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范文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价值

一、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及特点

世界文化遗产最权威的标准,是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这是世界各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评定的标准。另外就是后面通过的一个补充文件:《执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

具体来讲,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第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第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征的见证。第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还有,它可以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者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的是处于濒危状态,再不保护就不行了,这种当然具有优先性。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可以变成水,这是可以循环的,但是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景观,变化是不可循环的,只能延缓或以某种方法取代。

最后一项是特殊的,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比如近年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特殊意义事件。当然仅是这样还不行,还要跟前面联系起来,至少前面要符合。

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中。比如在苏丹北部的努比亚遗址,我是2003年去的。这片遗址非常大,文化非常有代表性,而且急需要保护。有大片的金字塔,但是这金字塔不像埃及大金字塔,比较小,而且我们在那里几天几乎很少看到人家。大家可以看到照片(见图A),有的金字塔已经坍塌。有古代留下的神庙,基本上只剩下遗址,可以看到两根柱子。我们到里面去,外面的墙也是保护性的,周围都是荒芜人烟的沙漠。这里的流沙造成了很大的侵蚀。

这是稍微经过修复的金字塔(见图B),包括外墙上都有很精美的雕刻,有一些埃及金字塔所没有的特点。另外还有很多神庙,这些神庙的规模虽然没有埃及的那么大,但是也有它的特色。比如说这个神庙的外面,也排列着一排公羊的雕塑(见图C)。另外有古代的城市和建筑的遗址,经过考古学家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是很密集的古代建筑,时间一般是在三千年到四千年,甚至更早。这又是一个建筑,因为这个建筑的特点全部是泥土,而不是用石料,现在残留的高度大概相当于一个八层到十层高的房子,可见当初是很辉煌的建筑。

现在这个地方有德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文物专家在进行保护,生活环境比较差,周围没有居民,所以保护的条件也是比较差的。但是另外一个方面,牧民有时候放羊,羊群就在遗址的周围,所以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人为破坏。特别是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有游客深入到其中。而且苏丹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我们到过它的首都,博物馆非常简陋,但是里面的展品都是价值连城的。

世界文化遗产的出现必须具备独一无二的条件,比如拉里贝拉凿岩教堂。拉里贝拉凿岩教堂大概有19米高,3层楼,1600多平方米体量,这个建筑包括现在人走下去的台阶,以及旁边人要走进去的门,其实是整块的火山岩凿出来的,包括上面的门窗,都是整块的岩石雕塑出来的。我们早上跟当地人一起看他们祈祷,一群教徒围着转,中间隐隐约约是一个十字架,其实也是一座山,但是往下塑了一个十字架形的教堂。本来山体是一个整体,往里挖空,变成这样一个三层楼的教堂。

不得不承认,全世界大概很难找到第二个在火山岩上塑出这样规模的教堂。而且每座教堂之间用地道联系,像迷宫也像是城堡,有道路通进去,上面有通气孔,下面还有供水、排水的地方,整个教堂体系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工事。

拉里贝拉凿岩教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是当时的国王笃信基督教,大概是在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时候,否则也不会花这么大的精力凿岩做出这样的教堂,有了这样的信仰才会这样做。但是如果这个人不是国王,就没有办法集中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因为他是国王,是集权的,他的意志就成为国家的意志,动员5000名工匠,连续30年才建成的。秦始皇的陵墓一样,如果全国人口不是达到一定的数量,再穷凶极恶的皇帝也不能集中这么多的人干这么长的时间,这是物质上的条件。

这样的文化,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独一无二,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或者虽然有同类的,达不到它这样的规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建好以后,这个国家衰落了,以后人家就不知道了,湮没在一片灌木中间,一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所以它保存下来了。

二、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问题

(开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部。碉楼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开平一共拥有碉楼1833座,分布在全市15个镇165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部分是由海外华侨出资建造的。因此,开平又被人们誉为“碉楼之乡”。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编者)

1、开平碉楼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要形成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能够代表某一种信仰、某一段历史、某一种文化的遗产,是很难找到的,缺一个条件都不行。我们比较一下开平碉楼,它就有很多其他地方没有的条件,或者其他地方只有一个条件,而它有多个条件才形成的。

首先开平是侨乡,华侨人数多、比例高。华侨在世界各国的分布比较广,但是太广、散了也不行,开平又相对比较集中,这很重要,容易形成一种风气,去影响到人家。中国早期的华侨都是靠勤劳致富的,而且节俭聚财。

二是华侨回乡光宗耀祖、娶妻。华侨出去了都希望风风光光地回来,光宗耀祖,而且要尽快娶老婆,甚至是娶小老婆,而且要买地、建房。有的华侨在当地生活很苦,但是回来往往要超出自己正常的能力建房、买地,显示自己在海外的成功,光耀门面。这也是中国华侨的特色。

三是当时当地盗匪横行,政府无力保护。建房、买地就要露富,树大招风,所以房子造得像防卫工事一样是不得已的,往往一座楼就是一个碉堡。这个特色不是所有的侨乡都有的。

四是当地天气炎热,时有洪水和台风,这使得建筑要适应这样的特点。

五是早期华侨文化程度不高。为什么碉楼会东西合璧?有一个条件可能大家不愿意承认,那就是这里的华侨,早期的华侨,大多数人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主意,看到认为好的就拿过来,在外国看到一个房子,就把图纸拿过来。如果这里出去的人都是秀才、举人,甚至念过小学,也许回来就不会造出这样不东不西不中不洋的东西。

2、从开平碉楼看文化遗产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平碉楼成为文化遗产是不是今天就没有问题了呢?我觉得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的还是长期困扰的。

第一是房子的产权问题。这些房子都是私人的,目前据我知道,当地采取的办法是委托管理,找到主人让他写委托书,交出来让当地政府管理,不收他钱,由政府投资进行维修。这是目前,长远呢,都可以用这个办法吗?房子是私有的,但是土地是公家的,这个关系长期怎么处理?全世界都遇到这个问题。有的国家是这样,一旦列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必须收归国有,这是有法可依的,或者你个人必须把你的维修保管权交给政府。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这样的法律。

第二是资金的问题。开平相对来说比较富裕,如果很穷的地方怎么办?像这样的房子要维修的钱都很贵,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资金完全是政府的,还是靠民间的,或者是业主,或者是业主拿一部分,或者成立一个什么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国际上?这也是中国所有的世界文化遗产都面临的问题。现在大家都说政府应该投入、应该怎样怎样,但是政府的钱还不是纳税人的?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用在文化上的钱总是有一定比例的。

第三是维修材料。当时开平碉楼有一些材料是从外国进口的,现在外国早就不生产了,你要仿制,仿制到什么程度?怎么符合这个遗产保护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对古建筑、古遗址要求保持原状,怎么保持原状呢?比如说一座墙为了保持不倒塌下来,可以在旁边砌上墙进行保护,但是要有明显的区别。故宫也在维修,国内国外的专家很多认为达不到要求,古建筑维修的要求很高,现在有的仿造的古建筑砖就发白了。按照以前的建筑方法,砖都是要放很多年的,以前有钱人造房子,生石灰熟了要放很多年,太和殿里的金砖都是要烧很多次的。开平碉楼使用的建筑材料,虽然不是最高级的,但也是来自很多不同的地方。

第四是记忆问题。文化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恢复对历史、对过去的文化的记忆。我们的记忆有两种,一种是硬记忆,比如说当时的照片,当时记下来的内容,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录音录像,这可以说是硬记忆,把当时的情况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下来。像碉楼这样一种民间建筑,它的硬记录是有限的,不像是官方的。更多是软记录,口耳相传的,但是软记录里就有很多夸张、虚假、误解、以讹传讹的,也很容易被当代文化所侵袭所改变,被政治意识形态或商业所改变。我在其他场合讲过很多次,现在很多徽商、晋商的故事都是胡说八道的,说他们都是先儒后商,其实他们都是先商后儒,先发了财再买一个官、一个学位,这是比较多的情况。

第五是整旧如故。到底怎么恢复它?以前中国人的传统是整旧如新,《岳阳楼记》里就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是这样做不就是破坏文物吗?现在我们比较明白了,整旧如旧,又是假古董。真正的好,就是整旧如故。碉楼经过一百年的岁月,最好的维修就是让它保持一百年来的样子,而不是通过整旧整到一百年之前,我们既不要超前,也不要恢复到旧的,最好是顺其自然,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整旧,要求非常高。我到埃及,在帝王谷里看到他们整修壁画,怎么弄呢?发现起壳了,拿一根针管插进去,一边在吸里面的空气,一边进行维修。我们其实做的都是延缓它的衰老或者是毁灭。

第六是如何适度开发利用。黄金周故宫里人满为患,已经超过了进入游客的极限。但是话讲回来,不开放怎么办?全国各地的游客到了那里,一二十万人聚在天安门广场,进不了故宫,会是什么情况?所以这里有一个规模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还有什么地方应该开,哪些地方应该进行控制?这实际上就是开放和保护的矛盾。

第七是利益分享的问题。有碉楼的业主提出旅游收入要二八分成。别人到这里旅游,就具有盈利性,这跟主人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么处理?我们到徽州去,一般当地的居民都比较热情,因为他们是分成的。有人告诉我,在门口买了票,到居民家,你的小票给他,每年年底根据拿到多少小票跟政府分成,所以接待的客人一多收益也大。徽商、徽州家里的民宅,一般只有老人、小孩,而且房子宽敞,他们住在楼上,客厅就开放。分一部分的利益对保护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过度地商业化就不好了。现在徽州也有一个问题,每一个家庭就像是小卖部,进去后你不买东西有时候他们脸就不太好看。完全通过利益分享来解决,还是要有必要的法律和政策来限制,全世界其实都有这样的问题。

第八是在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民生问题。这不是碉楼所特有的。前年乌镇遇到一个问题,乌镇规定居民不能在旅游区里装空调,他说我这里是古建筑,装一个空调像什么样子。这是对的,但是你得弥补居民的损失。古建筑可能又闷、又热、又潮湿,中国大量的遗产是不适合今天人居住的,不像到威尼斯去,什么300年的房子现在住得很舒服。在这样的情况下,民生难道不需要考虑吗?我们保护文化遗产,说到底应该是全人类谋利,难道就要一小部分人要承担损失,比如说他们不能改善居住条件,永远停留在这样的居住条件吗?这样的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

三、关于中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

1、制定严格的评选标准

我们现在申遗,包括开平碉楼在内,其实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真正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同时在这个过程里,使我们的国家、民族、文化得到发展,又能够让当地人得到实惠,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我们到底要追求什么目标呢?我想首先就是要严格地掌握标准。现在为了使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主张多元,所以限制。既然这样的话,我们就要看一个遗产是不是有资格提出来,要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标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随意炒作。

国内很多地方跟我说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我心里好笑这怎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呢?差远了。现在总的来说我觉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过热了,建议定一个中国国内文化遗产的标准,先要申请做到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然后才能被推荐出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2、要量力而行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世界文化遗产是要投入的。有些地方政府完全不知道,认为我一旦是世界文化遗产,外国大笔的钱就来了,联合国就来援助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教科文组织是有一点基金,但主要是用来救助濒危并且本国没有能力的。其实遗产就像是家里的古董一样,时间越长、越老越值钱。今后的机会也不会少,只要你货真价实,机会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超级秘书网

3、要有全面的认识

遗产不代表先进,更加不是我们今天模仿的对象,只能代表过去,所以一定要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现在为了突出遗产,很多解释已经远远歪曲现实,比如说故宫只讲怎么伟大、怎么了不得,但是它是民脂民膏啊,当初建造的时候并没有对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太和殿一根那么大的楠木,要从云南、四川运过去,先要修路,然后地上放上小的椽木滚过去,还有比如说冬天在地上浇水结冰将木头拉过去。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要有全面的认识,不要误导下一代。

4、文化遗产只能抽象继承

正因为这样,我们对文化遗产只能抽象地继承,而不是具体地还原、复原,同时适当地进行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在抽象继承的前提下,我们适当发挥它的价值,这也是需要的。我从南极回来,人家问我南极应该不应该让人家去?我说首先应该。为什么?去了之后才知道它对人类的价值,但是要控制。世界文化遗产尽可能让多一点人知道,这是好的,但是只能说知道,这个知道有多种方式,不一定身临其境,可以看仿真的展览,或者是录像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