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4篇)范文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4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4篇)

第一篇:交响音乐对医学人文素质的作用

摘要:

人文医学教育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艺术熏陶来加深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在各类艺术熏陶中,交响音乐的教化作用最为显著,它对培养医学生的心性、生死观、感情观以及逻辑思维、感官敏锐度等,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力。目前,国内此类教学实践和研究资料稀少,经验匮乏。针对交响音乐课程教学展开的教改活动,值得探讨研究,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能给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较大的启发。

关键词:

交响音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医学生要提高人文素质,已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共识。目前人文医学教育研究大多集中于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法学以及临床交流学等课程的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些人文医学教育偏向于职业道德、社会学、卫生法学等知识的讲授以及心理疏导和交流沟通等技能的培训,但医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仅仅包括以上内容,它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关爱和对死亡的敬畏。正如宫福清等[1]、叶稳安等[2]的研究中分析:假如教师在传授人文知识时抱持着功利化的心态,过多进行课堂灌输,就较难将这种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无法产生共鸣,进而达不到教学效果。就此而言,目前的人文医学教育尚有许多需要革新和完善之处;而形式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实践,如音乐教化、文学欣赏、医学历史与医学家传记的传授和讨论、电影欣赏等等,尽管它们未如上述的人文医学教育那样以医学为中心,并与专业知识充分交融。但从一般的人类艺术文明中去理解人性,更易产生共鸣,能更好地达到人文医学的教学目标[3]。这显然是值得投入精力的研究领域,而相关教学工作的实施与经验总结,也是当前人文医学教育中所缺乏的。笔者给医学生开展交响音乐欣赏课程,并探讨了其对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1交响音乐的精神价值

纵观中西方的文化史,不难发现音乐对于培养人民仁德的重要性。论语讲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音乐能养人之性情,荡涤邪秽,消融渣滓。他将音乐置于学者之终,可见其对音乐教化的重视[4];西方文明中,同样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广为流传,是世人重要的精神瑰宝。托尔斯泰在听了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潸然泪下:“我触到了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5]。可见音乐在理解和塑造灵魂上的强大力量。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中,交响音乐又是最具有震撼力的种类之一,它包含的内容丰富、结构宏大、音响丰满、声色绚烂;能够充分发挥管弦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功能和表现力来塑造形象,共同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体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气势磅礴的《黄河》,肖斯塔科维奇的爱国主义交响曲《战争交响曲》,海顿的交响乐《告别》、《惊愕》,贝多芬的《命运》等等,通过聆听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从而产生心灵和情感的震撼,是培养人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李岚清同志的《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中也提到,“交响乐是一个表现力十分丰富,对人的精神生活能够起重大影响的一种音乐的品种”[6]。

2交响音乐的教化作用

2.1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和整合作用。它能直接深入世人的情感和心灵,培育世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优雅的人格。比如朗朗弹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引子是铜管乐奏出的战斗性旋律主题,音调中揉入了《东方红》,象征以为代表的党中央发出的战斗号召;钢琴的华彩乐句后,出现了《保卫黄河》的旋律主题,这是一段斗志昂扬的进行曲,表现了中华民族儿女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献身精神,随着乐曲主题的深入,展开了一幅幅抗战的壮烈画面,战马驰骋,硝烟弥漫,英勇杀敌,音乐情绪此起彼伏;紧接着当《东方红》主题出现时整个乐曲达到最高潮;结束前,乐曲又巧妙地把《保卫黄河》、《东方红》和《国际歌》结合在一起,从中国抗日战争推衍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表现人类反抗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普遍精神。朗朗是年轻人耳熟能详的青年钢琴家,该乐曲也是大家所熟悉的旋律,在学生聆听时稍做引导和讲解,就能使其直观体验到乐曲所展现的恢弘场面和丰富激昂的感情,理解战争的惨烈,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从而给他们上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这显然比枯燥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再如《命运》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为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它抒发了作曲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生命中潜藏的巨大能量的歌颂。聆听这首乐曲,结合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可以从中激发出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力量,使人不惧磨难和挑战,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敢书写自己人生篇章的大无畏精神。还有《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聆听其优美动人的旋律,体验一对相爱的恋人坚贞不渝的恋情,想象其中委婉动人的故事,能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培养自强、自尊、自爱的品格。

2.2音乐治疗

音乐有助于精神和身体放松,20世纪后,它和医学、心理学共同发展出一个新的领域:音乐治疗。事实上,音乐治疗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音乐医学”的概念。让老年人唱歌或乐器表演可以改善轻度抑郁症,音乐欣赏也可以改善妇女生产前后的抑郁情绪,手术前中后音乐疗法联合心理干预还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应激水平[7];总之,轻松愉快的乐曲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旋律流畅的乐曲能疏导焦虑、抑郁情绪,节奏缓慢,风格典雅的乐曲能安定心神。笔者曾开设《音乐治疗》的课程,经调查,有将近70%的学生提到课业压力太重,希望通过聆听音乐来放松和恢复。事实上,医学生学习音乐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学习一种辅助但必要的职业技能,有效利用音乐治疗缓解患者的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同时,善于欣赏音乐也能缓解医生和医学生自身的心理压力,以饱满的活力和平静的心态投入繁忙芜杂的学习和临床工作中。

2.3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音乐的本质是科学的,内容是哲学的,表现形式是艺术的,功能是教育的,它是理性逻辑思维和直觉形象思维的完美统一。如巴赫的音乐,既具备数学的严谨与逻辑,又浑然天成,没有丝毫僵化、生硬之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并善于弹奏钢琴;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科学家们热爱音乐,因为音乐能培养细腻的听觉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群体参与能力,身体各器官和身心的协调能力,它还能同时提升人的智商和情商,激发潜力和灵感。此外,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的还有人际交往能力。一般来讲,将音乐作为媒介的合唱团、乐队等活动能促进更多样化的人际交往,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协作能力。医学生将音乐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风度美、仪态美、心灵美运用到与患者的交往中,以温文尔雅、富有内涵的形象,营造一个关爱、温馨的艺术氛围,可在无形中增进医患沟通的效果。

3交响音乐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实施

3.1教学目标

交响音乐源自西方,属于精英艺术。其规模庞大、音调丰富、音响变化幅度宽广、音乐发展富有戏剧性,又包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容,对欣赏者要求较高。而我们的课程面向的是医学专业的普通大学生,音乐素养不足、欣赏能力有限,且受大众流行快餐文化和消费文化影响,大都浸淫于浅陋直白的流行歌曲中,对纯音乐尤其是交响音乐接触较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音乐就是“唱歌和听歌”,等同于娱乐。据多学期教学经验和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在每学期选修的60~90名学生中只有8%~12%的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对交响音乐有初步了解,有一些欣赏经历,并想深入了解交响音乐;这些学生中还有个别弹奏过某一种乐器,或参加过音乐类的比赛和表演,他们有提升音乐素养的意识和需求,但苦于高雅音乐门槛之高,望而生畏。而大多数学生仅抱着轻松好拿学分、或好奇、或男女朋友相约来听音乐提高恋爱指数、或认为学习交响音乐显得有格调而选择了该课程。甚至还有些人将交响音乐误认为就是流行音乐,结果发现听不懂而大失所望。近些年来,随着全民文化水准的提高,自小系统学过某种乐器,有较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较高鉴赏能力者在增加这一点令人欣慰;但同时也应清醒意识到,由于不少家长急功近利和教师过分关注技术而忽视人文底蕴培养,这类稍有基础的学生也未必都能真切而深入地领略音乐的美感和意蕴。针对以上现状和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本课程总的教学宗旨是通过音乐进行人文教育和生命教育;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条:第一,掌握交响音乐的基本理论、乐理知识、代表人物以及作品内涵;第二,理解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和联系,并从中领悟交响音乐的卓越之处;第三,能对一篇乐章的结构进行简单分析,学会正确聆听音乐,能受到精神的激励和鼓舞;第四,学会享受音乐,利用音乐达到身心放松、减轻压力的目的,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3.2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讲解交响音乐基本理论。包括概念、乐队编制、各种乐器的名称、用途与它们在乐队中的位置和意义;交响音乐的流派、著名的交响音乐大师及其代表作等,并在每一次讲解基本知识点之后,播放一段有代表性的音乐辅助说明。讲述包括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威柏、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约翰•施特劳斯、勃拉姆斯、马勒等音乐家和作品,其中重点详述“三B”——德国音乐三个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第二步,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专题:第一是古典音乐专题,侧重于向学生传达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第二是浪漫主义专题,着重培养学生对爱情、亲情、友情的体验和理解,培养其美感和审美能力;第三是民族音乐专题,结合曲目讲解乐曲的民族特征以及古典音乐与现代各类流行音乐的结合与创新,侧重让学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又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讲授音乐史和代表人物,第二个环节讲解和播放音乐交叉进行,第三个环节进行师生互动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聆听指定曲目,课上分组介绍自己爱听的乐章并讲述欣赏感受和心得。

3.3教学效果

经过几轮教学,学生的互动参与度较高,听课和讨论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通过访谈、讨论和课后作业发现,很多学生最初的期望是学会聆听音乐,并了解基本乐理知识。一轮听课结束后,发现自己被某被一首乐曲打动,进而对人生有了诸多感悟,比如从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中找到了进入交响音乐世界的钥匙,也有同学被贝多芬充满激情而又理性的音乐所震慑折服,不禁感叹人类创造力之伟大,还有人喜欢门德尔松的优雅温婉或柴科夫斯基的沉稳忧郁,进而对人类复杂繁多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理解;此外,学生也积极提出了很多教学改良建议:

①对于上课的场所、形式和方法提出要求,授课教室应当有配备钢琴和其他乐器,教师可以现场弹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讲授;

②建议老师下课前预讲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学习预听,并要求多播放讲解中国交响乐乐曲;

③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要求多讲解音乐理论知识,例如识谱、节拍、旋律、乐器的介绍和基本练习,并希望能讲解指挥家的作用,学会基本的指挥技能;

④建议增加实践课环节和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组织大合唱、才艺表演等。克雷格•莱特(CraigWright)教授在《聆听音乐》的课程中讲到,古典音乐提供了一个美好世界的意象,绚丽而庄严的庇护所,或许甚至还有爱的慰藉。它展示了人类精神所能承载的巨大力量,以及不断超越自身的创造能力[8]。指引我们去思考人本身以及自己在这世上存在的意义,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实质。对于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和实践对象的医学而言,它更是医学生应当关注的主题,而通过交响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入,显然是最适合、最易产生共鸣的教学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宫福清,戴艳军.正确认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关系[J].自然辨证法研究,2012,28(5):103-105.

[2]叶稳安,刘俊荣,周智美,等.广东省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方式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7A):79-81.

[3]袁曦.论医学与艺术的关系—兼论高等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4,36(6A):88-90.

[4]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7:119-120.

[5]伏云.《如歌的行板》与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J].人民音乐,1983(9):53-54.

[6]李岚清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的讲话[J].人民音乐,1998(3):2-8.

[7]胡向玲.交响音乐名作鉴赏心得[J].文化艺术研究,2007,10(7):53-54.

[8]克雷格•莱特.聆听音乐[M].余志刚,李秀军,译.北京:三联书店,2016.

作者:李丹 吕倜然 袁曦 单位:海南医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第二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推动了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我国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为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进行认证.认证标准要求中涉及诸多的人文素质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包括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观念、师资问题、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等.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对照认证标准,探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认证作为一种外部质量保证制度,推动医学教育和医学人才培养,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200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和《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正式启动,计划到2020年完成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截至2015年底,已有45所医学院校接受了认证.莆田学院于2015年6月接受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专家进校现场考察评估.

1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

内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3项标准、35条亚标准;第二部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究、管理与行政、改革与发展10项标准、44条亚标准.这些标准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学生、校友、医疗机构等多个主体,这些主体中学生是重中之重,学生不仅是认证的被评估者和参与者,更是目标利益的维护者和受益者.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认证,不断内化认证标准精神,把自己培养成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标准》中涉及思想道德、职业素质、人文与伦理、沟通技能、批判研究思维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是对临床医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评价.人文素质是医学生的重要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但医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在有些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对病人缺乏同情、尊重和关怀,甚至违法犯罪.对照认证标准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有:

2.1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观念

我国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临床医学专业接收只是理科生,这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医学教育过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学生评价等方面,一直处于重专业轻人文的失衡状态,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后天营养不良”.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医学生人文教育课程在整个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所占比例总体偏低.[1]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关注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注重专业和临床技能的课程,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课程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使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人文知识的支撑.

2.3师资力量匮乏和教育质量不高[2]

医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它与文化对话与交流不是可有可无的外部要求,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3]医学的人文属性,医学本质决定了医学教育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相比更有多学科特性,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丰富医学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目前医学院校教师基本多为“单一”型教师,而“复合”型很少,又教育模式陈旧,基本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差,不能使医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精神内涵,坚定职业精神,笃信职业信仰.

2.4重显性影响,轻隐性渗透

长期以来,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多采用显性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类型以其目标明确、系统性强、信息量大、便于操作、效率较高等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显性教育相比,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隐性教育的渗透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缺少情感体验性和道德践履,不能转化内在道德品质和高尚行为.[4]

3人文素质教育路径探讨

医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或文化体,是疾病、存在和文化的精神哲学生态.[5]医学的人文和人性的复归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医学生是医学的未来实践者和推动者,是对疾病、人的存在、技术和医学文化的解读者,是医学人道性的维护者.医学生人文素质高低是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全面成长和医学科学发展.从医学教育角度出发,对照《标准》,探寻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

3.1树立专业与人文兼顾的教育理念

医学院校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医学生要集“精术”与“仁心”于一身.医学教育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必须坚持医学专业与人文兼顾的理念,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向学生全面发展转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沟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均衡发展.《标准》明确提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人才,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必须始终抱有科学的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必须具有训练有素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尊重病人的意识、责任;必须在掌握精湛临床技能的同时,构筑厚实的医学人文知识,充分涵养浓郁的人文情怀.

3.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标准》将全部教育课程指导性设置为6个模块,即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课程、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公共卫生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总计约60门课程.涉及人文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行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等.在这些有限的课程中,规划人文核心课程与体系,其他一些人文课程可以通过选修、课外专题讲座、课外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体现,扩展医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模块所包含的课程,刚性强,只需认真贯彻落实.《标准》所列“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约10门,加上“文学艺术类”的展开课程,在有限的学时数中不可能全部开设.因此,在所列课程范围中划出“核心”课程,对于贯彻《标准》要求、增强教育实效、体现学校特色和医学特点,更切合实际.“核心”课程应当是:实用性强、紧贴医疗实践需要;涵盖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形态的学科内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产生的学科课程特点;具有动态性.[6]参照国外的做法,结合国内高校医学教育的实际,可考虑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医患沟通列为“核心”课程.[7]《标准》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的数量更少.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计划为例,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是必修课,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卫生、人际沟通是任选课,其他都没开设课程.因此,在“渗透”上下功夫,适当可挖掘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的无形影响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使医学生把外在人文知识内化为对患者的关爱和尊重,形成敬畏生命、关心他人的品格和行为.

3.3加快推进师资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标准》提出医学院校必须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医学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要求医学院校教师具有复合知识结构.但现实不尽如此,较为单一,学文的教师医学知识浅薄,学医的教师人文知识欠缺.虽然,近几年,我国有些学校培养一些具有医学背景的,与人文专业相关的研究生,但总体这种“复合”型教师是欠缺的,不能充分满足教学和学生需要.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变这种“单一”型教师状况,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人文教师跨专业进修学习,走进医学课堂,旁听一些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原理.第二,把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内容相融合,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医学专业中,这要求医学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教师多阅读人文书籍,多参加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讲座和读书沙龙,扩充自身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临床教学医师都必须参加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适应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的需求,满足病人健康的需要.[8]特别可聘请临床一些资深教师兼上医学人文课或专题讲座、讨论等,对于当前一些社会医疗热点中法律、伦理等问题进行解读,让医学生早接触临床,了解临床中的法律、伦理等问题,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积极推动作用,促进人文教学质量提升.

3.4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9]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能力和批判研究思维等人文素质培养,既注重发挥课程教学的显性教育作用,又注重发挥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4.1发挥人文学科课程群的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直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形成和谐人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群的育人作用应选择医学人文课程作为突破点,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基础知识课、人文基本技能课为辅助,在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和需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的前提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部署.特别要注重关注医学与人文交叉性学科(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医患沟通等),这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关注医学发展、医学技术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同时,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伦理观念、法律意识和良好沟通能力等,培养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思想.

3.4.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成才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浓厚的医学校园人文气息浸透入医学生的身心,对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充分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如开展医学生仪式教育,进行医学生宣誓仪式、解剖课程向遗体捐献者致敬、献花仪式等;开展以医德医风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到医院当义工和导诊,让他们更早接触临床,了解病人等.通过开展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活动中培养医学生的责任心、同情心和仁慈心,提高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学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提高沟通能力,真正做到尊重患者、服务患者和社会.

3.4.3重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锻炼,实现知行统一

见习活动和实习过程是医学生从校园走向临床、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为患者服务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疗问题不仅有医学判断和决策,也包含伦理判断和决策.医疗技术应用,不仅是医疗技术应用,也涉及法律、伦理和道德等问题,防止技术滥用和异化现象.让医学生体悟“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医学生在以后行医过程中树立尊重病人的人道思想,把职业精神外化到具体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实现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3.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管理

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就是从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效果的角度把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修养,成为稳定的内在品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特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重视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合理运行机制,让医学生从管理和被管理中感受人文氛围,宣扬人文精神的价值魅力.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精神,对于一直探讨着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以及生命本质的问题的医学而言,它的基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就是维护生命,实现生命最高的价值.正如阿尔贝特?施韦泽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10]实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体现.如果忽略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实践就容易背离仁、善的要义,就可能变成没人性的医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生产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今后管理病人、服务病人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医乃仁术”.医学人文属性是医学的内在属性,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专业认证是对办学能力和教学的评估、对管理的规范,是全面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工作者应对照《标准》,查找差距,探寻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培养“德技双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春雨.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2013(1):18.

〔2〕鲍文华,杨晓东.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40.

〔3〕胡涵锦,顾鸣敏.医学人文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75.

〔4〕卢秀峰.精神形态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3(16):92-94.

〔5〕孙慕义.医学伦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8.

〔6〕张新华.基于国家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1-82.

〔7〕王雁菊,等.中美医学人文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院校医学教育,2013(12):74.

〔8〕汤军.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现状与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58-59.

〔9〕刘明,徐玉梅.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1):51-53.

〔10〕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

作者:郑金林 单位: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部

第三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

医学生人文素质同医学知识和技能一样,是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以某医学院校为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网络媒体优势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对策

所谓人文素质,指的是能力、知识、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外在表现为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个人内外结合的综合表现[1]。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形成牢固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树立人文精神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2]。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医学各领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深刻的影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步被现代医学模式所取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疾病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健康的渴求日益强烈,社会各界对医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鉴此,以某医学院校为例,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

一、研究设计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的方式,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以安徽省某医学院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350份,其中有效问卷336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回收后,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态度和整体认知情况

调查统计显示,在被问到是否了解“人文素质”、“人文教育”这些概念时,17.5%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且清楚这些概念”,79.9%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但不清楚这些概念”,2.6%的学生表示“没听说过”。在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客观评判时,认为“非常欠缺”的学生占3.3%,认为“比较欠缺”的学生占51.1%,认为“不欠缺,但是不满意”的学生占39.1%,认为“满意”的学生仅为6.6%。当问到“你觉得是否需要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时,有37.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5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5.5%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0.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这一概念不甚了解,但是希望能够改变自身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二)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

对学校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时,学生表示“满意”的占11.3%,“比较满意”的占25.3%,“一般”的占61.6%,“不满意”的占1.8%。在被问到“你认为目前人文教育尚存在的不足主要有哪些”时,学生认为“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单一”的占25.8%,认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单一且效果不理想”的占21.3%。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一般。

(三)人文知识掌握情况

在回答“你是否能应付日常书信来往或书面写作”时,31.3%的学生表示“能,非常轻松”,59.4%的学生表示“能,但略有困难”,8.8%的学生表示“不太能,经常有障碍”,0.7%的学生表示“不能”。一些常识性题目如:何为四书、世界三大宗教、作家莫言代表作品、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等,能够全部回答正确的学生仅占21%,答对3~4道题的学生占45%,答对2道题以下的学生占34%。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比较薄弱。

(四)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取向

调查中,对于“收受红包、药品回扣”的态度,认为“那是我该得的,不拿白不拿”的学生占3%,认为“不好说,大家收我也收”的学生占13.3%,认为“看时机,如果查不到自己就收”的学生占3%,认为“不良风气应当坚决抵制”的学生占80.7%。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医生职业行为规范做出正确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三、现状成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许多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出现了问题,如收红包、吃回扣、乱收费、对待病患态度冷漠等。这样的行业风气,不仅严重败坏了整个医务界的声誉,也对学生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二)教育者

有关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而美国为20%、前苏联为22%、德国为26%、英国和日本为10%~15%[3]。许多医学院校还普遍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虽然人文选修课种类繁多,但是医学生在校阶段课业负担较重,精力有限,上选修课的目的只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已。此外,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也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落后及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三)医学生

医学生多为理科生,人文基础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大学阶段是补充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时期。但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医学生大多专注学习专业知识,努力获取奖学金和各类证书,为未来的就业积攒更多的筹码。许多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很强,但是动手能力较弱,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较差。

四、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学校、教师都应当更新教育思想理念,改变传统观念,采取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教育理念,使医学生更好地成长起来。观念的转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共同努力。学校应成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发挥组织协调功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对策和措施。学校的教职工,都应当以身作则,参与人文精神塑造,全员育人,确保人文教育理念的有效实施。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而树立的理想信念会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著名教育家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教师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4]。医学人文教育实际上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它包含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学术水平要高,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需要人文社科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医学本身的特点,将人文知识内化于教学内容中。其次,应当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培训,举办人文素质讲座、国内外进修等形式,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和人文底蕴。再次,作为教师本身,应当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社会实践活动

医学的终极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学校要重视医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应当注重见习和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实习过程中,医学生进入到复杂的医院环境,接触大量病患与病例,可以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群众的意识。其次,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全国助残日、世界糖尿病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利用暑期时间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到最贫困落后的地方去,通过参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了解基层的医疗卫生现状和百姓的疾苦,激发社会责任感。最后,学校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将社会实践经历纳入到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当中,构建多角度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各个环节。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及各类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中发掘潜能,提升自己。其次,完善校园文化设施,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们一进校园,就感受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带有医学院校浓郁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给人以正能量,激发广大医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五)发挥网络媒体优势

如今,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扩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阵地。首先,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选修课网站,将学习课件、素材等内容上传,供学生自行下载。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的合作,开展远程教育,拓展学习空间,在学习内容和时间上更加自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其次,还可以通过人文论坛、微博、BBS等平台,展开师生之间广泛的交流,讨论对人生的看法、心理困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利用网络超时空的特点,有利于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避免面对面交流的紧张和顾虑,放开胸怀,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五、结语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及医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未来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相信通过学校和教师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概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87.

[2]张应强.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1995(3):50-56.

[3]金仕琼.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2005(6):42.

[4]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1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62.

作者:何慧 单位:蚌埠医学院

第四篇: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

摘要: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之中,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黄金”时期,也是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关键阶段。如何在临床实习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学实习生的人文素质意义重大。建议:科学设置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加强带教队伍人文素质的建设,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与手段,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以确保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既是理论教学的实践延伸,也是医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实习阶段对医学生开展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成长为一名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价值分析

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教育发生着深刻转变。高等医学教育改变了过去单一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全面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医学生在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厚重的人文素养,能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病情、对待病人。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目前,各院校或多或少都设置了相关人文课程,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不好。因此,应坚持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的原则,在临床实习阶段延续人文素质培养,帮助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和内化,防止医学人文教育“虎头蛇尾”而流于形式,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医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难免会接触到一些不正之风和“潜规则”,这些不良现象对医学实习生的职业道德认同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分学生开始迷失自我,甚至在心里和行为上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面对当前现实,必须加强临床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防止医学生在成为真正的医生前就开始出现职业道德上的滑坡和沉沦,为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

2当前我国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基地投入不足,缺乏人文育人环境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舆论上备受重视,事实上却常常处于边缘地带[1],临床教学基地更是如此。一些教学基地并未明确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一些教学基地虽然提出医疗、教学、科研并重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把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医疗建设中,教学基地的综合人文育人环境堪忧。如,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立相对不完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等大大减少,使实习生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减少。在实习出科考核上,各科室基本不涉及对实习生人文素质的考评和约束,达不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2.2带教队伍综合素质不足,影响教育效果

身教大于言传,这一点对于人文素质培养而言尤其突出。临床带教老师的专业水平、科学精神、道德品质等对实习生人文素质培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临床带教老师都是学医出身,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和储备相对薄弱,加之在意识上更重视专业学习,在带教过程中,通常也是侧重于对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医院、科室、协会等组织的各类进修、培训基本都是围绕医学的业务范畴,很少有系统专业的人文知识培训。当前带教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金钱至上、职业道德素质滑坡等不良风气,可能对实习生产生负面的示范作用,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2.3考核机制不完善,难以真实反映实习生的人文素质

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虽然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已为医学教育界所共识,医学生也越加关注个人人文素养的培养,但能够在行动上自觉落实的却很少,这与考核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关。众所周之,对知识的考核相对容易,但对素质的考核确实是个世界难题。当前对医学人文素质的评价存在评价内容不完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效果不明显、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真实反应医学实习生的人文素质。

3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探讨

3.1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它涉及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人文素质培养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等,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人文知识的掌握。历史、文学、政治、艺术、语言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培养和提高实习生的人文素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史学作品、哲学理论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自我修养,增强爱国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引导实习生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医学的意义和价值。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素质包含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主要体现在个人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认知、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通过教育帮助临床实习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同和遵守医疗行业的一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以科学、人道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生命,为履行医生的职业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医学科学的理解。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汇流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心理学、卫生管理、医学哲学等都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实习生对社会医学科学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医学实习生认识和理解医学的人文内涵,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多角度出发去思考病情、对待病人,树立完整正确的医学价值观。

3.2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法

3.2.1设置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

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为医学临床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其具体目标就是提高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情感能力与认知能力[2]。就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而言,学校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渠道。进入医学实习阶段后,虽然人文素质教育也在不断强调,但和医疗、科研相比,教学医院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表现在没有专门的课程和时间安排。因此,教学医院可以考虑开设一套适合于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可以包含三个相关层面:医学法律层面,开设如医事法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法学方向)等,让医学生认识到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的重要性,以防止不必要的纠纷发生,以及如何应对已经发生的纠纷;医学伦理层面,如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这些知识有利于医师在临床诊疗中面对的伦理冲突和价值选择时,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建议,同时也促使医生更尊重患者的自主权。在课程设计上以实践讨论为主,带教老师可以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探讨,如安乐死、代孕等医学伦理问题;医学人性化层面,这是医学人文的顶层设计,没有固定的教材,各教学医学院可以结合实际自行编写教材,如: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对癌症晚期患者体现人文关怀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不需太复杂难懂,要区别于在校期间的人文课程,以实用为中心,结合临床诊疗中涉及的法律、沟通、伦理、人文关怀等实际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和体味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促进人文精神和情怀的养成。

3.2.2加强临床师资队伍人文素质的建设

临床带教老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加强带教队伍的建设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保证。第一,教学医院要严格选拔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选出职业道德素养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精湛、富有爱心的带教老师,成为医学实习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人文精神的楷模。第二,加强带教老师医学人文知识的培训。教学医院可采取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进行。在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有意识的加大人文知识的比重;鼓励临床带教老师进修学习人文学科,有意识培养带教老师的人文教育理念,并把这种理念运用于临床教学中;邀请德艺双馨的专家教授定期开设人文专题讲座,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设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创造条件支持临床教师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从思想上引发教师对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第三,搞好带教工作的评估和激励。将学生评价作为考核带教老师的有效手段,以学生评价结果作为激励临床带教教师业绩的重要依据,促使带教老师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带教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带教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3.2.3人文素质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创新

相对校园学习而言,临床实习生的生活无疑是忙碌而紧张的,要让实习生像在校医学生一样在教室里啃书本学量的人文理论知识,无疑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教学医院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简单、吸引人的手段来丰富人文教育的形式。构建新型现代化临床人文教育的手段,通过建立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网、微博、微信、qq群等,为教师和实习生提供更加自由、平等、广泛的网上交流平台,使人文素质教育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此外,要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氛围。教学医院可以邀请业内优秀人士来医院为实习生报告先进事迹、宣传实习生群体中涌现的典型、引进国外先进的带教案例等,使实习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比有方向,进一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再者,参与实践活动的亲历体验作用不容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必须体现参与性、服务性、实践性、医学性和思想性[3]。教学医院应重视实践活动的作用,这个可以分为院内“实践操作”和院外“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实践操作”是指,让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患者实际接触,独立完成了解病情、知情同意、人文关怀等任务,在实际操作中逐渐提高人文素质,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变为自觉。“社会实践”内容比较广泛,可定期举办多种实践活动,走入群众中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医德医风建设、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到养老院慰问老人、去社区医院为癌症病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到基层开展常见病防治讲座等。通过实践让医学生了解了生命的可贵,学会关怀病人,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仅可提高个人的医学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又可达到医学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3.3医学实习生人文素质的考核方式

在临床实习阶段,考核实习生能力应该包括医学知识、临床诊断、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职业态度、人文关怀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过去临床实习中教学医院侧重强调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专门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考核偏少甚至没有。因此,必须改革临床实习生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加大人文素养的考核。建议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考核遵循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笔试与技能相结合,二是强调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对于人文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根据医学人文相关课程设计考核内容,考核形式主要通过笔试进行;对于人文素质综合能力的考核,要与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融合,采取实践技能考试、情景模拟测试等考核形式。如通过实习生完成临床具体任务为手段,既可以考核实习生的基本医学技能,又能重点考核其医患沟通、团队协作、人文关怀等人文素质。还可以推行患者评价制度,实习期内可以把患者对实习生的意见和评价作为带教医生填写评语或出科考试的一项参考标准。对于积极参加、组织院外社会实践的医学实习生应给予加分。教学医院还可以把实习生医学人文素养的考核与其评奖评优挂钩。众所周知,对道德和素养的考核确实是个世界难题,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可行的经验,相信一定能找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考核体系。

4结语

临床实习期是医学生学习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也是成为医生之前人文素质培养的最后一道关口。在临床实习中,教育者通过课程改革、师资培训、考核评价等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法律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人文素质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在医学教育中,只有做到医学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医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威,宋毅,崔辉.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定位[J].医学与社会,2008,21(2):60-61.

[2]陈化.实践整合: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有效性的路径选择—兼谈医学人文教学改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42-444.

[3]黄海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464-469.

[4]杜治政.论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人文走向[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2008,29(6):6-10

[5]王锦帆,季国忠,卢长艳,等.医学人文融入临床实践教学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3,34(10):68-71.

[6]何昆蓉.论全科医生制度下的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4):291-293.

[7]杨秀兰,陈发俊,薛磊.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4(6):71-72.

[8]贾颜.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2):936-936.

[9]孟国详.董伟康.陈亚新,等.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20(6):352-354.

[10]刘翠,程乐森,徐玉梅,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98-99.

[11]赵晋龙,何黎升,龚振宇,等.加强临床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教育[J].中国伦理学,2004,17(1):59-64.

[12]胡运生,孙华,张勇,等.关于医学生实习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10):766-768.

作者:蒋丽 张俊 单位:成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