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书法艺术传播的出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皇权统治之下,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多种文化并存的社会中,个体的生存仰赖于尚未深度“人化”的自然,即使是书家和文化人,其日常所需也只是经过简单劳动由自然提供的物品。书家和文化人很多居于乡野,天人合一的劳动方式和生活环境,天高皇帝远的现实和心态,自由作息的生活节奏,即使是身在都市或为官,其居住环境也是高度自然化的,其时间也充裕自由的,使他们成为一种诗意的存在者,中国因此成为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意的人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追求道法自然之美,使汉字书写走上自觉的艺术化之路。在文化方面,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和精美表现,它的产生、演变和传播不仅受整个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受到汉字书写文化中求速求易、求规范求通行和求美三重机制的塑造和制约(2)。三个机制表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存在的一个重要文化基础是整个民族的书写方式,以及书家和受者对这种书写方式自觉的审美追求,书法艺术是汉字书写文化大海中激涌而起的美丽浪花。汉字书写的实用与审美相依互助,实用之途是其艺术化的深厚基础,实用并不排斥审美的追求,在实用性书写过程中融进了书者的审美眼光,同时,书家创作的精美书法艺术也不断向各种书者,包括实用型书者传播渗透,使整个民族的书写文化不断提升。可见,中国书法艺术并不是由少数人创作和传播的,它有深厚的、由各种层次的书者和欣赏者构成的民众基础,他们构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书法艺术创作与传播群体,保证了中国书法艺术创作传播活动的生生不息。
在主体方面,书法艺术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人生际遇、个人品性、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是书法艺术传播的微观基础。书法主体的存在背景与其生命相互激撞,使主体沉淀出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其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魅力。书家生于乱世还是和平时期,其人生体验是不同的,其书法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也是相异的。没有“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家族的奋起抗敌,没有其侄战死沙场,便不可能产生笔墨之中浸透悲愤之情和力除叛贼之意的《祭侄文稿》。个人品性对书法创作欣赏也有明显的影响。书如其人,人变书亦变。苏东坡“思想变化经历了由入仕济世的儒家思想,到超脱出世的道家思想,而及自性唯我的佛禅思想过程”(3),因此,其后期书法追求写意,不尚法度和意蕴。一流书家的生命主体是多重本质的统一,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书文相通互兴,没有雄文伟篇,就很难有神品书法。正是《兰亭序》这样的美文,才催生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书文相映,文华书美,是因为那一刻生命主体文采和书意同生共绽的结果。
二、书法艺术传播的当代困境
19世纪中叶至今,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对撞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书法艺术,虽然由于汉字书写方式的惯性其变化稍为迟缓,但这并不能使其逃避同样的处境。尤其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解体,硬笔书写的出现和电脑录字方式普遍化带来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状况和人们生存方式的变革,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播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接续传统使其发扬光大方面存在着一些困境。
一是书法艺术创作传播主体的生活高度社会化和技术化。传统社会的联系是松散的,个体没有被完全的社会化,社会为其个性的生长和展现保留了一定的空间。同时,人们生存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生存活动之余还有一定的自由时间。这种个性自由伸展的时间和空间为书法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提供了必需条件。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相互依赖的组织之中,组织中的人高度同质化,并成为整个社会生产机器上的一个工具化存在者(4),成为单维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观察者和体验者,不可能创作出与宇宙生命之力之美同构的书法艺术作品,同时,书法艺术品只是普通的、满足虚空之“我”一时之需的消费品,而不是重构和提升生命境界的本体性存在。
二是书法艺术赖以寄生的传统文化成为历史的遗产。现代文化是一种“去魅”的、对自然之力无所敬畏、对人的力量过分自信但又缺乏终极信仰的文化,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是这种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无法为书法艺术的非理性审美活动留下足够的空间,无法让人体验天人合一的诗意和大自然的力与美。民主和平等成为现代文化的主要价值追求。很多人以为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超越的,不必苦修也可以书法家,不老老实实学传统和精品,在网上来个创造和超越。事实上,所谓自己的书法风格,其实什么都不是,没有超越,也没有真正的创造性和个性,只有低级的雷同。市场和资本是塑造和生产平庸文化的主导机制,将现代文化变为一种以满足感官需求为主导的消费性文化,书法艺术被扭曲为非本体性的消费品,无法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和存在方式。
三是传统书写方式的隐退,书法艺术创作传播失去了实用性书写文化的支撑。在汉字中不仅能探寻汉文明的共同起源和成长轨迹,而且我们汉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特性和审美方式无不受汉字尤其是其书写方式的塑造。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从根本上影响到书法艺术的创作和传播。传统书法艺术的主干是纸质上的毛笔书法,由于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变化,导致实用型书写方式和书法艺术化追求的脱节。现代人早已用硬笔取代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用横行书写替代竖行书写,这两种替代使传统书写文化不复存在,虽然硬笔书写保留了一些传统书写特征,但它无法体现毛笔书法的神韵。并且,这种替代使毛笔书法失去了大众基础。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用键盘录入代替了硬笔书写,汉字书写方式将有可能被边缘化,其大众化基础进一步变得脆弱和狭窄。
三、书法艺术传播的出路
书法艺术传播当代困境的主因是社会存在包括人的存在的变化,而这种技术化、理性化和市场化的社会存在及由其决定的人的存在似乎是不可能改变的,因而面对这种困境我们似乎无能为力,传统书法艺术只能成为少数爱好者的审美情绪表达和大众的普通消费品。但是,如果我们能更辩证地把握人的主体性,就能发现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人不是被生产方式简单决定的存在者,他可以限定并站在这种生产机器的边界,对这种生产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批判性,抵制市场化生产机制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全面殖民。(5)具体来讲,传统书法艺术的接续要靠这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审视和改变现代人的存在样式,重建书法艺术传播的主体基础。一体化、市场化的生产方式是无法彻底改变的,但这只是人的存在基础。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体,人作为精神存在者可以对这种生产保持一种距离和批判,使这种生产更加人性化,使人的精神领域保持独立性,而不是一味顺应物质生产的逻辑而成一种纯粹的欲望放纵者,或置这种物质生产不顾退避到传统艺术中去寻找精神的自由。书法艺术不仅可以表现现代人存在的荒谬,而且从整体上可以对这种存在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这种批判的指引下,人从技术理性中超脱出来,从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的生存样式和审美方式发生全新的转换,开始回归传统和自然,回到一种诗意的存在。这样书法艺术成为生存意义和本体意义上的活动,在对生命的自我观照和提升中获得新的表现内容和主体基础。
二是控制大众文化的生产,优化书法艺术传播的社会文化基础。大众文化是社会化生产的文化表现,它的存在虽然满足了民众娱乐的需要,并有自己的生产逻辑,但是作为消费品,它主要是为现代人体力恢复和精神放松,然后投入生产服务的,因此,它没有什么崇高的价值导向,对传统精英文化的价值体系起到消解作用。中国书法艺术在古代有整个民族的书写文化和传统文化作为支撑,在当代它成了失去这种支撑、竖立在大众文化之上的一种高雅文化。因此,必须控制大众文化的生产,使其获得政府和公益组织更多的支持,摆脱资本和市场的垄断,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成分,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的品质,使其成为书法艺术的营养源,而不是销蚀剂。
三是加强书法艺术教育,使书法艺术传播代代有人。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是文化底蕴深厚、对社会人生有深切体验和思考者,当前,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还是一种应试教育,因而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难以培育出大家,包括书法等艺术方面的大家,这使得书法文化领域缺乏创造性的传承者和众多的高水平欣赏者。另一方面,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学习所占比重还不够,书法艺术在小学、中学的课程设置中才刚有一席之地,但缺乏相应的气氛、资源和师资支持。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书法艺术传播人才断层将更加严重。因此,要想方设法加大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教育的力度,为书法艺术人才的涌现打好教育基础。
四是立足本土和民族性增强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抵止书法艺术跨国传播中的庸俗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书法艺术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必指望短期内立竿见影,走出去的效果要靠长期的文化交流与碰撞,靠对民族艺术的不懈坚持。当前,最紧要的是让书法艺术的千秋一脉在自己的国土不断线,能恢复其生命的基础,在国人中获得更广泛的接受和欣赏,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书法艺术素养。美丽的应当永存,可是消费主义和线性历史观只认定由技术进步提供的新的美感,让一切美丽成为瞬间,成为暂时和过去时,而这背后起作用的是看不见的、由国际化资本操纵的市场之手。因此,按照市场方式迎合他域文化的审美情趣,用他国的形式来改造中国的传统书法,其结果只能是传统书法艺术面目全非,尽失其生长的民族土壤和独一无二的民族特性,在本国和他国的传播都不会久远。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自身理由,中国书法艺术在本土保存其精魂,注入和美化中国人的生命才是其存在的根基和目的。并且,只有扎根本土,张扬民族特性,中国书法艺术才能始终保持其新鲜感、生命力和吸引力,才能在世界文化中确立其应有的地位。(本文作者:芮梦沙单位: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