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字艺术的情绪性格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程克松单位:湖北省黄梅戏剧院
下面仅以鲁迅、、郭沫若三位近代人物的书法作品为例,谈谈书法艺术在性格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不同美感。这三位都是近代书法大家,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尽管他们都是以行书兼草书为书写形式,但是其书法面貌也都各有千秋。姑且先不探究他们的书法出自何门何派,就其书法面貌的第一感觉,就不难看出他们自身的性格,不难看到性格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和影响,并能清晰地看到性格在书法艺术中所产生的不同美感和鲜明特质。
其一,鲁迅先生的书法艺术性格。鲁迅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他青年时代热衷于研究和练习碑帖,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和修养。他的书法古雅厚重,文人气十足。但是,由于他生活在国无宁日的时代,他在一生的教育和文学事业中,一直是寻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并磨炼了他不畏强暴、一身傲骨的性格。他一辈子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用他锋利的“刀笔”为正义呐喊,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新文化的发展而奋笔疾书。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工作状况和自身性格,也就形成了他自然朴实的书写风格。郭沫若先生在《鲁迅诗稿》中评论鲁迅先生的书法有这样一段文字“: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孪,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这段文字说明了他生前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的手稿就是他书法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品,也是他书法性格最典型的体现。现就他的手稿《中国语文的新生》为例,来感受一下他的性格在书法艺术中产生的美妙之处。这篇手稿,行笔不急不噪、沉着隽永、古朴凝重,柔中含刚、刚中藏拙、圆中有骨、秀中生奇、清风拂面、秀气袭人;点画有连贯美,笔法有节奏美,姿态有动感美;结体内敛而不张扬,线条自然而有韵律。其整体面貌外秀而内刚,平淡而气壮,温和而儒雅。就如东汉蔡邕书论《九势》所叙述的“自然既立,阴阳生焉”,“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有一种艺术美感。其书法笔势简逸流丽、惠风和畅,蕴含着明代董其昌追求以“秀”和“淡”为美的风格,并含有禅宗文化的空灵之美,呈现出仙风道骨之气象。他手稿中“沉着隽永、古朴凝重,柔中含刚、刚中藏拙”的艺术特色,就是他内敛朴实的性格和自身文化内涵的自然流露。鲁迅手稿的艺术美感,完全是他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自然朴实的性格的展示。他的手稿一直被世人所敬仰,就是他书写性格美的感召力以及文人学养的无穷无魅力。
其二,先生的书法艺术性格。是一代领袖,由于他历经百战,集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成就于一身。他的经历造就了他视乾坤如手掌之中,怀气吞山河之气慨,虚怀若谷,以天下为己任的性格。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中,每逢悲哀或欢乐之日,都情不自禁地即兴抒怀,要把胸中的天下大事、黎民的疾苦安危等抒发在笔墨之中,并以他激情奔放的性格在书法艺术中得以彰显。例如:1934年10月,他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根据地出发,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可想而知,这其中的艰辛与坚韧、其中的精神与气概是历史罕见的,是无与伦比的。由于冲破了的重重围剿,胸中那种胜利的喜悦是无法形容的。
他欣喜若狂,感慨万千,于是奋笔抒怀,写下了《长征》这首前空后绝、雄伟壮观的历史诗篇。他在诗中,首先以红军克艰赴难的气魄先发制人抓住读者。其文词笔调显示出笔力雄健,气势夺人。接下来他笔锋一转,逶迤广东、湖南一带的五岭,又纵横驰骋至云南和贵州的乌蒙;接着又写到了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各险要据点。全篇仅用了八句,就对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作了高度概括,这就是气壮山河的文笔性格。然而,这只是他性格内在的一面,其外在性格在书法的运笔线条之中表现得极为强烈。他那激昂的情感和豪放的性格如火山般喷发而出,并以雄强的笔势矫健驰骋。他着力运用勾、勒、掠、侧、努等笔法,弛毫骤墨,狂奔急走;行笔大开大放,大起大落,笔走龙蛇,盘根错节,忽急忽缓,忽粗忽细,巧夺天工,气象万千。其气势似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奋力厮杀,似长征路上的百万勇士顽强攀爬;烈士的鲜血在他的笔墨中涓涓流淌,战士的英勇在他的挥毫下铮铮闪光。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巍巍雪山、茫茫草地,等等,一切艰难险阻都在他纵情挥洒中呈现出长征的雄伟壮举。
他章法井然有序,整篇一气合成,充分展示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狂草之风骨。正如书圣王羲之《书论》“用笔赋”中所说的一样:“忽瓜割兮互裂,复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射雀目以施巧,拔长蛇兮尽力。”其书法气魄完全把长征的精神和艰难展示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大气磅礴,令人震撼的艺术之美。它是一幅文词与书艺交相辉映的性情之作;成为了性格张扬、激情奔放的瑰丽艺术之花。由此可见,性格张扬是这幅书法作品最典型的艺术特色,也是他在书法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功所在。
的书法艺术也就是得益于性格张扬的特点,使书写的线条自然形成奔放、雄强、烂漫不羁的潇洒风格;也得益于性格张扬的特点,创造出了书法艺术的独特美感;同时,也因性格张扬的特点在近代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世人崇拜的一代艺术伟人。
其三,郭沫若先生的书法艺术性格。郭沫若是近代文艺先锋。他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是在创新的原则上,把自身的性格与“书道”紧密融在一起的典范,并具有鲜活的时代特色。他在书法创作中一直一丝不苟地追求完美的艺术视觉,追求精神至上、形式独特的创作风格。基于这样的艺术追求目标,也就自然形成了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性格。他遍临历代碑帖,汲取众家艺术之精华,严格掌握书写法度,从而完善了他的书法艺术风格,也展示了他在书法艺术研究上的卓越成就。例如,他在1962年创作的“《咏北戴河》之一”的作品,就是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严格遵循“逆入平出,回锋转向”的运笔方法,并以追求完美的性格,大胆创新,将憨、拙、枯、涩融入到运笔的线条之中,形成了章法大气、结字浑厚、笔力挺拔、矫健多姿、爽劲洒脱、韵味无穷的艺术美感。其艺术特色就如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中所叙述的那样:“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圆靡则,因事制变,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其作品面貌表现出了墨浓有明亮,墨淡有雅致,墨枯有精神,墨湿显淋漓的美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他的书法艺术美就美在,把自身的精神气质和文人性格完全裸露地融入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之中,创造了书法艺术的精神美、灵动美和气势美的美感。这一美感,就是他执著追求书法独特个性而创造出的书法艺术美。所以,性格的体现是郭沫若先生书法艺术美的显著特色之一。
书法艺术美是书法家的情感抒发和宣泄
蔡邕《笔论》中提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在《书普》中指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这两位大师的理论都着重强调了情感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动力;情感的抒发和宣泄是创造书法艺术美的根基和潜力。下面,略举几例,以示说明。其一,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就是情感抒发和宣泄的典范。此作品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天正是当地“修禊”的日子。王羲之利用这种古老的习俗形式,在他官居之地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安排了一次名流雅集。前来参加的名流共有四十余人,真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当时正是暮春时节,大家面对明山秀水,茂林修竹,感觉春色宜人,意趣悠然。于是,王羲之很有兴致地提出进行“曲水流觞”的活动,自然也得到了大家的纷纷赞同。由于环境优美,心灵净化,各位名流自然性情提升,激情奔放,因此,一首首美妙的诗词应声而出。大家又纷纷建议编订成集,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作序。
王羲之乘着几分醉意,没有推辞便来到书案前,在细细研墨之时,一篇洋洋洒洒的序文已孕育在胸中。他铺开蚕茧纸,从容挥毫。运笔间,时如春云舒卷,行笔悠扬;时如白鹅优游,情流笔尖;清气、和风、茂林、修竹、飞流等等,任笔交织。此时此刻,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愉悦、欢洽,以及对人生问题的深层思索,等等,都化成他笔下刚柔相济的优美线条。他忽而面带微笑轻松行笔,忽而神色严峻力挺万均。王羲之已完全陶醉在情感的宣泄之中,不知不觉,一篇文辞生动而优美、书艺绝伦无比的序文呈现在人们面前。全文二十二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线条劲挺飘逸,使转自然流畅,造型秀美适意;笔笔送到,精神饱满;结体大小随自然而变化,线条极有姿态,提按顿挫,转折收放,无不恰到好处;同样的字奇姿异态,生动自然,秀逸流美,如得神助。过了几天王羲之又重新写了多遍,都不及兰亭集会时写的那篇精妙。
王羲之的实践证明,书法艺术美就是情感抒发和宣泄而产生的精神美和情趣美;就是“任情恣性”、“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而流露的情感美。王羲之的成功所在,也得益于他在书法艺术中将丰富的情感自然地抒发和宣泄。其二,人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季明文稿》,更是典型的情感书法艺术精品。此作品是唐代著名书法大家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他是因“安史之乱”的悲愤情感而喷发的艺术之结晶,是情感宣泄的艺术奇葩。唐肃宗乾元元年,安史之乱初步平定后,颜真卿派人苦苦寻找到被安禄山残暴杀害的兄长颜杲卿的数根骨头和侄儿季明的头骨。在昏黄的烛光下,兄长的骨头和季明的头骨寒光森森。颜真卿面对遗骨,悲恸欲绝。他在书案前含悲忍泪,展纸挥笔,写下了《祭侄季明文稿》:“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
第十三叔……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日……”前数行叙述季明生前情况,心情尚能平复,一路写来,字迹圆转挺拔,刚劲浑厚,雄强伟壮。这是他内心愤慨的情感在自然倾泻。当写到“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已义愤填膺,难以自持,涂涂改改,不能卒书。逸笔草草,真、行、草任笔为体,浓淡枯润、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悲愤之情跃然纸上,英风烈气扑面而来。当写到后面时,颜真卿已经痛不欲生,情绪大起大落“,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无磋久客”,如冰塞川流,悲咽凝噎“。呜呼哀哉,尚飨”六字,几不成书,文稿写完,悲愤之情不绝。他浓烈的情感完全贯穿于文稿之中,完全成为了文稿的主体精神支柱,成为了文稿的运笔主线。颜真卿在书写文稿的过程中,笔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运笔的线条,笔随情感的发展而展现书法的意境。情感在这幅书法作品的精神之上,情感成为了这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核心,成为了这幅书法作品的最完美的精神体现。这幅作品是情感宣泄的血泪在涓涓流淌而凝结的艺术之花,是情感勃发的忠愤和郁结的哀思而凝成的不朽杰作。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将此稿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得到后世广泛的认可。
其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是一幅典型的情感宣泄的代表作品。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湖北黄州。元丰五年,苏轼游赤壁时,激发了他对三国时期英雄事业的向往和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精神苦闷,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作。他在作品中情感是全篇的精神动力。前段写赤壁雄奇的景色时,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来衬托三国时火烧赤壁的英雄人物气势,同时,也增强了文词和书法形式的活力,这是作品宣泄情感的基础。由于他心情苦闷,自然在前段的书法造型上,用笔凝练、枯涩,形成拙中有雄奇、涩中藏豪气的艺术意境,也充分展示了他对英雄崇敬的情感美和书法艺术的气势美。后段,他着重描写了周瑜辉煌的战功,以此来反衬自己由于在事业上不满足,而产生了“人间如梦”的消极情感。由于他满怀郁闷和激愤的情思,他在书写到此时心情更是无法平静,情感的宣泄更是喷发而出。特别是从“故国神游”开始,他激愤挥毫,运用提、按、撑、擦、钩、勒等笔法,笔势雄健,不拘法度而变化生新,如长江急流,如高山坠石,风格豪放,全篇形成了文词内涵与书法形式浑圆一体的艺术美感。这幅作品,就是情感宣泄而绽放的艺术之花。
特别值得研究的是苏轼著名的《寒食雨二首》墨迹,更是明显地表现出他郁闷不平的心境和无可奈何的情感。由于情感的凄苦悲怒,其书法也极其郁勃雄逸。他在书写该作品时,随着情感的起伏,书写的字自然大小有别,笔画自然长短错综,体势自然纵横倾侧、奔放雄畅,如长歌当哭,而牵带精意;如一唱一叹,使字势烂漫不羁。其结字紧密,横向取势;尤其是“年”、“中”“、苇”、“纸”的竖画悬针直下,势如破竹,都在沉郁凝重的情感之中,并怀旷达超逸之气。还有那疏朗的行距,更是体现了他无奈的心境。这幅作品完全把情感的抒发和宣泄流淌在他的笔下,是一幅文词情感与书艺情感交融而至美的典范之作。该作品成为了中华文坛、书坛一个世代仰慕的艺术丰碑。湖北“黄州赤壁”也就是因为苏东坡这些情感丰富的文词诗赋、书画墨宝而闻名于世,被后人更名为“东坡赤壁”。
书法艺术美是书法家的性格与情感集中体现
陈振濂先生在他著作的《书法美学》中指出“:真正的‘书法’,是包含着作者抒情、写意、在形式中融入有个性的审美意念的一种绝对强调主体精神的艺术。”这一精辟的理论,是对书法性情美的高度总结,是明确强调性格与情感是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因素;是创造书法艺术美的主体精神动力,是创造书法艺术个性美的基点;特别是着重强调了只有在精神绝对专注和情感自然流露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下面,仅就的书法作品为例,来进一步证明书法艺术美就是性格与情感的集中体现和不可分割的创作基因。
其一,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占领了国民党的南京总统府。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激动和喜悦的心情难以平静。他欣然在书案前奋笔疾书,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雄浑壮丽的诗篇。在诗文中,他以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雄视天下,抒发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古名学霸王”的壮志情怀,表达了他坚决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这就是他的性格和情感在文词中的明显体现。同时,他在书写过程中的性格和情感表现得更为突出。他面对书案,展纸挥毫,其心境完全置身于解放南京的战场之中,置身于驾驭和统领千军万马的战局之上。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胸中的百万雄师在奋勇渡江,他的情感意念听到了炮声隆隆、冲锋号急;他的情感幻觉看到了浪花冲天、杀声如潮;他满怀胜利的喜悦性情在书写的笔墨中动情地流淌。他运笔错落有致,收放有度;笔力忽紧忽松,忽快忽慢,笔未到而意已到,线似断而意连,墨不足而情足;实中有情,空中有意。他开篇起笔把“钟山风雨”写得雄奇而劲挺,表现出了他对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珍惜的情感。接着他一路写得拘谨而秀丽,这是他在竭力抑制自己的激动心情而展现出的儒雅风范。当写到“天翻地覆”往后时,由于性格和情感随之敞开,其线条自然放纵飘逸,骤雨旋风,神采飞扬。从作品的线条中可以看到他因喜悦的心情所流露出轻松自如的抒情状态;可以看到书法线条悠然自得的流动美感。
这一美感,恰似情感自然流淌而形成的美丽乐章,恰似性情自然绽放而盛开的艳丽之花。从作品的章法和韵律中可以感觉到他心中的敌人一定要失败,全国即将解放的必胜信心,这就是性情在书法艺术中所展现的自然美。事实证明,性格和情感是创作这幅作品美的主体精神体现,是这幅作品的潜在意念和主要根基。
其二,再回头把的《长征》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两幅作品对比起来看,就更清楚性格与情感在书法艺术中所创造出的美妙作用。这两幅作品,由于创作的时间不同,其情感和性格也大不相同,书法艺术美感也就大不一样。《长征》是因为当时是条件最艰难、战斗最残酷的时期,是充满艰难险阻和生死搏斗的危急时期,能率领工农红军胜利到达了根据地,那是险中得胜的喜悦。可想而知,他当时激愤的性格和激动的情感是何等的地步。因而,《长征》所展现的是顽强、雄健、激昂、张扬的性格和风流、潇洒、激情奔放的情感。这幅作品的美感就是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和性格张扬的集中体现。然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幅作品,是在即将解放全中国的前夕,这时候的心情虽然很激动,但是,由于时空的推进,时间对比长征时期相隔十五年,中国的大半河山已经解放,全国解放已是胜券在握,特别是他历经战争的磨炼,其性情已经完全脱胎换骨,他完全进入了另外一种精神境界和情感的意识层面,其心情和性格对比起“长征”时期必然要稳健、平和、平静了许多。所以,其书法面貌也显得温和、平静、细腻委婉;其书法线条的韵律也表现出优雅而秀丽的面貌;其书法章法更表现出了一种旷达的精神境界和超越世俗的美感。这幅作品所展示的是一种以情感自然流淌而形成的儒雅之美。我们通过这两幅作品的对比,就更清楚地看到了因心情的变化而导致性格和情感的变化;因性格和情感的变化,使他书写的每一根线条都明显地产生了形式和质感不同的美感;其变化的美感,就如“心电图”一样,如实地在纸上记录下了线条变化的运动轨迹,并形成了不同的书法艺术特色美,这就是书法家的性情美。
总而言之,从以上三点综合起来看,不管是性格的特点也好,还是情感的流淌也罢,还是性格与情感相结合也罢。书法艺术美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性格的体现和张扬而形成的艺术美;都是情感的抒发和宣泄所展示的艺术美;更是性格与情感集中而自然流淌所产生的艺术美。诚然,性格和情感是书法艺术美的灵性,是书法艺术美的根基,是创造书法艺术美的不绝之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