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联觉效应下的声乐艺术论文范文

联觉效应下的声乐艺术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联觉效应下的声乐艺术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联觉效应下的声乐艺术论文

一、演唱技法训练上联觉效应的运用

歌唱是借助于人的生理器官及心理感知来共同塑造声音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通透传神的声音是每一个歌唱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密切配合,但是由于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不像绘画、书法那样有真实存在的客体,它只是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后的一种主观体验,因此给歌唱训练带来一定难度。歌唱中常常出现的一些概念,如“面罩共鸣”、“声音集中”、“管道畅通”、“吸着唱”、“圆着唱”、“竖着唱”、“叹着唱”,等等,都充满了虚幻缥缈的色彩。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跟他们讲“气息要沉”、“声音要竖”,“腔体打开”等等,他们肯定会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我们不妨通过想象,把声音转化成具有一定形状、位置、色彩、质地、方向的有形形象来加以记忆。”即借助于生活中一些真实可感的实物或现象来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的过程实际就是触发学生各种感觉产生联动效应的过程。借助于肌体的视听联动、触听联动、动听联动等联觉体验,可以使歌唱者产生真实可感的歌唱感觉体验。

1.动听联觉的运用练声时,练习者常常是采用静止站立的姿态,从表面看练习者是静止的,但在演唱的过程中练习者的体内始终处于一个运动状态,除了发声器官的运动、面部表情的运用及肢体语言的配合之外,运动强度最大的就是气息。气息是歌唱的根基,“善歌者必先调其气。”[3]“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由此可见,声音质量的好差,很大程度取决于气息的支持。但是,气息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有效控制和运用气息,是摆在初学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因此这就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器官的密切配合。如吸气时练习者可以把身体想象成一个球,慢慢扩张,使吸进来的气息充盈于整个胸腔和腹腔,而歌唱时,这个球仍然处于一个扩张的状态,横膈膜就像闸门一样稳稳控制住气息,根据需要呼出。此外,唱高音时,我们要找到声音与气息对抗的感觉,即“上如抗,下如坠”,也就是越到高音气息越要沉下去,支点下移,压力加强,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把高音送出。就像水龙头一样,压强越大,喷射出的水柱就会越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声音要坐在气上,在气息的托送下出来”,在这里我们就把气息想象成有形的气流或气柱,而声音则漂浮在这个气流上,在气流的托送下,随着咬字被轻盈的送出。“然声亦必有气以出之,故声亦有声之形。”气息本无形,通过人的意识经验中对运动形态的感受,体会到歌唱时气息运动的状态。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才能圆润、持久、竖立,致远。面部表情的运动状态也影响着声音的发挥,这不仅仅是一个审美的问题,有生动的表情才能带出悦耳动听的声音,面部表情直接影响着声音的状态。如果面部表情生硬,声音必定干涩无味。因此我们常强调“笑肌提起”,“笑肌提起”使上颚抬起,喉咙自然打开,同时软腭向后“吹”开,达到绷紧的目的,适合震动产生乐音,获得更加甜美、明亮的声音,因此这一方法在民族唱法中强调的更多一些,尤其对于声音偏暗的人更加重要。“笑肌提起”还可以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兴奋,获得积极、轻松的歌唱状态。即使在演唱一些悲戚伤感的歌曲时,虽然面部表情不应该笑,但这种状态和感觉还是要保持的,这是获得良好声音效果的必要手段。

2.触听联觉的运用起音是歌唱的重要环节,歌唱中的起音有“软”、“硬”之分,硬起音即声带先闭合而后气流冲开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声,音头出来干净、强劲,声音结实有力,气息饱满富有弹性。软起音即声带闭合迟于呼气发声的动作,送气发声,强调声音的柔和、圆润、舒展,软起音练习有助于改变喊叫、直声的毛病。在真假声转换练习中,有轻重机能之分,轻机能指高音区的头声、假声状态,要求声音通透、飘逸、传神。重机能则是指中低声区的真声状态,要求声音扎实、稳健。轻重机能的转换常采用“u”母音的八度音程长音练习,起音运用重机能的真声,向高八度音转换的过程中,下颌内收,咽壁挺立,咽腔打开,腰腹扩张以获得深入的气息支持,母音后置至高位呼出。在寻找打开喉咙的感觉时,可以想象,当口渴难忍时,正好走到一个洞顶滴着水的岩洞,当你张开嘴接水的一刹那,你的喉咙就是自然打开的。或者是半打哈欠的状态,可以有效打开喉咙,使共鸣腔体得到充分的扩张。民族唱法中要求声音靠前,声音“打”在硬腭上,清脆、甜美、明亮、高亢。这些内心触觉的运用,也有助于快速领悟歌唱时正确的身体机能状态。

3.视听联觉的运用视听联觉也被称为“色听联觉”,“声”与“色”是两个联通的概念,所谓的“音色”即是声音的色彩效果。发音体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声音色彩感受。就声乐而言,民族唱法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色调明亮、声线纤细柔润;而美声唱法给人的视觉感受是色调暗淡、声线宽厚饱满。世界上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如卡拉斯、苔芭尔蒂、卡芭耶等,她们的歌声具有圆润、结实、华丽、柔韧的一流色彩音质,既有抒情女高音的明亮、圆润、醇美、清澈,又有戏剧女高音的结实、淳厚、辉煌、金属般的色彩特质感,还有花腔女高音的纤细、华丽、婉转、玲珑,在弱音上控制微妙,细若游丝,余音缥缈,如‘绸子的细丝’、‘天鹅绒的声音’,强音又能掷地有声,发自肺腑,辉煌高亢穿透于交响乐队之上,被誉为‘银色的长笛’”。在声乐训练中“a、o、u”属于“宽”母音,“i、e”属于“窄”母音,老师常强调“宽”母音往“窄”里唱,不然容易“散”,“窄”母音往“宽”里唱,不然容易“挤”,把所有的声音都统一在一个点上“悠”出来,即位置统一。我们常常称没有气息支持的,仅靠喉咙声嘶力竭地喊唱的声音是又响又炸的“大白声”,因此强调“声音要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可以说,联觉效应在声乐技巧训练中无处不在,如在训练跳音时强调气息要“活”,富于“弹性”,否则就会“浮、浅、飘、散”。在寻找身体的支点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大树,两脚稍分开,重心落在一只脚上,稳稳地扎根于大地。在声音训练时,常说“嘴巴要空”、“脑袋要空”、“管道要通”[7],如何找到这种“空”、“通”的感觉,比较有效的手段就是哼鸣练习,而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哼鸣状态,很多人难以理解,老师常常用嘴里含着半口水来形容,就很容易找到感觉。即笑肌提起,上颚与小舌尽量上台,舌放平稍向下,舌尖轻抵下齿龈,声音集中在两眉和鼻之间的面罩部位,这样很容易使咽壁竖立,共鸣腔体充分打开,获得优质的头声。在寻找声音高位置的共鸣焦点时,中国戏曲界常用“脑后音”、“脑后摘筋”的感觉启发学生,以获得这种集中、柔韧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即所谓的“高频亮芯”。尤其是高音演唱时,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常用“穿针引线”来形容,即把高位置想象成一个针眼,音越高针眼越小,只有足够细的声音才能穿过去。另外,还有将声音线条和吐字的关系比喻成“穿在一条线上的珍珠”,即声音位置要统一,字领腔行,腔中含字,字既不能偏离声音这根线,又要颗粒分明、圆润饱满。再如将共鸣腔体的通道和声音的关系比喻成“大马路跑小汽车”,“马路”畅通宽敞,跑起“小汽车”来自然游刃有余。在声乐技巧训练时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叹气”,马上就会想到放松;“打哈欠”即意味着腔体的打开;“金属声”会联想到明亮、质感而具有穿透力的音色效果,等等,以实象解释虚象,以具体可感的现象来帮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联觉效应在艺术形象塑造上的运用

1.运用联觉效应增强情感体验《乐记》中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清代音乐名著《乐府传声•乐情篇》写道:“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不但不能动人,反令人索然无味矣”。唱歌最重要的就是唱情,而歌唱的情感表现则是通过词曲等单纯的视觉符号所提供的内容,结合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而转化为内心感受,再通过艺术表现塑造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联觉互动的过程。《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民族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这首大咏叹调是整部作品最后的升华,表现了江姐临刑前对同志们的安慰和嘱托,整部作品大气磅礴,充满了视死如归的悲壮和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作品采用了戏曲板腔体的结构展开,共三段,运用“抒情———叙事———抒情”的创作手法表现了江姐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第一段是江姐就义前透过牢房的小窗,望着天空皎洁的月亮,想起自己的家乡、想起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同时用亲切、沉着的语气安慰着万分悲痛的同志们。这一段不能太明亮,起音不能太冲,也不能太软,要用较暗的、柔中带刚的音色表现江姐对同志们的深情告慰。第二段是对革命胜利的美好憧憬,速度加快,情绪推进。其中三处作为连接句的“到明天”,要把握好硬起音的方式,注意喷口的爆发力。本段第一部分表现了作为党的女儿,能为母亲贡献青春和生命,感到无比自豪。第二部分是对能为参加新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的同志们致以敬意和祝福。两处情绪接近,要以明亮、有力的音色表现出坚信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和憧憬美好明天的喜悦和激动。在整首作品营造的坚定、刚毅的氛围中,有一处即“托孤”一段,“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是其中最柔性的部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在刚强的背后也有着作为母亲最柔情的一面,这一段音乐色彩较之前稍暗,由激动转为平静,要用略慢的速度,柔和慈爱的语气,表现出在生死诀别时刻对孩子的无限留恋,继而以平和中肯的语气表达了对孩子的殷殷嘱托和对同志们的深情托付。第三段结束部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音乐色彩最明亮的部分,以排山倒海之势表现了“一人倒下,万人起”,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前赴后继,最终走向胜利。“狂飙一曲,牛鬼蛇神全压倒,红旗漫天,五洲人民起欢笑”最后点题,高亢有力,气势磅礴。其中,“笑”字是全曲最高音,又是拖腔,要以极大的对抗力加上腔体的运用,才能表现出这种辉煌灿烂、波澜壮阔的气势,给人以震撼和艺术感染力。声乐艺术是将音乐、语言和情感完美融合的艺术形式,声情并茂是歌唱的最高境界,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指出:“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歌唱者要想演绎好每部作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深入生活,加强学习,拥有广博的社会、人文和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充分调动感知觉器官之间相互联通的积极作用,丰富情感体验,塑造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完美诠释作品。

2.运用联觉效应塑造画面感艺术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包罗万象,它能表达出人世间各种不同的情感,也能刻画出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画面。声乐艺术则可借助于音色的控制和调节来塑造刚柔相济、浓淡相宜的艺术画面。能否恰到好处地驾驭音色的变化以适应不同作品表现内涵的需要是衡量歌唱者水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歌唱者要通过词、曲内容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想象与联想构建出鲜明的内心图景,然后通过恰当的音色将内心图景塑造成真实可感的画面,传达给听众,听众徜徉在歌声营造的音画世界中与歌者同喜同悲同沉醉,达到情感上的默契与心灵上的共鸣。由此,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感染力。《美丽家园》是第十届青歌赛推出的一首优秀的女高音声乐作品,曲风清纯、优美,散发着田野的芬芳。应用空灵、甜美的音色表现这一画面。这是一首e小调的作品,画面塑造不宜过于鲜艳明亮,可以设想成温馨的淡黄色,柔和中透着明快,作品采用带前奏的三段体结构,前奏9小节,以激昂有力的振音引入,接着人声以宽广悠长的衬词“啊”进入,在最高音上延长,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乡画面。第一部分两个段落,第一乐句以叙述的语调娓娓道来,“一缕炊烟”、“一条小河”、“十里稻香”、“十里甘蔗”、“静静的小村旁几只蹒跚的白鹅”、“暖暖的日光下几点闪烁的渔火”,一副安详静谧的山乡景象跃然眼前。这一乐句应连贯悠长,不宜过强,以mp为主。第二乐句和第三乐句音区提高,力度加强,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音乐推向第一个小高潮。其中第19小节和20小节的两个“啊”应有变化有对比,前一个侧重于抒情,力度稍强,应唱得开阔明朗一些,仿佛眼前就是美丽的家乡。后一个音乐下行,侧重于感叹,相对于前面音色稍暗,应略收一些,婉转柔和中带着一丝回味。另外,在“还”、“故乡”等关键字眼上应加以强调,突出对故乡的深情。演唱时要把握好音色的虚实对比,情绪收放自如才能抒发出歌者千回百转的情感。第二部分音乐情绪突变,欢快的舞蹈性的间奏立刻把人带到了喜悦的气氛中,音乐由舒缓连贯的4/4拍变为了轻盈灵动的2/4拍,“当林中传来布谷的歌声,那是母亲告诉你春播”,“当秋风吹过金色的田野,那是父亲催促你收割”,向我们展现了一幅风吹麦浪,遍地金黄的田野风光,并引导人们去想象隐含在画面背后的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同时此处也暗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其后衬词部分以轻巧、欢快的节奏型和跳跃的花腔出现,仿佛让我们品尝到了丰收的喜悦。音乐情绪推进,热切、激昂,一气呵成。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呼应与升华。声音更为宽广,情绪更为激动,应在“你还记得吗”的“还”字上加强语气,带着无尽的回味。最后一句“这就是故乡的景色”,“景”字应挂在高共鸣位置上轻柔的起音,在最高音上延长时,应加强气息的对抗,声音“贴”着一点向外推,集中致远富有穿透力。悠长的结束音,延展了音乐的时空画面,让人仿佛仍沉浸在家乡美丽、温馨的景色中,流连难舍。音乐有了强弱、虚实的对比,明暗、快慢的变化,才能塑造出错落有致,生动形象,丰满完整艺术画面。在运用联觉手段塑造作品的画面感时,我们要充分研究作品的内涵,如抒情温和的歌曲,我们可以将声音色彩设想为粉色,如“和煦的春风拂过大地”,浪漫而温馨。忧伤的歌曲我们将声音色彩设想为灰色,仿佛“灰暗的天空笼罩着大地”或“冷风凄凄,秋草微黄”等。悲怆的歌曲则设想为黑色,如“滚滚惊雷,撼天动地”。而欢快的歌曲则是明亮的红色,仿佛看到喜庆的节日里人们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有深刻的理解和细腻的感情体验,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内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在创作的时候,台词来自剧作家,而潜台词是来自演员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观众就不必费力到剧场里看演员的表演,坐在家里读剧本就行了。”充分说明演唱者对作品深度挖掘的重要性。对于一部作品来说,词与曲是“死”的,静止的,如何将这些静止的音符、歌词激活,塑造成具有生命力、感染力的鲜活的艺术形象,就需要歌唱者通过自己丰富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恰当的二度创作。将内心的画面与情感通过生动的描述传达给听众,触动听众的心弦,达到情感与心灵的共鸣。

三、结语

联觉普遍存在于声乐艺术之中,贯穿于声乐艺术实践的全过程。只要歌唱就会有联觉体会,形状感、色彩感、明暗感、质地感、空间感、面罩感、画面感等都属于歌唱感觉的联觉范畴。联觉为声乐学习插上了翅膀,借助于肌体外部感觉辅助对歌唱内感的理解,能有效解决声乐学习中的一些难题。歌唱技巧的发展,声音情感的表现、艺术形象的塑造、作品画面的构建都离不开联觉的帮助。联觉增强了声乐学习的形象性和直观性,挖掘了声乐艺术的隐喻性,延展了声乐艺术的空间和深度。

作者:李慧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