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秀瑶族民歌的保护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金秀大瑶山五个支系瑶族散居于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民歌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都有所不同,瑶族民间歌曲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在艺术上也是绚丽多姿,独具韵味,风格各异。有茶山瑶的“香哩”盘瑶的“贵金中”,“仰样唱”,“嘿啦咧”,“哪啰离”;花篮瑶的“离贯”,“刮架”,“嘎直”;山子瑶的“门中”,“石人祖”;坳瑶的“尼王公果”等几十种不同曲调的传统民歌。这些民歌有记叙开天辟地造人造物的;有记述历史上艰辛迁徙的;有反映社会风俗、道德伦理的;有描述日月形成和征服太阳月亮的;有歌颂美丽忠贞爱情的等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民歌,特色浓郁,曲调优美,易唱易学,深受瑶族人民的喜爱,因而至今仍广泛流传于金秀大瑶山民间,它是瑶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体现意志等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金秀瑶族民歌是金秀瑶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金秀瑶族民歌的特点
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民歌其艺术特色各具千秋,精彩纷呈。茶山瑶“香哩”。所谓“香哩”,即是歌者对对方的称呼,其含义视对方身份而定,对朋友唱的,“香哩”即意为朋友。对情人唱的,“香哩”即意为情人。因为每首都用“香哩呃香哩”作为开头和结尾,故名。[1]其歌词像散文诗,句子长短不一,因此,歌曲结构也就不规范了。调式为宫调式,整个曲调建立在“哆、咪、咪”三音基础上,它保持了最古老的三声腔格。乐句落音在主音(哆)上,乐段落音都落在高音(咪)上,形成香哩和喊香哩两种。“唱香哩”曲调柔和婉转,专在花前月下,爬楼对歌时才唱的;“喊香哩”则高亢奔放,专门在山岭上,林海中劳作时唱的。“香哩歌”在瑶族民歌中为茶山瑶独有。“门中”和“嘿啦咧”是山子瑶的民歌,“门中”瑶语意为“人的歌”,即山子瑶的歌;“嘿啦咧”瑶语意为“离别了”之意。[2]“门中”曲调音域宽广,情绪热烈奔放,多用于节日喜庆,婚嫁寿贺等场合;“嘿啦咧”常用于与情人、朋友及父母离别时唱的歌,故曲调流畅优美,也带有忧伤之感。“离贯”,“刮架”和“嘎直”这三种名称,都是花篮瑶瑶语“离得远”的意思,但在唱的时候,根据歌者双方相距的距离远近而定。离得很远的用“离贯”,邻村的用“刮架”,若是本村同寨的则用“嘠直”了。花篮瑶的民歌,曲调非常优美,都是羽调式,节奏缓慢轻柔,唱时双方都是采用“轻歌细语”的演唱方式,以至于有时听者在甜蜜的歌声中沉醉入眠。“尼王公果”,坳瑶语,意为大声的歌唱,所以“尼王公果”又叫做坳瑶的“大声歌”,坳瑶语称为“邕货”。据坳瑶的老人说:过去由于封建统治的压迫和剥削,他们的祖先在五百年前就被迫从贵州一带迁移到金秀大瑶山。为了不忘历史,记住过去迁移的艰辛,他们就把迁移的过程编成歌,代代传唱,“大声歌”就是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大声歌”的曲调庄严,沉重,给人一种抗争不屈的潜在力量。唱大声歌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确定演唱人数,少则几十人,多的上百人。“大声歌”多在坳瑶的“还盘王愿”、“耍浪坪”等大型民歌宗教庆典活动中唱。坳瑶居住的地方多为依山傍水,村旁溪水潺潺,竹木郁郁葱葱,在参天大树下的山地平坡就是他们唱“大声歌”的好场所,唱时坳瑶的老人领着大家齐声唱。每年的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四,都汇集到这里唱“大声歌”。“大声歌”的调式为羽调式,节奏近似散板,长短参差,演唱时配有很多的衬词散声,因而悠长婉转,深厚沉重。“贵金中”为盘瑶的歌,“贵金中”是盘瑶语,意即过山音。在过去,盘瑶族受压迫最深,生活最苦。历史上他们被迫不断迁移,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长期过着刀耕火种,吃了一山过一山的苦难生活。他们在迁移的漫漫长路上,困难重重,历尽艰辛,为了倾诉他们心中的悲愤,只能以歌声来表达对现实的情感,一山过一山,漫漫迁移路,何处是他们的安身之处?过山音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故名“过山音”。它的曲调是宫调式,五音列八音范围,乐句落音多在主音上,节奏自由,唱时其间有许多衬词,且衬词音拉得非常长,因而有的乐句长达十几小节,甚至更长,近似散板。过山音的内容主要反映过去盘瑶的苦难生活和迁移的历史,因而它的曲调是深沉之中显悲伤,优美之中呈忧郁,给人以沉重感。金秀瑶族民歌特点鲜明,风格独具,是与他们的历史、生活、习俗等有密切的联系的。他们以歌寓情,以歌代情,以歌传情,以歌交情,歌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金秀瑶族民歌当前现状
近20多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金秀大瑶山瑶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瑶族民歌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有了决然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节目日渐淡化,过去那种在木楼里,火塘边,竹林里的对歌,以歌传情,以舞择偶的美好场景已很难见到,年轻人他们更喜欢的是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冲击,而对自己家乡土生的民间瑶族民歌则是逐渐忘却甚至是变得异常的陌生,特别是现在文化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给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保护和传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是刻不容缓的重要大事。
金秀瑶族民歌的保护措施
保护是手段,只有传承,才能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得以真正的延续,有了延续才有创新,创新才是发展。那么,在传承金秀瑶族民歌的工作中,我们该怎样做,做点什么。
1.行政传承:作为瑶族民间艺术精品的金秀瑶族五个支系民歌,一直受到金秀县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为抓紧抓好对其传承工作,成立了以县主管文化领导为组长的非遗保护传承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划拨物力财力,制定了传承工作计划和措施。金秀大瑶山有不少的民间老艺人,他们是传承金秀瑶族民歌的重要人员,在传承民歌的环节中举足轻重,非常关键。这些民间老艺人散居在金秀的瑶山瑶寨里,我们派人下去寻找他们,发现他们,请他们唱原始原生态的民歌,把他们所掌握的民族民间演唱技艺传授给年轻的歌手。同时,我们深入到民间去,发现和挖掘人才,把那些勤奋好学,喜爱民族民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开办瑶族民歌培训班,把那些民间的老艺人请到县里,在比较适合传授民歌技艺的环境下,详细地、完整地把他们所掌握的演唱瑶族民歌的民间技巧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培训班收到了很好效果,五个支系的民间民歌学员们都基本熟悉了,并很好地掌握了演唱方法。通过这种传承方式,我们金秀县培养了一批原生态的瑶族民间民歌演唱人才,有了一支传承队伍,从而保证了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得以后继有人,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金秀大瑶山瑶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发扬光大。
2.媒体传承:组织专业人员,带着先进的现代器材和工具,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民族民间民歌的艺术普查了解工作,普查人员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深入深山瑶寨进行调查和采访,彻底摸清了金秀大瑶山五个支系的瑶族民间民歌的产生、发展、演唱的历史沿革、区域村寨、群体以及它们的风格、演唱方法等全部现状。同时,按照曲目、地域、歌手做了笔记、录音、录像,将获得的资料再进行完整、详细的归类、整理、存档,做到系统详细,井井有条,一丝不乱。经过艰苦的工作,共搜集、挖掘、整理了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3800多首和50多种瑶族曲调,并印刷成《金秀瑶族民间歌谣集成》丛书,制成光碟《金秀瑶族民间民歌》,成为瑶族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3]另外,据金秀大瑶山的当代旅游文化产业,当地的音乐工作者在民间素材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歌曲。制成音像制品,有《我心中的圣堂》《神奇金秀大瑶山》《山瑶》《幸福瑶乡》等,给古老的金秀瑶族民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了扩大传承的范围,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广泛的宣传态势,利用传统节目为平台,如每年的盘王节、度戒节、赏花节,举行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演唱大赛,排出名次,重奖优秀者,这样,群众在参与节目活动中受到有关保护民族文化的教育,从而提升了传承的参与意识。
3.教育传承:加强推广与普及。把金秀大瑶山的原生态民歌引进学校的课堂,把金秀大瑶山五个瑶族支系的民歌编写成教材分发给学生们(小学生和中学生)。金秀中学和金秀小学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特色民歌教育,使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瑶族民歌艺术的熏陶,对瑶族民歌有了最初的感知认识和了解。学校还不时举行校园演唱本县瑶族民歌的比赛,以大合唱、小组唱、对唱、重唱、独唱等形式进行比赛,在每年的校园演出活动中,必须要有演唱瑶族民歌的节目,以这种形式进行瑶族民歌的普及,使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民歌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受教育阶段中,使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艺术教育能够从“娃娃抓起”,通过这种教育形式,唤起他们对瑶族原生态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传承意识。近几年来,凡从金秀毕业出去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基本都会唱“香哩歌”、“刮架歌”、“黄泥鼓歌”等。[4]
4.民间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金秀大瑶山瑶族民歌一种沿袭已久的传统的自然传承方式,其传承的主要方法是“师徒关系”与“口传心授’”,师傅主要是以“带”的形式传承,根本不用教徒弟唱歌,全凭徒弟在师傅“带”的过程中以心感悟师傅的传授,徒弟在日常生活、劳动以及社会实践中,多看、多听、多模仿,久而久之,水到渠成,就能把上辈的民歌传过来了。这种传承方式需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较久,但徒弟所掌握的民歌较全面,演唱技巧扎实到位,以后就能成为下一代歌师。[5]如今,在金秀大瑶山,传承瑶族民歌,这种古老的传授方法仍然是瑶族民歌传承的主要方式。
结语
金秀大瑶山的瑶族原生态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它穿越了几百年的时光流传至今,其艺术价值是无量的,同时也是瑶族发展史的见证。为了不使金秀大瑶山的原生态民歌在我们这一代人断层、消失,我们应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在过去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再加大力度开展保护传承金秀大瑶山瑶族原生态民歌的工作,政府要拨出更多相应的经费,建立长效的保护传承机构,专门培养一批强有力的传承人。
总之,保护传承金秀瑶族民歌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在传承中光靠一小部分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方向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就开始传承,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已经对这些瑶族民歌有了很高的认识。这样我们不但要让其传承下去,而且要赋予金秀瑶族原生态民歌更新的内容,使之更加绚丽多彩,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作者:覃晓宁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