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小学美术课堂的审美与人文素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按照美术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在《玛尼石》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生学情进行审美素养的渗透,在课堂美术知识拓展中帮助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科交叉知识的教授逐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体会美术学习的特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1]。
关键词: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关注学生;探究
在美术核心素养中,提出了五大基本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2],通过这五大核心素养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用发现的眼睛识别物象,学会用美术知识表达自己的所观所想,以不同角度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多种不同的艺术传统文化,并尊重、理解、保护和传承它们。笔者通过给不同年级、不同班教学《玛尼石》一课,在课堂中对审美和人文素养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一、在学生现有的学情中渗透审美素养
由于不同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学情,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学情完成课堂教学。笔者最近教学发现,学生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大部分学生是不知道作品真正美在哪里,当进一步追问下去时,学生又会勉为其难地回答一句:画得很像,画得很真实!再追问下去时,学生就只会说不知道了。依照学生所回答的一系列问题,对照美术五大核心素养,我们的美术教育是没有实现教育目标的,因为学生不会用美术语言对作品分析、评价、欣赏、再创造,总以为“像”就是最好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欣赏作品时,教师往往会忽略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专业知识点、理论知识,分析作品的细节与精美之处,往往一句话带过赏析、评价阶段。例如,授课于不同年级《玛尼石》一课时,第一次给三年级的学生展示手工作品玛尼石时如图(1),孩子们会脱口而出:“哇!好美呀!”当追问一句“哪里美呢?”孩子们傻傻地笑一笑,把凑热闹的头缩回去,一脸腼腆地说:“不知道,反正是好看。”学生大脑则形成模糊的审美意识。当展示给五、六年级的学生观看时,他们则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会关注到色彩以外的知识来评价与欣赏,如材料、做工精致度、色彩搭配等特点。笔者据个人经验理解为,学生平时对艺术关注较少,认为只要是老师展示的作品都是好的。图1的手工作品,它是由彩色超轻黏土与生活中废旧的纸箱板制作而成,创作方法与材料不同于学生常用的水彩笔、炫彩棒。在评价作品时,应注重结合美术五大核心素养的知识点,如图1作品中,玛尼石的经文线条的粗细体现的一种均衡美,以及作者在制作过程中的心境表现。在整个作品的完成制作中,需要耐心、细心和制作技巧,才能做出线条均匀有特点的经文。对于经文的色彩,除了用不同颜色制作来表现以外,还要突出美术的学科特点,色彩的搭配与色彩的丰富变化。如图2(学生作品)低段学生在绘画中,教师的语言可以更贴近低段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用颜色的深浅对比来表达色彩丰富和明暗度的变化[3];如果对中、高段的学生引导时,美术语言则略带专业词语,如:同类色搭配、冷暖色对比的变化,以此对作品色彩学习与评价。
二、在课堂美术知识拓展中体验审美素养
学生在课堂中,因为大脑接收教师发出的知识信号时,大脑思考与时间之间有一定的转化过程,一旦学生学习进度没能跟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速度,习惯性停留在原有知识点的位置思考,那么,学生的学习没办法与教师上课讲的知识点同步。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笔者平时教学总结、反思,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直观性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身体不同器官感受物体所带来的感知觉,可以增强学生创作时对物体的不同认知与表现。教学《玛尼石》一课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生活中能用来做玛尼石的材料,一般以废旧材料为主,如图3、图4、图5所示,拓展学生美术知识,认识、发现生活中细微事物的多样性,擅于观察、发现,如包装盒、塑料袋等,循环使用不同的废旧材料[4],既能使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又能感受材料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美感和制作乐趣。因此,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对美术作品和实际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时,能够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4]。如图3中的玛尼石,是利用快递包装的废旧纸箱板,先把纸板剪出石头的外形,再用美工刀镂刻出经文;图4的作品中,教师选用了生活中废弃的建材木板,先在木板上刷上颜料,作为玛尼石的背景;图5用了废旧报纸揉合成石头外形,再把石头表面用河沙与胶水调制而成,仿制沙石面。最后,把这些不起眼的废旧材料,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不仅从视觉上被废旧材料冲击,感受它们的视觉美感,也能重新认识材料的独特性,拓展学生对材料的创新思维,还能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感受其乐趣,学会用美术知识中的形式美、构成美等,对生活、自然、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表现、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与环境。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体会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三、与学生同心同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玛尼石》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第二十课地方特色课,本课是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学生需要整合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所学美术知识进行制作。在教材第47页和第48页版面中,展示出冯恩旭老师优秀摄影作品———玛尼石与美术课堂中学生制作玛尼石的图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运用生活中废旧材料,引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睛,充分利用生活中废旧材料,创造出一幅玛尼石手工作品,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并尊重、理解、保护它们。玛尼石是藏族人心中的一块神石,刻上经文,带着虔诚的心默念经文,玛尼石就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还能用以驱邪求福,因此,藏族人民对玛尼石十分喜爱。如果教师用上面的文字,给学生介绍玛尼石的文化,有可能会听不懂,学生比较直观的体验是视觉,通过媒体播放,学生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也可以通过语言的类比方法,告诉学生玛尼石是一块能给藏族人们带来幸运的石头。在教学中,通过不同角度的对比、分析,学生更容易明白,也会更愿意积极主动地跟老师一起学习,投入课堂学习之中。教师需要懂得,对学生“停一停、等一等”的教学方法,心理学家赫布曾说过:“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率也最高;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最低”[5—7]。因此,老师与学生的目光交流,对学生来说,就是对他学习最大的肯定与支持。课堂学习中,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美术的学习、认知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在授课中应该适当地“停一停、等一等”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如图6教师帮助学生调整经文的位置,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投以鼓励、肯定的目光,用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艺术虽然不像语文、数学有标准答案,但艺术有一定的学习与创新方向。通过教师“停一停、等一等”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感受老师对他的鼓励、信任、支持、尊重,而不是被老师、同学们抛弃,理解为自己笨,不适合学美术。同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接受老师传达给他的人文素养,对老师信任、尊重。学生通过了解玛尼石的意义,心里自然是想要一块这样的幸运石头,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笔者采用了视频教学的方式,提前录制好示范的过程,与学生一起观看解读。教学实践表明,看教学视频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看懂难点,那么,教师的个人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站在学生的角度,听懂他们的心声。由于学生的美术基础不一样,在制作比较复杂的地方,有的学生没有看懂,教师应该跟随他们思维,停下来帮帮他们,或者请美术基础较好的同学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融入到班级里。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语言和动作上的肯定,展示亮点,这样,学生的心里会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在学习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学习了制作方法后,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小组合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声讨论、文明说话,如果有必要离开自己的座位与组内成员讨论时,座椅要摆放好,通过这些不经易的小动作,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四、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受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玛尼石在藏族享有至高的地位。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科交叉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学生会误以为美术课只是画画和涂色的基本技能,美术教师不像其他教师有着渊博的知识,至少在这方面学生的崇拜之意会少很多。因此,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体现于教学中。例如《玛尼石》一课,除了教会学生做玛尼石,还应该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如玛尼石来自藏族,历史渊源,受到佛教的影响,是藏族人民心中的一种信念等。对于为什么刻在石头上,也是一种知识的探究;或许是因为石头易储存、数量多;玛尼石既能成块,也能成堆,但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玛尼摆放的位置也有讲究。这些与玛尼石相关的知识,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
五、总结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到底需要教会学生什么?作为美术教师,不能只关注教材和课堂中是否教会学生一件作品,也不能让小学美术课堂成为教师自导自演的舞台,我们需要与孩子同心同行,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心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用高雅的艺术引导学生的审美,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方式引领孩子的创造力[8]。因此,美术课堂中的审美体验与创造逻辑思维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美术素养与人文情怀,做一名有思想的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而忽略美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应当坚信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差异,提高美术五大核心素养的普遍适应性,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掌握美术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养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薄岚.美术教学创新性的体现[J].甘肃教育,2019(13):185.
[2]胡馨方.儿童产品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表达[J].艺术科技,2019,32(9):163—164.
[3]李扬.“艺术地再生”[D].上海:同济大学,2006.
[4]汪雪珂.正确认识你的学生[N].中华读书报,2019-06-05(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教基〔2017〕9号)[S].2017.
[6]马翠萍,马卓识.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4):106—107.
[7]李晓蕾.基于多媒体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17):165.
[8]代红.谈少儿美术辅导的几点体会及其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意义[J].群文天地,2012(1):95—96.
作者:唐芸 单位:高新区庆安小学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