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书法绘画语言在作品上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自从王澍获得普利策建筑奖以后,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中来。这次获奖也给当前中国建筑设计师打了一剂强心剂,激励他们把中国传统优秀的艺术融合在建筑创作当中,真正的去做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要相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相信中国传统艺术的强大魅力和无穷的发掘力。虽然说打造中国式建筑需要多种多样形式的尝试,但是要把握住民族形式绝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特征,应当由表及里,着重探索产生建筑的民族形式的内在特征和它的美学基础。这篇文章就王澍的建筑作品当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进行具体的剖析。
1中国书法绘画语言在其建筑思想上的体现
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中以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为基础,而中国传统艺术也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想基础。两者虽然艺术形式不同,但却同根同源,都传达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不同的创造方式和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意识形态上不谋而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上在生活方式和空间意识上的独特之处。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重视生态平衡的自然观。王澍的建筑主张创造一种与自然联系紧密的空间感受。注重生态的有机循环和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乾隆曾总结山地造园之美在于能致人以情,他说:”室之有高下,犹山之有曲折,水之有波澜。故水无波澜不雅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然室不能自为高下,故因山构屋者其趣恒佳。“这一点与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不谋而合,也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中国古典园林主张“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不以建筑为主体,而以环境为主体,根据环境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建筑,建筑只是环境的一部分。并且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和价值观相契合。书法讲究线条一波三折,一波三折是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通过转换笔锋使得笔画矫健。书法中也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写向下垂的比划首先要往上缩一点,想去哪个方向,要先去反方向,这样的笔法才会更有力量。园林景观空间的欲扬先抑和书法的用笔很类似,就是使人在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之前,先经过一段相对闭塞的空间或空间序列。这样,当主体空间突然展现时,由于强烈的对比而获得扩大空间之感,能给人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沿着密林中的曲径,登峰造极,眼前凸显波光粼粼的湖面,会使人顿感豁然开朗的心情。一座建筑,要想动笔,需要先找到它的语言,他的腔调,一种控制其内部所有事物的氛围。”于是他说他要建造中国的建筑,由内而外的属于中国的建筑,于是就有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象山校区不论是在布局上还是空间上都有园林的意味,这个园林一般具有一种含蓄的文人气息的校园,表达了王澍对于传统文化的致敬,而他对传统语言的诠释也成全了王澍的建筑理想。
2中国书法绘画语言在其建筑隐喻上的体现
随着城市发展和生活节奏的迅速提高,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缺乏。而古代人的生活比较纯粹,活动内容也比较简单,具有文人气息的人将情趣寄托于园林当中。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不同于古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在行进的过程中目的性大于其观赏和感受,贯穿空间和空间之间的长廊起到了一个别有深意的作用,人们不得不在空间中穿梭,在不知不觉中放慢脚步,去感受空间带给人的感受。长廊的设置基本没有近端,它的空间特征是流动的或者说是运动的,一种基于通向未知经验的预期的永不停歇的行走,它带来了步移景异的感受。王澍说象山校区很大一部分的灵感是来自于《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如图),这幅画和建筑之间仿佛用长廊被跨越时空的联系在了一起。画中的山通过长廊串联,现实中的建筑和空间通过长廊串联在一起。建筑的美与自然的美融合到一起,能产生出宏大的气派,而象山校区恰好背靠山区,整个建筑仿佛是营造了一个画境一般,充满了建筑师的个人风格和浪漫主义。文人山水画寄托的是文人骚客对于理想生活的情感。这个建筑的完成也更像是王澍个人的不与世俗同路,坚持自我的建筑理想得到实现。
3中国书法绘画语言在其设计手法上的体现
3.1造园手法
中国古代造园家多借鉴山水画来构思园林,文人园林与文人山水画在艺术上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造园家运用画理、画法和画意来塑造景观,画法是绘画的用笔技法,园林建筑工艺具有的序列美与山水画的效法和线条的美感异曲同工。画理是构图布局和向背、虚实等形象关系,园林形象可以说直接借鉴了绘画处理形式定法和形式构成原理。象山校区中长廊的使用是整个建筑使用园林手法的最集中的体现。种对“园林”的理解被特别实现于象山南侧的校园二期工程中。中国南方的诗意体现在为三种基本方式:(1)以与这里的自然山水结构融合的疏密去布置总体建筑格局;(2)重整地形,建筑与地形的区别被模糊,以地形、水体、植物与建筑间隔重复的方式,建筑群呈层次为主的状态,让人曲折进入;(3)一系列有诗意的小场所,以书法书写的节奏,在行进中突然出现,在曲折反复中再次出现。
3.2中国画与书法中意象和线的抽象
3.2.1线的抽象王澍的建筑中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当中线的理解,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优秀的绘画作品中线是有生命的,曲直转折和轻重缓急都能能表达空间。书法当中不同风格的线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状态。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在追求着曲线的性格:汉魏古拙,唐辽逎劲,两宋舒展,明清严谨。而建筑当中线条的性格同样能够影响整体的空间感受和外形特征。山房的线条利落简练,与楷书线条传达的规整有异曲同工之处。水房屋顶的曲线形式不同与现实的水,像中国画中经过艺术化处理过的水浪图示。夸张地曲线简化出水的基本形态。抽象出的这种图示用在屋顶上具有一种独特的中式审美和东方趣味。山房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山房的意象与其建筑周围的山形成呼应,在校园里也仿佛是在群山之中,与环境相互照应,融合紧密。
3.2.2书法的谋篇布局与建筑设计的思维共通“实际上,建筑师王澍熟习书法,整个校园的建筑摆放是在反复思考之后,几乎于瞬间决定的,如同书法,这个过程不能有任何中断,才能做到与象山的自然状态最大可能的相符。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如同一个中国字,它们都呈现出面对山的方向性,而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同样重要,是在暂时中断时一次又一次回望那座山的位置。”这是与王澍一起工作时的人对王澍的评价。他在组织建筑摆放的过程仿佛是在完成一副画,需要情绪的连贯和完全的投入,这个创作过程与绘画和书法的创作几乎是一样的。中国绘画六法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当中气韵生动的意义在于营造意境,如何做到气韵生动,即造境的空间或者画面要有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气存在。书法在创作过程中要一气呵成,整体的气韵才能连贯,线条的长短转折提按都是随形而且符合整体氛围的。王澍将这种艺术的创作方法用在建筑的设计上,把建筑的方向与字的走向联想起来,把建筑之间的距离和书法中字的间距联想起来,而这些艺术化的处理方式都是随气而走的,具有不固定性的。但是这种随机不是随便安排,周边的环境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他把这种环境当作是图底的一部分,建筑的摆放是经营位置,位置的摆放是气韵生动的关键,连续或阻隔影响建筑的气场。这是一种抽象的思考的转译,是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的过程,但他做的很成功,并且将其中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表现出来了,这其中的方法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是这种方式的转译想要实现,需要我们对两种形式的文化充分了解和运用。总之,象山建筑整体内涵和美学基础与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密切相关。
3.3材料的使用
材料是建筑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王澍建筑艺匠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对材料的态度是非常重视的。王澍这样说:“在传统中国的建筑中,物料选择一定是第一位的事。‘材料’一词不准确,因为物有‘物性’,它是活的。”可以看出来王澍对材料的理解和对选材的讲究。王澍钟爱传统材料,也从侧面体现了传统材料的价值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当中认为土和木为组成世界的本原要素,未经过加工过的天然要素,这些材料不论是从来源还是从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上来说都会增强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使用旧材料去建造新的建筑,不仅仅是这些旧材料具有历史人文价值,还包括这些旧材料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感,这是新材料所不能具备的特质。在新建筑上使用旧材料让这些新建筑有了历史感和亲切感,而这些旧材料也因为建筑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人的影响,都是有益的,并且符合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
3.3.1瓦片的使用不同于钢筋混凝土的干净平整,这些旧材料的堆砌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纹理和质感。象山校区的建造过程中回收使用了700万片瓦片,瓦片的在大面积的使用中会产生一种类似于皴法的纹理,建筑周围是山区,这种质感与环境的融合非常好,在某种程度上讲,通过这种接近自然的材料体现出来建筑是山群的一部分。古人通过象法自然建设宫城,王澍通过使用传统的瓦片作为建筑材料来象法自然,从根本上说,他将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天人合一观杂糅进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当中。
3.3.2木材的使用木材料代表了一种生机,提到木材,人们会想到古时候文人雅士在竹林里谈诗论道,谈笑有鸿儒,使用木材的建筑,与土地的融合是最为融洽的,从物质的本源来看,木材本来就来源于土地,用木材作为材料的建筑就仿佛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另一种生物。而木材也以另一种方式与大自然相互融合,相互依存。正如书法当中的骨法用笔,骨法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虽然不可言传,但确实能够体现出书法的气韵来。运笔的不同方式能体现出不同的气韵。中国美术学院在功能上是为教学所用,木材在建筑当中展现的气质则是文质彬彬,并且木材有一定的韧性和吸声效果,带给人一种宁静之感,在形式与内容上获得统一。
4结语
苏珊朗格在其代表作《情感与形式》中,给建筑的美学特征下了一个别致的定义——建筑是“种族领域”是建筑的抽象。所谓”种族“其实是一种历史行为或文化的积累。是活生生的一群人的活动;所谓的”领域“,就是这种文化积累或人群活动的空间遗痕。比如一座简单的孤苦的埃及方尖碑,尽管在它以外并不存在有形的界墙,但当初它是供一群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它处于一群人的视野之内,于是以它为中心的视野便成了它的情感空间。一座或一组建筑,蕴含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代人的生命图式,是一种文化凝聚。虽然时过境迁,烟消云散,当初具体的种族活动已不复存在,然而建筑却被忠实的记录下来,构成了一个”领域“。我们要建地处于中国的建筑,而不是建一些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的模式化的建筑,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是对自身所代表的文化持有自信的态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历史悠久,意味深长,文化基础深厚,能挖掘出无数宝贵的素材和经验,作为新一代设计师,要懂得传承和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澍.造房子.[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8.
[2]王澍.关于王澍获奖[J].世界建筑导报,2012,03:4-7.
[3]王澍.中山路:一条路的复兴与一座城的复兴,杭州,中国[J].世界建筑,2012,05:114-121.
[4]王澍,陆文宇.循环建造的诗意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J].时代建筑,2012,02:66-69.
[5]俞禹滨.竹、木、砖、瓦:当代建筑中乡土材料的运用[D].南昌大学,2012.
[5](美)SUSANNE.K.LANGER(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8
作者:胡二平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