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艺术教育面对的困境与出路范文

大学艺术教育面对的困境与出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艺术教育面对的困境与出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艺术教育面对的困境与出路

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艺术教育地位不高,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是思想上重视,政策上不重视;口头上重视,措施上不重视;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因而,总体来看,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艺术教育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状态。从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大多数高校设有从事美育、艺术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研室,隶属于人文学院或艺术类院、系,自主发展的空间很小。二是一些高校虽然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或文化教育中心等,但均挂靠在某一部门如人文学院、艺术系、校团委等,在人事、财物、教学管理、艺术团指导等权限上差异很大,有的艺术教育中心自主权较大,有的则受挂靠单位的制约较大,发展空间受限制。三是少数高校成立了独立的艺术教育中心,由主管学生工作、教学工作或宣传工作的校领导直接领导,人财物、教学、科研等均有自主权,自主发展能力较强。

不管机构如何设置,各学校艺术教育机构大都以美育为目的,承担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艺术团管理和业务指导”、“开展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等任务"。上述前两个机构类型中,因为隶属或挂靠,艺术教育中心在职称申报、进人、工作量考核、申报科研项目、规划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受到所隶属或挂靠单位的制约,且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于人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特性认识不够,教师指导艺术团以及艺术实践工作量得不到承认,大大影响了公共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机构是开展工作的组织保障。目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名称繁多,运行模式各异,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畅是制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根本障碍。究其原因还是由地位不高决定的,是由思想认识不到位造成的。正由于此,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对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等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

(二)美育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因人而设,杂乱无章,质量不高

目前,各大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数量参差不齐,少则三五门,多则四五十门;内容五花八门,杂乱无章;形式大都是全校任意选修课、限选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上课时间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学质量整体不高。一般来讲,艺术类课程的开设程序是这样的:由教师本人申请所能够开设的课程———所在部门审查同意后上报———教务处组织2-3人的专家组听一次试讲后审批#。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教师申报课程又是随机的,所以艺术课程没有章法。有些课程的开设和取消都是随着教师的变化而变化,课程开设缺乏稳定性。在公共艺术课的教学中,整体来看,由于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院校,文化底蕴欠缺,而且教学不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当,讲授缺乏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等,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自然也影响到艺术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艺术活动背离“普及”初衷,陷入应试教育的窠臼

目前,艺术特长生和大学生艺术团以及由他们带来的各种演出已经成为许多高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确功不可没。但是,艺术特长生的招收和高水平艺术团的成立,使得大学的艺术活动过多地依赖于他们,从而忽略了普通大学生的艺术活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艺术素养的建设者。要真正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的作用,必须下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包括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等,把美育同普通高校的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相互结合和渗透。因此,艺术普及教育必须要由面向艺术特长生转向面向全体大学生,由仅仅面向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和教师。这样,学校的整体艺术素养才能逐步提高。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出路思考与建议

(一)充分认识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艺术教育的特点,给艺术教育以组织和制度保障

首先,要把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党的“德智体美”教育方针的高度。其次,不但领导要提高认识,各个职能部门、广大教师都应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这样,艺术教育工作在执行和落实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各部门的支持和认同,从“思想上重视”走向“行动上也重视”。再者,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艺术教育的效益。不可否认,作为从事专业教育的高等学校,专业教育是学校的主体和支柱,公共艺术教育是为培养各专业人才服务的。但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其实,除了培养创新思维,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因此建议:第一,成立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给高校艺术教育一定的地位。第二,明确职责,艺术教育中心应统筹负责全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管理高水平的艺术团等。第三,正确对待公共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条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量计算、教师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

(二)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规律的研究,真正做到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素质

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专业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非专业学生。艺术普及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他们培养成艺术家,而是培养成具有审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因此,开设哪些课程,如何组织教学需要认真研究。比如,艺术类课程需要自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吗?未必,因为每位大学生只学习其中的一两门。艺术类课程都要开成面面俱到的某某概论课吗?非也,与其让学生了解一些肤浅的艺术知识,不如让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深究。如何通过艺术教育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把艺术教育同普通高校的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相互结合和渗透?如何在有限的2-4艺术学分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等等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

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各校实际,设立1-2门(2-4学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如《大学美育》、《美学原理》、《艺术概论》等。同时保留目前的选修体制,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供大学生选修。

其次,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量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如理工科大学可以多开设艺术与科学互相交融的课程如《数学与音乐》、《科学与艺术》、《数字艺术》等,综合性大学则可以开设文化底蕴雄厚的课程如《艺术哲学》等。当然,还要根据课程体系寻找相应的师资。同时,也要加强公共艺术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第三,公共艺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艺术教育应该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了让普通学生亲自感受艺术的魅力,我校尝试开设了十多门艺术实践课,如钢琴入门、手风琴演奏、数码摄影、吉他演奏等,并于2004年6月组织了艺术实践课的教学汇报演出,学生们热情高涨,他们第一次走上舞台演出,结果出人意料颇受好评。为了让更多的师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我们2004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北京理工大学艺术节,采用艺术比赛、艺术知识讲座、艺术展演活动等相结合的方式,使之成为一项师生广泛参与、各方普遍受益的艺术活动。目前已举办两届,每年参与师生高达2万人次以上,是学校参与人数最多、受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艺术活动。

(三)合理规划艺术教育机构的长远发展,在发展艺术专业的同时带动艺术普及教育,将艺术普及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艺术普及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高瞻远瞩,规划艺术教育中心的长远发展,要在开展艺术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申报艺术专业教育;在发展艺术专业的同时带动艺术普及教育,将艺术普及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艺术教育离开了专业教育的支撑,普及教育很难有发展后劲。主要原因有:吸引不到优秀教师,现有的教师毕业后从事艺术普及工作,三五年知识很快老化,且难以更新提高;在高校中的地位很难有根本提高,工作没有成就感,教师个人发展受到制约;教学科研等没有专业支撑很难提高层次。所以,在开展普及教育的同时,应力争创办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艺术专业。这样,既可以拓宽学校的学科专业门类,又能够带动普及教育的开展,同时还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艺术氛围,对学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拥有了艺术类专业,还必须处理好艺术专业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二者均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