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人文素养是一个组合词由人文和素养组成,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素养等同于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各项能力与精神的总和。人文素养则是指一个人在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看法以及内在的品质精神。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从小学阶段就要对学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小学语文教师要自觉的肩负起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文精神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育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意义,只要教师深入的研究教材,就可以发现教材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人文精神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父亲并没有听从他人的劝解,没有放弃救援,终于将儿子救出,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父亲坚强的性格和深沉的父爱;父亲与儿子一起救出了其他的同学,从中可以学习到救援的意义。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八路军战士与敌人拼劲最后一颗子弹,在弹尽粮绝时,跳落悬崖,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民族精神,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从而更加热爱祖国,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很多,它们都具有较强的人文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寻找人文教育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在启迪学生思想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的内容大多具有人文素养教育价值,因而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可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很明显,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材的中心思想大多包含人文精神,但是要想让学生习得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不断的启迪学生的思维,只有让学生逐步的领会文章知识内容,层层深入,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习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时,教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在父亲的语言中,学生只要多读几遍,就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学生已经受到人文精神教育了么?答案是否定的。为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教育。文章先交待了吃花生的背景情况,接着父亲向我们提问,“你们爱吃花生么?”“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味美”、哥哥说“榨油”、我说“价钱便宜”,这些答案并没有切中父亲的提问意图,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对比,发现前者的果实长在树上,后者的果实长在土里,到这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果实找到树上与埋在土里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把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都比做不同的人,你们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性格特点?在性格比较之后,你们又认为具备什么样精神的人更值得我们尊敬?教师的问题从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迁移到人,在根据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方法,让学生概括出它们分别所代表的任务性格特点,在比较中,学生自然会发现花生的果实埋藏在土里,是一种谦虚的做法,是一种“低调”,追求的并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实用性”,做人就应该像花生一样,不浮夸,不追求利益,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不断深入的问题中,学生逐渐的理解了“落花生”的真正含义,接受到人文教育,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受遗传、外界生活环境等各方因素的影响,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之间也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有的学生悟性较高,教师把知识内容讲解一遍,少数学生就可以完全掌握知识点,而有些学生,教师反复讲解多次,学生仍不能理解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就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在分析“草船借箭”得以成功的原因时,一些学生只会在文章中找答案,而有些学生却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教材之外,寻找到“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就是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为此教师要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无论何种层次的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效的提升人文素养。
四、总结
人文素养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形成的性格特点,可能会对人格的塑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教师要积极的研究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刘向丽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