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书法教育改进策略分析范文

高校书法教育改进策略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书法教育改进策略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书法教育改进策略分析

一、在高校开展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1.书法教育给予了大学生美的感受,属于美育的一部分。而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以情感的“激发、感动、联想、共鸣”等方式对灵魂加以触动,以期达到完善人格塑造,提升精神境界的目的。因此其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纯靠说理、灌输等方法的不足之处,进而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效果。

2.书法艺术具有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艺术家人生感悟的集中体现,以及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所以,欣赏书法作品有助于从情感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引领。书法作品具备这一功用,可以舒缓大学生的情绪,进而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当我们欣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时,其笔法的动态美感及作品的文辞对欣赏者都具有非常直接而强烈的感情触动作用。书法作品的这种功用有利于改善和调节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消除或缓解大学生由于就业、考试等压力带来的不良心态,使其获得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愉悦的心境,有助于其心态的平衡。

3.书法艺术具有稳定大学生浮躁心理的作用。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盛行起来。由于社会机制不健全,面对着出身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等诸多问题,大学生们容易心理失调,心浮气躁,进而诱发诸多社会问题。而书法作品的情感引导作用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书法欣赏及书写体验的相辅相成,互相交织,更加有利于对大学生真性情的培养熏陶,更加有利于凝练大学生静穆恬淡的心态,从而把这种性情、心态扩展到其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4.书法艺术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要求,得到社会认可。书写技能是传统文化一部分。一手美观大方的好字不但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手好字如同一张名片能够在第一时间为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得到社会认可。

二、当前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1.良师难求。一方面从书法专业教师的培养上来说,近年来高校对老师学历门槛的要求日益提高,没有硕士、博士学历不能上高校讲台,但纵观每年全国书法专业博士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师资要求;另一方面从高校书法教育的客观环境来说,部分高校仍然存有就业率等实用主义观念,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对于书法课等艺术类课程并不重视。因此,供需两方面导致了高校书法教育良师难求的局面。

2.教材缺乏。高校里一般课程都有规范的统编教材。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的书法课堂不是缺乏教材,就是教材编写的相当粗陋。诚然,不少省份在独自编写书法教材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可以先在几个书法大省之间开设编写书法教材的竞争,使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然后再面向全国推广。这样既利于书法在高校之间的推行,又便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并可以不断完善教材。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视频精品课程的建设,对各高校书法专业的学生学习起到辅助作用。

三、改进书法教育的对策分析

1.完善已有的教学体系,以书法教育为阵地增强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目的旨在教书与育人的共同推进。传统书法教育往往将教育重点仅仅放在对书法技艺的讲解上,而对于书法文化的传授注重不够。因此,在完善已有书法教学体系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格教育因素,把技能水平训练和道德修养提升结合起来。例如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在讲解颜真卿的“颜体”时,可以把颜真卿的书法技艺,与他对大唐的精忠报国、不畏牺牲的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教导大学生们要学习书法,首先学会做人;我们在讲解蔡京的“瘦金体”时,点明其虽然技法自成一格,但是由于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终只能被后人唾弃。

2.培养大学生学书兴趣,以书写体验为途径促进学生自我调适。任何成功的教育,都需要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建立互有反馈的桥梁。以往书法教学比较重视教师的讲授。受教者往往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要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将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育向互动型教育转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他们在书法教学中的存在感,在体验中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使得他们在书写时并不觉得对书法的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而获得一种内心的享受。

3.营造高雅校园的文化,以校园艺术活动为依托丰富学生生活。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在学生的业余生活中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书法教育。比如可以与校园文化艺术节联系起来,通过举办校内外书法作品展览、书法艺术讲座、与书法名家面对面交流等校园艺术活动,使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占领高校主阵地。同时还可以以社团、协会为载体,传播书法艺术,努力塑造提升校园的人文气息。让大学生在接受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时,自觉抵制一些低俗事物的影响。(本文作者:洪薇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