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研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茶文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其能够使大学生具有传统文化积淀,同时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本文通过分析茶文化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等,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茶文化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健康成长对祖国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大学生在新的成长环境下,其人文素质的培养成为了教育的重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其涉及了很多的内容,是针对人的价值、修养和人生观方面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实现了文化的融合,大学生行为和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这一方面,是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究的重要环节。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经典是值得推崇的,同时,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饮品,其在承载着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能够注入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贯彻茶文化,能够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茶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意义
1.1茶文化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血,能够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今,很多外来的文化涌入到国内,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也比较推崇,他们对一些外国的饮品,如咖啡等了解得比较多,但是涉及到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我国的大学生知之甚少。甚至在对茶道进行研究时,很多大学生认为茶道源自于日本,尽管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但是我国的教育在对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也不能主动的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茶叶最早是神农氏发现的,茶叶开始是被用作药材。我国的饮茶文化是在秦汉时期兴起的,在唐宋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茶的种类有很多种,茶文化的形式比较多元化,茶文化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唐宋时期,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在唐代,社会比较稳定,民族之间也比较团结,当时有各国互送茶叶的习俗。陆羽的《茶经》有对茶文化的历史的详细分析,这是一本茶学专著。而且在我国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也有很多以茶为主题的,很多文人墨客在吟诗作画过程中有饮茶的习惯。在大学教育中推崇茶文化,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让他们的爱国热情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能够产生民族归属感。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国家,在很多少数民族中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1.2茶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让他们形成端正的品行
茶有好美的意象,当人们提起茶时,总是能够和君子、文人墨客联系在一起,在我国的古代,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有饮茶的习惯。通过对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茶叶已经不再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而且能够体现出艺术特征。泡茶的过程是非常讲究的,要经过很多的流程,通过温杯、置茶、醒茶、冲泡等步骤,这些步骤都是缺一不可的,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讲究,而且泡茶用的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饮茶的环境也非常重要。茶文化中包含着很多的礼仪,而且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让人们能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平静下来,感受超脱的境界。茶文化不仅仅能够体现中国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中国的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茶文化在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对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解读上,能够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大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很多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会将茶作为意象,从那个人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抱负,在读这些佳作的时候,能够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能够锻炼大学生的心性,感受到“和睦”“节俭”等中华传统美德。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大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艺术修养,能够养成良好的品德。
1.3茶文化能够强化大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大学生的人文视野
如今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但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从知识层面入手。茶文化包含着较为丰富的知识,大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能够了解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的知识,让大学的视野能够得到开阔。而且茶的类型有很多种,仅仅是绿茶的种类就比较丰富,有信阳的毛尖、西湖的龙井等。每一种茶都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文化背景,不同种类的茶叶都是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生长的,茶叶的饮用也产生了很多的历史故事,大学生在了解茶文化的同时能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诗词中描写茶文化的不在少数,大学生通过了解茶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了解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思想。而且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茶文化也被推向了世界范围,大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能够将外来的文化与茶文化结合。
1.4茶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浩然之气,培养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的传统文化特别注重道德的培养,在茶文化中也渗透着和谐的思想。中国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也坚持以和为贵,推崇各国和平相处,这与茶文化的精髓是一致的。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是比较快的,人们可以借助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每天面临着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大学生还会陷入一定的误区,大学生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透彻,导致了其社会经验不足,不能冷静地分析事情,整体上表现是比较浮躁的。通过学习茶文化,能够让大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大学生的心灵在浮躁的社会中沉静下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是在实践环节上会出现差错。大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了解到陆羽在创作《茶经》的过程中也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创作出惊世骇俗的著作。通过这一事例,能够鼓励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才能够使自己成为社会上需求的人才。
1.5茶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人生感悟,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升华
大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能够具有宽广的胸襟,了解茶的制作过程,能够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如做茶,需要经得起社会的磨练,然后奉献社会。遇事应该做到沉着冷静,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2.1增加选修课
茶文化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在大学的课程中可以开设茶文化相关的课程,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茶文化。在课堂上,让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亲自实践泡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茶叶生产的历史,分析茶文化经历的阶段,使学生对茶文化有全面的了解,起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
2.2不同的渠道推广茶文化
在人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并不陌生,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茶文化,老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让学生了解茶文化,进一步推广茶文化。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让学生了解不同品种的茶叶,通过书籍的介绍和茶具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茶文化,也可以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校园内部可以设计宣传栏,普及茶文化知识,在班级内绘制黑板报,让学生了解茶文化的知识。学校也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与专家互动的形式,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平时的校园广播中,可以实现对茶文化的推广。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就业问题,他们会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充实自己,很多学生认为茶文化对今后的就业帮助不大,所以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并不感兴趣。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可以将学生的专业课程与茶文化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比如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可以让学生了解与茶有关的诗词,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了解茶文化的背景。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茶文化作为语言交际的内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促进茶叶的销售。
2.4举行各类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
很多学生对茶文化比较感兴趣,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与茶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可以与茶艺老师共同合作,在茶艺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能够学习到茶叶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宣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茶的背景知识。在校园内可以设立茶社,让学生平时可以在茶社内自习,也可以进行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茶文化的宣传工作中,举办茶话会,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让更多的学生对茶文化产生兴趣。学生们可以在课余时间组成成员到附近的福利院奉献爱心,让他们品尝茶水。
3结语
如今,社会经济实现了高速的发展,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要具备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应该在培养大学生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质,通过茶文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培养艺术素养,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茶文化,掌握泡茶的技巧和与茶有关的诗词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梁慧玲,陈文品.茶文化教学内容对大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影响初探[J].广东茶业,2011(6):29-32.
[2]孙勇.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1):172-173.
[3]李维锦.试论中华茶文化精神与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34):286-287.
作者:杨志军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摘要: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当下,我国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部分大学生出现道德滑坡、生命意识淡漠、理想信念弱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高校的办学思想,高教学科设置着手,通过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来解决。
关键词:
大学生;人文素质;解决策略
人文素质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导向作用,通过人文教育使大学生“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1]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高素质人才竞争为实质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人文素质关系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观念和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理轻文,重专业知识技能获得轻人文精神培养使得现代的大学教育变得的急功近利和短视,大学生人文素养弱化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一、人文素质界定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北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释义:“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素质”一词通常被人们用于表达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的文化水平和修养。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进行了若干理论探讨,对人文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共识。即认为:人文素质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核心要素构成的个体的综合素质。[2]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升、重视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教;对高校来说,就是重视大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也就是提高其人文精神的涵养水平。[3]基于上述理解,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由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构成。对于高校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既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厚重的品格为目的,以提升大学生内在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核心,以外化为人文行为为宗旨的教育。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培育是基础性的,所谓全面发展的人无疑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有道德的人。杨叔子院士曾指出,“科学是立事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4]人文精神事关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素养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而伴随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高校在“专才”培养目标上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及科学素质的教育过分偏重,而对人文素质教育边缘化致使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作为对大学“工具理性”,唯专业知识的批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伴随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下降,教育经费和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下降,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学生成长环境的复杂化,使得大学生人文素质弱化的现象更加凸显。这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道德滑坡
古有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道德追求,其精神气节垂范后世,千百年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之躬身践行。今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新时期国家社会发展对公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时代要求。然而,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下,当下的大学生遭遇道德困惑,在优秀传统道德是继承还是坚守,是非原则是放弃还是逐流莫衷一是;在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取舍面前摇摆不定,甚至部分大学生价值偏失,信念危机,道德滑坡。例如诚信作为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却在大学生考试作弊、替考、论文学历造假中失落。
(二)生命意识淡漠
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便走极端,大学校园里自杀的事件呈上升趋势。失恋、考试挂科、与同学的矛盾、求职受挫等等原因都可导致一个学生走上极端;与此同时,漠视他人的情感与生命,残杀室友,戕害同门,劫财杀人,不断有媒体报道骇人听闻大学生暴力伤人事件,原本是象牙塔里面的天之骄子蜕变为凶残暴戾的杀人恶魔,缺乏对生命对法律最起码的敬畏。
(三)理想信念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高速推进,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使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急速变化。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很多人瞬间迷失了方向。尤其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主义的冲击,出现理想信念弱化的现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冷眼旁观,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心浮气躁,唯功利目标所驱使,难以静下心钻研学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生活茫然,追求活在当下,贪图一时快乐,庸庸碌碌。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一)克服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大学的使命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较之于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更为人们所关注,因而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物质追求、个人利益。在此背景下,高校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往往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决定学科建设,设定培养人才目标。现实的情况就是高校普遍重专业知识技术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以有利于就业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忽视学生素质提升,人文修养等更为基础的品质。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坚持认为:教育乃“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以人类也”。他并不反对培养专门人材,同样认为这是“目前的急务”,但培养人格更重要,因为“国民人格的完善与否,则事关国家的隆盛”。大学是首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的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着良好的公民和法制意识,遵守社会公德,良好的人身修为的社会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是学生走上社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教育担负的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任。但是科技技术的教育应该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基础。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是狭隘、自私、冷漠,个人利益胜过一切,对国家社会发展无益的高智商的野蛮人。
(二)调整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学科相辅相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目标的诱导下,把提升就业率放在高校教育的首位。与此相应的是大学的课程设置重理轻文以及大学生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和毕业就业的过分关注。事实证明,单一的培养目标使得大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低下,心理问题频发,能力与做人做事不相协调,社会适应性差等等问题。毋庸置疑,高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提升大学生健全人格,公民意识、法制意识,良好心态,厚重人格等人文素质。因此,高校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现象,调整学科设置,增设人文学科必修课,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类人文学科纳入专业必修课,作为通识教育,重视高等教育阶段人文基础学科的学习。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多种多样的人文学科选修课,增加学分比重和考试测评难度,切实将人文科学课程的学习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人文教育缺失抑或流于形式。
(三)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塑造自我”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长期熏陶与耳濡目染,这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这里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可见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营造。首先,教师的师德修养、治学精神、教学方式、仪表仪容对青年学生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学生社团的建设,学生社团是学校最活跃的学生组织,通过自主活动、自我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理想情操文化修养。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无法仅仅通过知识授受直接传递给学生,质而言之,人文素养教育也是一个“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过程。因而人文素质教育应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功能,应以引导、启发、体悟来引领青年积极主动“塑造自我”。大学生自身能动性的调动,始终是其人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
(四)发挥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
人文素质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举,需要漫长的教育历程中持续不断地去丰富完善。作为学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响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实的情况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竞争,使得孩子的家庭生活被各种兴趣班、特长班所充斥,在“赢在起跑线上”教育观念指导下,家长们疲于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的好坏由考试分数,班级排名来定义,而对孩子具有终极意义的良好的习惯、健全的人格、稳定的心理等更为深层的教育品质往往被忽略。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的孩子竞争成为习惯、唯功利目标所驱使、承受不了失败的挫折,情感淡漠如此种种也不见怪。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把孩子从应试学习中解脱出来,广泛接触文化经典,参与各类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活动,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全人格和平和的心态,让竞争、功利让位于天真、烂漫、充满乐趣的成长历程和决定孩子一生幸福与否的厚重个性品质的养成。社会的大环境对人文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社会道德引领着时代的精神文化。近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凸显,对青年学生道德、理想、审美、情操的价值选择和精神生活产生很大的冲击,青少年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日益严重。因此,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有赖于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尚,有赖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有赖于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的弘扬,有赖于于明辨是非善恶的道德正能量的凝聚,有赖于主流媒体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营造良好的人文文化环境来引领、陶冶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杨叔子院士在谈到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中曾指出:人文教育具有基础的地位,在国家的发展与人材的成长中具有基础的作用,因为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替,社会的进退,人格的高低,思维的智愚,言行的文野,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薄弱,大学生整体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弱化、人文素养缺失的教育现实下,提高认识,高校从办学思想,学科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及发挥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着手,致力于培养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汝伦.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出路———张汝伦教授在上海“世纪人文论坛”上的讲演[J].文汇报,2005(8).
[2]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4).
[3]林绍雄.新加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及其经验借鉴[J].东南亚研究,2009(1).
[4]杨叔子.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新华文摘,1996(5).
作者:杨喜美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第三篇: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
文学教育集教育性、人文性、艺术性、鉴赏性于一体,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具有显著的教育优势。如何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文学教育的结合,是当前非常迫切的教研课题。本文针对大学文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现状,就大学生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开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文学教育;人文素质;高等教育
将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与渗透,已经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也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很多学校对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文教育上的优势。对此,高等教育工作者要基于文学教育的学科特征以及在人文素质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加强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融合,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当前高校文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对文学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有所侧重,但是随着高校竞争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鲜有文学教育的一席之地,很多高校对文学教育价值和重要性的认知不科学,对文学教育的教学定位比较模糊,所以文学课程并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很难将文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职能体现出来,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尤其是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对文学教育的忽视程度表现得更加明显,理工科的大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本身在文学、艺术、哲学、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识结构上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果高校再不针对文学教育给予相应的重视,则必然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文学与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需求,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大学语文课程,基本都是安排在大一,按照公共基础课进行讲授。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大学语文课均是采取大班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不强,很多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所以很容易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同时,高校在相关课程建设和师资配备上的投入也是相对不足,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观性、随意性比较大,教学形式和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很多学生单纯为了“拿学分”而学习,如此一来,高校大学文学教育就很难得到系统开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很容易流于形式[1]。
(三)没有同校园文化建设有效结合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大学生的文学阅读时间被互联网所代替,有的学生甚至上网成瘾,对古典文学、世界名著的阅读数量越来越少。虽然学生的自主学习途径越来越多,校园文化活动也日趋丰富,但是由于恰恰忽略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结合,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效果[2]。在当前的网络环境和教育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是对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引导的重要途径,由于大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缺乏特色和整体设计,很多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单一,校园文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还没有上升到人文素质培养的层面,没有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从而制约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高校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策略
(一)发挥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有学者将文学比喻成“人学”,正是看中了文学教育的育人功能。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一般都会具有历史性、情感性、哲理性、审美性和艺术性等特征,所以高校开展文学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会涉及到道德伦理、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民族传统等多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文学,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遗留下来的经典名著,不仅能增长大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其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主动地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3]。因此,高校在开展文学教育时,要充分把握住育人主题,让古人的爱国情结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得以传承,虽然这些文学作品大学生在平时有所涉猎,但是教师可以将相关素材进行归类,形成一个教育专题,从而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二)借助文学教育的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责任意识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中,往往会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道主义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也多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文学作品中又会涉及很多正反两方面人物的典范事迹,所以能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投入到向文学作者、历史人物以及作品优秀主角的学习活动中来。在经典名著中的很多领袖人物的英雄事迹和仁人志士的典范故事,体现出的精神风范和精辟论述都是值得当代大学生认真学习和研读的,是现代教育领域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健全和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重要载体,能够促使大学生性格品质的升华。
(三)借助文学教育的感染力,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有人说,现如今的大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他们的社会承受力和抗挫折力非常低,凸显了其在人文素质等很多方面的“短板”,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也难免会遇到生活、学习、情感、就业等方面的挫折和压力,产生很多不良情绪,如果学生不懂得自我调节,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在文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文学教育中获得更多关于挫折和成败的感悟,懂得如何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尽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如庄子视富贵如敝屣,体现的是自然不拘的洒脱情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的是挂冠隐居的性情人生;《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兄弟的励志故事体现的是勇于开拓、愈挫愈勇的斗争精神……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高校文学教育的课堂中来,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借助文学教育的感染力,有效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四)借助文学教育的艺术性,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气质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其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采,充满着激情与情感,还富有哲理和智慧,所以大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提高其审美情趣和高雅气质的过程。尤其是那些优秀的、富有哲理的文学语言,不仅对大学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还能巧妙地引领大学生开展鉴赏活动,领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同时,与现实相比,文学艺术表达的情感世界和艺术世界会更强烈、更典型和更有教育意义,不仅能够让读者感受语言文字塑造出的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还可以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唤醒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从而远离和拒绝粗鄙、庸俗、肤浅与自私,让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其养成高雅的品位和气质,提升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的生命层次。
三、高校开展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针对性
由于高校文学教育的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开展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时,要避免各类教育活动的表面化、形式化,要制定完善的教育计划,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学课程的学习价值和个人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多以文学经典为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其典型性、权威性、原创性和经久不衰的价值来增强文学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说服力。
(二)要避免文学教育的庸俗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模式化
在网络文学、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的文学教育应当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文化、优秀的现代文化和国际人文精神成果,要避免平庸、庸俗文学充斥大学生阅读与学习阵地,坚守住高校文化教育的精神诉求和人性关怀,这样才能让文学教育更有现实意义,加快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三)重视教师文学修养和教育素质的提升
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是组织者、施教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教育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对此,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通过进修、讲座、培训、校际交流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教育素质,进而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教育引导职能。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性,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变化的今天,文学教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4,(2).
[2]张颖.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作者:王俐婷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