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们所面对文化现景范文

我们所面对文化现景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们所面对文化现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们所面对文化现景

只要我们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不是以书本或外国的模式作为立论的根据,而是以我国现实的国情作为研究的基础,就会发现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现实。与整个经济政治生活一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经历了历史大转折形势大发展的巨大变革。今天的文化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为纲的、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的文化,而是更注重建设与积累的、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产业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文化。一方面,在大转折中,文化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获得了大发展:文化事业的机构和队伍、文化产品的数量比十几年前增加了数倍甚至数十倍,优秀人才和作品获得了脱颖而出的社会条件,文化界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组织实施精品战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当前文化生活的主流。另一方面,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与它的复杂多变、良莠纷呈、扑朔迷离、不可预测、无所适从,也成为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明显的潮流。我以为,如果加以概括的话,在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文化现实诸多新的特点、新的发展态势中,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多元性、商业性与全球性。

(一)我国面对着一个多元的文化现实

在社会的观念文化上,人们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多元化了。这种多元的取向是全方位的,公开化的。十二亿人的理想信仰本来就不可能是同一的,即便在“全国一片红”的时代,宗教徒们也没有放弃他们的信仰,极左派们也并不信仰马列主义,更何况在今天。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道路屡经曲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党内有些人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背叛了马列主义背叛了党,用他们的政治与经济行为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而在某些文化圈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消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些文化人已经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他们的“话语转换”,口号与旗帜已大不相同。前些年是“淡化政治”“躲避崇高”“淡化意识形态”,如今是“告别革命”“消解主流意识”,或直言不讳地谈论“中心价值解体”“当代价值解体”“声势浩大的主流已经分解,习惯于单一事项的人们从心理上踩不到支撑点”。另一方面,从八十年代以来,我们已经进入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混合经济时代,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群体。迄至1996年,私营企业主已超过170万人,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的为62617户(《百科知识》1997年第12期)。经济利益的现实性不仅决定了意识形态的矛盾形式而且构成了文化价值文化理想的现实起点。与“一大二公”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元文化形态已不可能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如今,一元文化已经相互分化和自我确定为三个层面的文化,即体现国家意识形态原则的主流文化、代表人文知识分子价值立场的知识分子文化、反映市民文化精神的大众文化,并且形成一种自说自话、互不对抗的文化格局。但我认为,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知识分子文化,文化的分层实际上是由知识分子的分化而凸现出来。无论是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亦或非主流文化、反主流文化、边缘文化,其生产制作和传播者主要都是知识分子。

在文化生产上,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们已不再按照统一指令绞尽脑汁进行创作了。他们从自己的观念体系出发观察与思考,并有了自由表达的社会条件。因而我们看到了反映各种世界观、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文化产品,甚至他们各自所操的方法和语汇也大相径庭。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看得见的转变,其过程已经逐渐工业化。电影的生产方式被广泛地模仿,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变成了制作者。他们可能是一个生产团体,有一个文章书籍的制造作坊,由一个策划者拟定内容与章节,然后,在一阵复印机的嗡嗡声和剪刀和喀嚓声中,或者电脑的流水作业中,文章书籍被生产出来。同样,几十集的电视连续剧可以被几位“大腕”在茶余饭后娓娓“侃”出。在某种意义上,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生产与独创性为敌。由于文化财富再生产的技术化,复制与盗印盗版成为发财致富的捷径,它源源不断地提供产品进入文化市场倾销。这种文化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初来乍到,管理者适应它、驾驭它尚须时日,在目前这种半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很难保证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中心价值的凸现。

在文化消费中,人们有了选择的自由并能够自由地选择。各种趣味,各种嗜好,各种欲望——从精神的到物质的,从心理的到生理的,从低级的到高级的,从卑琐的到高尚的——都被人们宽容地承认并接纳,形形色色的消费需求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在文化市场上得到满足。一方面是人们拒绝引导也怯于引导;另一方面是宣传媒体尤其电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火爆,它左右人们的思想,左右人们的日常话题,生成舆论并左右舆论。他们把形形色色的当代英雄、各路明星经过刻意包装隆重推出,这些人的作派语言服饰被竞相效尤,形成声势浩大的“追星族”;他们轮番宣传各种观念、各种“新潮”,人们一次又一次在不知不觉中被“洗脑”,却自以为个性已经解放。于是编辑和主持人俨然成了这个社会的精神导师。

在文化市场上,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现实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得到。在书刊音像市场,你几乎弄不清你是谁,你置身于何时何地,是前现代还是后现代。在这里你比在别处更真切地感到“人文精神失落”“文化殖民主义”“新儒家”“后现代主义”的存在。在娱乐市场,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光十色,光怪陆离,令人目眩神迷。在一片异彩纷呈之中主流文化的色彩似乎已经显得有些暗淡。

(二)我们面对着日益商业化的文化现实

如今我国的文化事业已经开始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其主要表现是文化市场的蓬勃兴起迅猛发展。文化市场的存在是与城市的出现与发展分不开的,封建社会就有所谓“勾栏”“瓦肆”。在旧中国的一些大城市,文化市场也相当发达,比如上海的“大世界”,北京的“琉璃厂”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们搞的是产品经济,文化是单纯的卖方市场,看书看电影看戏都是受教育是政治任务,文化市场实际上是萎缩的。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市场重新活跃起来,逐渐形成门类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主要有九大类(一说十三大类):音像制品市场、书报刊市场、演出市场、娱乐市场、工艺美术市场、影视市场、文物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和中外文化交流市场,几乎涵盖了文化产品的销售、文艺演出和文化娱乐活动等方方面面。今天,文化产品的出版发行已经市场化了,文艺演出也部分市场化,创作、著述的商品货币交换关系越来越明显,知识产权意识在萌芽与深化,文化经纪人、文化商人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文化产业吸纳了大量经营者(包括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外资)与从业人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1997年底,全国共有文化产业机构31.3万个,从业人员167.4万人;全国文化娱乐业共有机构17.7万个,从业人员94万人;全国文化市场其他经营机构共有8万个,从业人员22万人。(《中国文化报》1998年4月21日)全国文化市场各类经营单位固定资产原值426.9亿元,主业营业收入190.8亿元,实现利税47.9亿元。(《人民日报》1998年5月7日)文化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举足轻重的一个部类,文化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一方面,沟通了文化艺术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流通与传播,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发展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文化生活需求,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法则”也就制约了文化领域的各种活动,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势头难以遏制。对经济利益的直接追求成了一种文化现实。文化生产成为一种不断刺激世俗欲望的消费品的产出,文化消费则变成寻求感观快乐的具体表达。人们经常莫可奈何地发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较量中,在金钱与良心的较量中,后者往往是注定的牺牲品。绝大多数经营者,无论国营集体或个体,为了看得见的利益,总是难免或主动或被动,或兴高采烈或极不情愿地俯身屈就低层次的需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成为一种“时代病”。文化产品的品位难免被降低,主流文化的传播与普及难免被忽视。

(三)我们面对着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文化现实

早在19世纪中叶,当工业革命的成果刚刚显露出来时,马克思恩格斯就曾预言:“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共产党宣言》)今天,电子技术使诉诸视觉与听觉的文化艺术率先成为世界性的,电影、电视、录相、电子游戏和通俗音乐已成为世界性的大众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精神产品世界化全球化的进程来得比物质生产领域更加快捷。它将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娱乐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将导致感性体验、认识方式、思维方式的变异。有人预言,信息高速公路所带来的全球趋势,将引起民族国家的衰落、超空间的团体和超时空的人的出现。

尽管中国尚未进入钢筋水泥亦即物质的高速公路时代,然而信息高速公路已经以看不见的高速度来到了中国,并已经使部分领域、部分人群现代化与信息化。它可能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的工具和契机,并为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新的条件。它给予中国文化的机遇与挑战是同等的。虽然人类物质财富的全球化仍然遥遥无期,而物质财富的表现物、记录物、符号、信息、“比特”却已然全球化了。当然不能认为这是全人类文化的全球化,而只是英语文化的全球化,更确切地说是美国文化的全球化。美国以其雄厚的物质财富和高科技条件为基础,在不让全球共享其物质财富的前提下,让全球共享其精神文明。在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美国已经处于霸主地位,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美国将凭借信息高速公路也处于霸主地位。美国文化、美国意识形态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影响全球。有史以来所形成的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化格局面临挑战。中国以其物质科技水平及文化文字条件在这种文化格局中将处于何种地位?在信息高速公路所形成的新文化——电脑空间文化中,能否有中国文化的一席之地?这种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交互作用?亿万“网虫”对网络上传播的价值观和文化能否有所选择?他们是无条件地拜倒在美国文化足下还是对民族文化仍然心怀挚爱与责任感?这些都还是问题。同时,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还可能在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两个方面加速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将优裕地生活于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拥有世界性的精神交往并成为信息百万富翁;另一部分人将谋生艰难,更加外在于现代社会并成为信息穷人。而这种状况又会反过来使中国的基础薄弱与发展不平衡显得更加触目惊心,造成领导层抉择困难,很可能使人力不从心,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文化生活的现实,明白无误地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元开放社会和商业时代。它构成活的现实和既定理论的冲突,并直接诉诸人们的直觉,成为我们从未遇见过的一种思想挑战。同时也对社会领导层的信仰、智慧、毅力和领导能力形成实际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