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谈中西社会文化背景差别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它和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都是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其中女主人公都经历了悲剧性的爱情。但不管是杜十娘还是茶花女,她们的命运和处境都充分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1历史背景
杜十娘所处时代是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当时中国处于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下,尽管商品经济开始新兴,但整个社会的思想依然处在封建伦理思想的禁锢之下,男婚女嫁必须遵从门第观念,即使是金钱仍要依附封建势力发挥作用。而茶花女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当时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已不存在,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平等自由的人权。在形式上妓女还是有人身自由的。社会是用虚伪的道德以及失业、饥饿来使她们“自愿”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玩弄。在那样的时代,她们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其缘由就是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纵观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对人的要求,特别是对女人的要求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迳庭。[3]
2.1中国封建社会
在中国古代,因当时社会风气以及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人的情感天性和道德良知得到完整的保存和规范,明朝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促进了人对于金钱名利的追求。[6]由于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必定要遭人唾骂,这也就是杜十娘死后李甲也不得善终的原因,只有这样的结局才会迎合当时的主流文化和民间审美趣味。作品这样安排使得杜十娘执着热烈的情感,高洁刚烈的品性得到彻底的升华。[5]这不仅极大的刺激了李甲,也震慑了孙富,这个利益诱惑的祸源,邪恶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暗喻了情感的力量战胜了利益诱惑,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名利心最终为情感所动容,人性的良知亦被唤醒,善恶终有报应。
2.2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反的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却是金钱当道,物欲横流的风气,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冷漠麻木的人性成为文化主流趋势,拜金主义则成为核心价值取向,玛格丽特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已经高度发展的七月王朝时期,取消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宪法明文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天赋人权。[5]法国尽管同样存在上等人,下等人的等级观念,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同样轻视,但从形式上看,妓女的人身还是自由的,她们不用隶属于某个老板,不会在某个老板的棍棒威胁下去接客。玛格丽特是巴黎社交场上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她名噪一时,过着骄奢淫逸的妓女生活,却并没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风。虽赢得了阿芒的爱情,但她为了挽回一个所谓体面家庭的“荣誉”,决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使自己成为上流社会的牺牲品。
3文化背景
3.1爱情观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是各自时代的名妓,都拥有令人羡慕的美貌,有众多的追求者,有豪华的物质生活。然而在令人腐化堕落的所在,她们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她们的本性并不堕落,总还保留着人性中最宝贵的纯真,还保留着一丝美好的人生期望,她们都希望有一天能脱离眼下的处境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和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1]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我从前不得已要过的那种生活,不要再把我投进去。”[2]她们都表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气质,不愿受人摆布,不甘于自己受人欺凌的屈辱地位,想要拥有一种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想要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寻找爱情,挑选着自己的人生伴侣。她们对自己所挑选的男性进行过多次的考验,以确信他们的爱情。可最终她们还是受到深爱的男人最深重也是最致命的伤害。她们相信爱情但最终爱情使她们失去了如花般美丽的生命。
3.2价值观
16世纪到17世纪的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阶段,但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萌芽,商业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于财富的追逐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对金钱的认识变成了重中之重。金钱导致杜十娘和玛格丽特两个人悲剧的发生,金钱是她们命运的转折点。阿尔芒认为是由于金钱和对物质生活的享受使玛格丽特变了心背叛了他们的爱情。小仲马在这里写出了金钱在资本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金钱牵动着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神经。小仲马通过阿尔芒因为动用了家庭的金钱而致使其父亲自出面干涉他和玛格利特的交往这一事件,批评了资本社会里笼罩在家庭温情面纱下面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同样,也是因为金钱,李甲答应了把杜十娘转让给富商孙富。在金钱面前,李甲的爱情发生了质变,使杜十娘的人生也发生了突变。这正是明代社会经济、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先兆。冯梦龙只是在作品中如实地描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3.3作者的人生道德观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作者个人认知思维的展现。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在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上呈现的单向度的思维趋同:沉湎于既定的社会形态。所以作者在安排杜十娘命运时,它不和封建制度与封建道德发生直接冲突,而是与李甲个人性格和道德问题的冲突。李甲始终都生活在他父亲的权威笼罩下,当他的爱情和他依赖的社会秩序发生冲突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恐惧、逃避和屈从。[1]这种心理实际上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典型的心理机制。它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依附性特征。传统的社会结构在文化人心中的投影,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观念:自我角色的认同必须依附于某个社会集团。[7]由此可见,冯梦龙的认知思维对既定的社会形态缺乏反思的自觉,同时也表现出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小仲马在《茶花女》中更多的是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现。男女主人公都怀有真挚的爱情,但这份爱情却被社会的道德给毁灭。男主人公并没有承担多少道德的惩罚和谴责。从某种角度上说,茶花女在社会道德的逼迫下,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获得了道德的升华。作者对之赞扬道:“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4]作者通过赞扬她无私的牺牲精神,使她得到了道德的净化,使她成了道德上的英雄,掩盖了她作为妓女的不光彩现实。这种道德上的“救赎”,使所有的人都获得了良心上的安慰。全书就在这种道德的圆满中获得了完美的结局。
4写作背景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墨憨子,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在我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全能通俗文学家”。他编选“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外,改作了《新列国志》,鉴定了《盘古至唐虞传》等。[3]他搜集了宋、元、明三代的“话本”加以整理、修改和重写,并加入自己的创作,共120个短篇,编成“三言”,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作品。其女主人公的原型人物是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出来的。她一贫如洗,却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本---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涉足巴黎各大舞场,并立即成为那公子哥儿们竞相追逐的目标。很快她就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以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彻底摆脱了穷困,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杜普莱西。
5结语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作为作者观念和道德理念的产物,她们必须服从作者的理念和情节发展的需要,用她们的死亡来传达作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她们在死亡中升华,并因此获得意义。冯梦龙和小仲马都选择了同样的题材,塑造了相似的小说形象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批判,以及两位作家不同的审美视觉和审美观念。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主人公最后的遭遇却不尽相同,从而体现了当时的中西方社会对人们的影响和迫害,进一步体现了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