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学会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范文

国学会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学会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学会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摘要]在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的当下,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显得迫在眉睫。作为文化和信息中心的大学图书馆,理应担负起推广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从分析国学经典会读的缘起及必要性入手,探讨新时代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进行国学经典会读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学经典会读人文素养

1会读的缘起

1.1对国学经典的疏离

当今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早已脱离传统方式,变得多元和多样。然而他们在享受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快捷和便利的同时,相关学科知识的获取也不再是完整的和全面的,而是碎片化的、单一的,甚至是浅显的和表面的。大学生传统的阅读习惯被打破,有些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片面的理解,阅读重心发生偏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校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疏离,他们大多不再潜心攻读和钻研所在专业的原始典籍,而是仅仅满足于泛泛而谈的一知半解的论断。然而,那些“被肢解和重新组装后”的理论已然失去了原有的品质。这就是当下大学教育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讲,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是由那些各式各样的“概论”“导论”等教科书建构起来的。而这些经过删减和包装之后的教科书相对于国学经典而言,无疑是被“简化”甚至是“异化”了,早已失去了原始典籍的思想精髓,也必然失去知识的源头活水。

1.2会读的消逝与兴起

“会读”这种读书形式源自日本京都大学研习汉语典籍的一种方法,即多人聚在一起逐字逐句解读经典。会读打破了原有的班、系和学院的界限,使学生们在相互讨论和彼此争辩中迸发出火花和共鸣,促进了他们对典籍的进一步思考,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研读经典的习惯以及在治学方面扎实的基本功。其实,在日本大学蔚成风气的“会读”,在中国古老的书院传统中早有体现,古代学者一直都在运用。学习即读书,读书无疑要读出声音。宋儒朱熹说“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朱子读书法”主张读书要“通一书而后及一书”,“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不可乱”,要“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1]旧时的书院是不开课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研读经典,老师们则讲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并与学生讨论,《朱子语类》就是讨论的产物。书院的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随后的鸦片战争,使封闭的国门被打破,旧学被废除,一律改成洋学堂,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传授西方科学技术。20世纪初直至今日的教育是灌输式的,教学之间是缺少互动的。在渐趋浮躁的当下,我们的大学教育更应提倡中国传统书院的学风,开展国学经典会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推广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2.1经典阅读是教学的需要

在大学课程的学科设置中,每一学科每一专业都有着各自的学术经典之作,同时也就是学习这一学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至于用何种方式去知晓经典著作的内容,其方式各有不同。以汉语言文学为例,它又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美学、古代文论等。这就需要大学生去研读每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原著,像《诗经》《论语》《史记》《古文观止》以及“四大名著”等,都可以称为这一学科的经典之作。大学教育不能表层化,不是肤浅的教育,要让学生用心地去研读经典著作,穿越千年去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感受作品所散发的艺术魅力,这是一带而过泛泛接触式的了解所不能触及的。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去阅读本专业的原始典籍,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前辈学人的治学之道,欣赏本学科的经典之作,启发其学习兴趣,使之领会学术发展的脉络。所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直接学习最高水平的经典作品,对于学生的学习无疑是有益的。

2.2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需要

一部经典著作对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的净化是深刻的。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思想认知逐渐形成的阶段,在即将步入社会的这几年中他们在经验和阅历上都略显欠缺,在个人品格上可塑性很强。因此,应该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地去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让富有智慧的书籍去浸润大学生的心灵,涤荡他们的意志,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断提升自身的品格,在经典阅读之中找到人生的坐标。经典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它在慢慢地改变着一个人的文化修为与涵养。只有读过经典之后才能体会到,其对人对事对人生对万物,都有比其他书籍更深的内涵。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在助力他们获取知识与修养的同时,也让其体会到书中所传递出的一个优秀的人所应具备的人文情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的目的。

2.3文化传承与认同的需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由于新媒体的介入,大学生也避免不了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面对外来新的文明与文化的浸染,年轻一代对民族传统文化少了几分敬畏,传承和守持的动力也所剩无几,青年一代越来越缺乏源自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识,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2]国学经典会读在大学校园的推广,不仅仅是传播某一部国学经典作品,更是通过国学的传承,用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莘莘学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最大限度地去提升广大在校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

3大学图书馆国学经典会读的实践探索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而经典阅读推广是其核心所在,因此,经典阅读推广是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一种必然要求。高校图书馆主要是用来收藏经典、阅读经典的场所,功利性和肤浅性阅读绝不是它的主流,无论何时何地,一个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就是它经典阅读的价值。做好经典阅读推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使命。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自身作为一名图书馆员的工作实际,进行了经典阅读推广的实践探索,在本校创建了大学生读书与交流的图书馆社团组织——青青子衿书友会。青青子衿书友会自从2014年正式建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15场专题讲座,进行了50余场读书交流活动,组织观摩了10余场经典电影,创办了会刊《子矜文苑》。累计参加活动师生达5000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推广成效。书友会以经典阅读推广为目标,以书会友,以文会友,通过“书友会”这一载体,为本校师生提供读书交友的平台,让经典阅读成为一种时尚,让阅读经典成为一种习惯。2017年9月,青青子衿书友会举办了大学生国学经典会读系列《论语》读书会。《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著作,大约写于战国初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全书20篇,492章,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故将《论语》作为国学经典会读的首期会读书目。具体做法是:第一,提前布置阅读书目:《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以增强学生对于孔子的认识。第二,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电影《孔子》,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孔子的思想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三,举办“国学经典会读系列《论语》读书会”。在鞍师图书馆样本书库,师生共聚一堂,围坐在阅览桌旁,首先由学生依次、分段解释、品读《论语》,然后师生共同品评,最后老师进行答疑解惑,学习效果良好。《论语》读书会以后,要求学生撰写《论语》会读笔记,总结提高学习效果。这一实践深受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收到意想不到的经典阅读推广效果。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开展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启示,增添了信心。

4启示与展望

4.1启示

开展国学经典会读,对于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理念大有裨益。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容易产生浓厚情感和浓厚兴趣的,他们愿意对传统文化寻根探源,并融入自己的血脉。通过实践我们得到以下启示:第一,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具备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是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推广的有利条件。第二,在会读实践中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以会读这种比较自由的学习讨论形式,使学生乐于阅读国学经典。部分大学生曾对学习经典感到枯燥与乏味,通过对经典的逐句解读,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与思想碰撞,演变为进一步学习国学经典的自信与动力。

4.2展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天下为公”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自强不息”的意志,“厚德载物”的品格……这些都蕴藏在国学经典文献中。通过开展国学经典会读,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也使他们形成严谨的治学风格与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陶冶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继《论语》读书会以后,我们还将举办《老庄》读书会,依然采用会读的方式组织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深入开展大学生国学经典阅读推广活动,让大学生们体验品味研读国学经典的乐趣,从国学经典中找到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使大学生们沐浴书香,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雪峰.经典阅读札记—以《礼记•学记》会读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7-100.

[2]夏海.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N].人民政协报,2017-03-10(26).

作者:汪浩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