的智慧。
2.作家的生活实践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历对于作家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作思路。曹雪芹出生在受康熙皇帝所宠幸的贵族世家。曹雪芹的曾祖父和祖父都身居要职。曹雪芹在荣华富贵的南京渡过了他的少年生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他的家族和清王室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随着高层统治集团斗争的加剧,清王室的更替,从此曹雪芹家境衰落。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曹雪芹对社会和人生都有了丰富的体验,并给他的思想和创作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使他能够朝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迈进。《红楼梦》完整地写出了贵族世家的生活场景,这一切都是作者生活实践的艺术再现。
3.作家的思想方面作家所受到的思想影响,会折射到他的文学作品里面。郭沫若曾经接受过泛神论思想的影响,他学习了荷兰的斯宾诺莎和我国的王阳明等人的泛神论思想,并且加以改造,用他自已的话来说就是:泛神便是无神。这种泛神论思想对郭沫若的创作风格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认为,文学创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他的诗歌《天狗》中曾经写道:“我是一条天狗啊!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在《湘累》中写道:“我效法造化的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我创造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日月星辰,我驰骋风云雷雨”。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其感情是何等的炽热,其气势是多么地磅礴,还有非凡的夸张手法,这些都是泛神论思想折射到郭沫若诗歌里所形成的鲜明的创作风格。
(二)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1.时代特点的影响作家生活在一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这个时代的生活、社会风尚、道德风尚等总会通过各种渠道来影响作家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风格在不同时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鲁迅的小说《纳喊》产生于“五四”革命时期,作为彻底的反帝反封运动具有猛烈的冲击力,因而《纳喊》的笔端燃烧着革命的火焰。而创作《彷徨》时,正是“五四”革命的落潮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他沉默、苦闷,为寻找不到新的战友而惆怅,为探索革命的真理而苦苦地追寻。因而《彷徨》的风格就显出一种沉郁悲愤之美
2.民族特点的影响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不同民族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会打上自已民族的烙印。鲁迅说:“俄国人善于讽刺,英美人善于幽默”。这就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风格的差异。同样是写少女,《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罗米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对爱情的表达方式就大不一样。朱丽叶表达爱情很坦率,“如果你的爱是可靠的,你的心思是结婚,明天就给我一个信,……随着你,我的主人,要到哪里,就到哪里”。这种表达方式,体现了英国的民族特点。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早,在思想上相对比较开放,因此他们的文学作品在描绘爱情的表白上也显得坦率和直接。
3.阶级因素的影响除时代因素和民族因素外,阶级因素对文学风格的影响也很明显。因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品味,它会影响到不同阶级风格的形成。同样是写梅花,不同的人其作品就有不同的风格。宋代的林逋属于封建阶级,他的创作思想必然会打上这个阶级的烙印。林逋笔下的梅花是那样的孤高,它的动人的艳彩使得霜禽偷看,粉蝶断魂。他的诗“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表达了作者洁身自许、孤高自赏的士大夫文人情怀,表现了个人的清高,追求孤高冷漠的艺术形象。而笔下的梅花又不同,作为无产阶级的作者长期处于革命斗争中,革命斗争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文学风格。他用热情、爽朗的笔调描写了无产阶级的斗争,表达了无产阶级的愿望和理想。通过刻画梅花的傲风斗雪、坚强不屈的性格来表达对无产阶级的赞美之情。
(三)风格形成的启示
1.文学风格最忌模仿我们都知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模仿不是从内容出发去运用形式,而是从固定不变的形式出发去损害、歪曲内容。模仿的对立面是创新。文学创作就应当像鲁迅所说的“须时时别出心裁”。创新是产生一切灿烂文化的推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文学创作也是一样,也需要创新。有人认为模仿很容易,而创新很难,我们应当选哪一条路呢?当然选择知难而进,勇于创新。
2.文学风格的大胆创新文学风格是文学创作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它永远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不但一些新出来的作家要提高自已的文学品味,使自已的文学风格日臻成熟,而且一些老作家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已的艺术水准,开拓新的境界。在文学创作上模仿别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是没有出息的。王蒙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在他的早期,出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等作品,一炮走红。可以这些作品凸显不出他成熟的艺术风格。王蒙又在继续探索,二十年后,他重返文坛,以成熟的文学风格推出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等作品。它们以睿智的社会现实观察力深深地打动了读者。这相对于他早期的作品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作者并没有满足,而是不断地变换角度,相继又出了《夜的眼》、《布礼》、《蝴蝶》等作品。我们从作者作品的更替更深入地认识了王蒙。他的创作风格是:笔锋犀利,节奏明快;不拘一格妙趣横生;有限的篇幅描绘出无限的生活色彩,平凡的材料写出了非凡的意义。
四、小结
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福楼拜说过:“风格就是生命”,可见文学风格的重要性。在文学风格论述中,上面这些只是沧海一粟,还有大量的文学风格理论等着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创新文学风格之路等着我们去探索。只有了解中西文学风格的很多思想,懂得文学风格的基本特点,知道文学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方面,才能合理地吸收某些积极因素,把它转化为自已的血肉,铸造成新的东西。文学风格得到创新才能使文学作品更好地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