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方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名片”的重要构成要素。长期的社会实践说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而要合理利用城市“微更新”的理念,加强社会治理,培育公益组织,引入公共文化、公共艺术,形成自下而上的柔性更新力量。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城市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极速发展下的遗留产物。成片的旧建筑群体,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经历过的历史脉络、人文故事和独特风貌。面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商业地产经济和“三旧改造”运动,名城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正在面临着不可挽回的破坏。当城市风貌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管理者终于意识到,保护行动迫在眉睫,保护原则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纸公文之上。但是,由于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往往是在老城中心位置,面临着地价高昂、产权复杂、后期维护困难等问题;同时,现有的历史街区保护政策往往以导则为主,当面对具体而复杂问题的时候,条文的施行难以由虚入实。广东省中山市是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山市主城区的历史文化建筑包含有岭南民居“竹节屋”、华侨出资新建的“西式洋楼”、中西融合的“趟栊缩回屋”等。形制多样,造型丰富。街景构架完整保留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城市风貌,展现出浓浓的近代岭南文化特色。现有的历史文化街区,依据保育程度,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已规划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以骑楼为主的商业街;待改造的历史街区,主要以民居聚落为主;以及一部分城中存续的历史村落。但是近年来,由于资金匮乏、产权责任错综复杂、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等一系列原因,致使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并没有得到妥善的保护与修复。
一、针对已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利用城市“微更新”,调整业态,激发持久的进化力
城市“微更新”的理念注重功能的多变性,主张扶持多重功能的置换,非常适合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有序发展。所谓城市“微更新”,就仿佛给人体进行微创手术,一方面进行小切口的矫正,一方面植入有自体更新能力的细胞,让机体良性循环,去腐生新。中山市孙文西路步行街,正急需借由“微更新”的理念,焕发新的生命力。孙文西路旧称迎恩街,1925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孙文路。据统计,孙文西路步行街长度约530米,现有商铺约140家,服装鞋包类占比72%,低端小吃、饮品店占比16%。经多次抽样调查,游人平均游览时间不足1.5小时,实时消费意向不足百元。在由政府主导的更新过程中,主要采取了街区立面维修涂装、增建亮化工程的方案。这种穿衣戴帽的“化妆式”做法,对于商业内核几乎没有考量,因此徒有其表,很难达到长期繁荣的效果。对于孙文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应采取政府主导,商户委员会引流的方式,提高准入门槛,选择更加适应现代市场的商业模块,进行资源整合,侧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一方面,强调地域性,注入侨乡文化,复兴传统商铺。开展对中山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推广,尝试复原老城生活形态,将茶楼、侨乡文化博物馆、民艺坊、粤剧社、老字号等,整合到历史街区,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助提升。另一方面,以文创产品店、独立书店、设计师品牌店、轻餐饮等时尚经济形态,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消费黏度与复合性。即达到了文化体验的效果,也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体验需要。更主要的目的,将网络经济转移到历史文化街区的实体空间中去。这些民国风貌的骑楼建筑,怀旧风情的老字号商铺,给予人的空间感受和人文体验,是网络经济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抓住关键点的“微更新”,更加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传统业态的有机生长。
二、针对待改造的历史文化街区——以人为本,加强社会治理,以公益营造方式吸引民间资本注入
需要明确的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根本目的在于人。很多海外华人把侨房视为在祖国的根基。我们保护老建筑,其实是为了保留人民群众的集体记忆和家国情怀。应当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老侨房的修缮视作对人民情感、财产的尊重。相关部门应当注重民间公益组织的培养,加强社会公益营造。自2013年起,中山市社工委主导发起了“博爱100”活动,推动全民参与社会治理,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政府搭建创投平台、提供种子资金,扶持了诸如“寻*展古村落”等多个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类项目。这些民间公益组织,有的深入历史街巷、古村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分析;有的广泛组织各界人士,参加历史文化街巷的导览活动;有的定时组织幼儿园、中小学的学生参观学习,并将成果综合构建成一次次的普惠性展览。这些社会公益活动,联系起了“曾经”与“当下”,使很多青少年从小就树立起“爱惜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历史名城建筑”的观念,建立起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自信心,而展览的社会科普效果也可见一斑。当社会公益组织逐渐孵化成熟之时,建立民间智库,汲取他们的经验报告和调研成果。由于这些成果实事求是、深入民心,因此成为政府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参考。社会公益组织也可成为中间人的角色,促进有志于此的企业,深刻领会政府的各项政策法规,协助进行各项申报,最终赢得政府的专项支持。公益组织还可以协助开展侨房“托管”或“认养”的服务,协助侨房确权、租赁、管理等工作。在实践中,要注重公众利益、公众服务、公众教育。积极拓宽公众参与历史街区保护的渠道。只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带动地域“自更新”的活力。
三、针对历史文化特色村落——结合“新乡贤”文化,以公共艺术复兴美丽乡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我国的乡村正在以几何倍数的速度消失,“空心村”现象比比皆是,乡村文化面临着急剧断层的窘境,历史建筑遗存的拆除和破坏现象也非常严重。由于城市的急剧扩张,这些历史村落已经被楼盘密集包围,成为了真正的“城中村”。中山市现有的古村落,很多始建于宋、明、清等时期,目前最具保护和开发价值的古村落有20多处。诸如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沙涌、恒美等,正位于城市中心腹地,面对四周房地产开发的蚕食,岌岌可危。
2016年,“新乡贤文化”被首次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根据规划草案的解释,新乡贤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践行者。要注重发挥技术人员、优秀返乡青年、知识分子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展现的引领作用。其中,以一部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为代表的正能量,正在注入美丽乡村建设,应用公共艺术的创作手法促成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复兴”。当代公共艺术,是指以实践公共性为核心原则,以艺术化的手法,在公共空间中展现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互动行为。公共艺术区别与当代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一是注重公众的参与和利益,而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观点的表达,二是注重艺术形式的普及性与社会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筑艺术展开最有机的结合。以艺术复兴古村落,国内外均有成功的案例。日本当代艺术策展人北川富郎就将偏远的越后妻有地区改造成为“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建立关联的示范区”。将旅游导览、人文展览、艺术展览有机结合,连续举办了六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至2016年,越后妻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户外国际艺术节”,吸引了超百万次游客,并为当地带来超过35亿日元的持续性收益。而在国内,由著名策展人欧宁主持的“碧山计划”,尝试乡村互助与自治的理念,以艺术化的手法,突破旧有的乡村文旅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实践意义。以公共艺术介入历史文化名村,优势众多。首先,以公共场域为特征,公共艺术家们,会针对乡村公共空间进行美化和修复,同时带来的,就是村委会、村民们对于公共环境的重视。清洁美观的公共环境有利于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不必大兴土木,依靠群众的力量,就可以对村落环境产生多元化的正面影响。第二,由于公共艺术的受众是普通民众,艺术家必须考虑此地此景,在创作时,村民的生活就是公共艺术行为的一部分。因此,公共艺术的开展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村民的公民意识塑造。再者,借由艺术教育、艺术展览、村落传统文化活化、艺术节庆等活动的举行,既可以在乡村中培养一批具有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新乡贤”,又可以填补普通村民长久以来文化的缺失和精神真空。自2016年起,中山市北溪曹边村,在公共艺术的影响下,展开了保护试点。通过维修废龙井和安山街一号老侨房作为示范点,营造出生态宜人的公共环境,并连续三年在曹边开展侨乡文化节的活动。在今年的侨乡文化节上,《为村》艺术巡回展拉开序幕。艺术展展出了曹边村整体形象设计、建筑装饰纹样活化设计。还有利用vr技术制作的村落漫游。村口的麦田和百年炮楼结合,成为公共艺术新地标。经过两年多的艺术乡建,曹边村正在逐渐成为“山清水秀竹园影,人文古厝韵淳香”的美丽乡村。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与活化,对于国内外来说,都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是,借鉴国外多年的维保经验,我国旧街区的修复活化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管理,财政拨款。政府管控是由上至下的力量,而城市“微更新”理念、社区公益营造、公共艺术介入等方法,都是强调积极运用公民力量和社会自治能力,形成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动力。近几年,广东省中山市在历史街区保育方面,遇到很多问题,却也萌生出许多生力军。相信,只有利用上下合力,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才能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更新。
参考文献:
[1]丁绍莲.中山市孙文西路历史商业街区的演变及其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3(5):98-104.
[2]何依,邓巍.从管理走向治理——论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政府职能[J].城市规划学刊,2014(6):109-116.
作者:阿丽莎;黄丽雯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