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小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小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是小学生必修的科目之一,承担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科学意识的重任。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展开分析,分析小学科学教育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与价值,进而提出人文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措施。

【关键词】人文视角;小学科学;教育教学

一、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内容

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教育内容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且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爱因斯坦曾说过:“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从小学科学学科的教育内容来看,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承担着特殊的教育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学科的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科学内在的内容,了解学习活动的实际内容,通过见微知著、从表面到深入的方式,加深对小学科学学科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文教育中走向和谐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育实施人文教育价值

(一)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小学科学教育实施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教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这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与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育的思想,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入手,切实做好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通过教材处理改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模式创新等多种方式,在教学的全流程中对教学模式予以纠正。在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从以教师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需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进行参与实践,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在课后,教师应注重学生课后知识与内容的巩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做好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后进行知识的巩固与探索,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科学小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二)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体现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战略部署,为加快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对小学生科学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具体体现,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按照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开展教育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容与教育思想的要求组织和构建课程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人文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措施

(一)注重小学科学史的教学工作

人文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育应注重小学科学史的教学内容。科学史是教学过程中含有丰富内涵的内容,包括科学发现的过程、科学发现的历史人物内容,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因此,注重小学科学史的教学工作符合人文视角,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学习观念,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科学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意识。如“指南针”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指南书的相关知识,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了解指南针发明的几个阶段、了解指南针的用途、体会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常见的指南针类型为切入点,展开指南针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指南针的认识。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不理想,因为指南针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不是很密切,切入点缺乏准确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科学史,通过指南针在历史中不同阶段的发明特征,帮助学生了解指南针发展的过程,进而通过“历史史实+小故事”进行教学穿插,不断做好科学史内容的教学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在科学史内容的学习和指导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注重小学科学学科的人文意识萌发

小学科学学科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科学学科并不是简单的逻辑与规律,不是对社会、自然等规律的单纯体现,其更多的是在挖掘自然、社会规律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教育,体现出生命教育,从爱自己向爱他人、爱自然进行过渡,在过渡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特有的人文情怀,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例如,“植物的叶”这一章节内容属于“植物的生长变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叶从生长到衰老死亡、再到新生的过程,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建立起长时间观察的意识,在对植物的叶子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了解自然植物的特征。这种教学效果比较浅显,教学质量不高,层次性比较浅,学生容易在长时间的观察中失去耐心与细心,不利于学生培养人文教育内涵和对生命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人文意识的引导,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发展研究树叶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与意识,构建起叶子也是由生命的科学概念特征,让学生在观察叶子生命现象活动中了解与认识到自然的伟大。

(三)注重小学科学学科的合作实践意识

小学科学学科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合作实践意识,这种意识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实践,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树立起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这种意识对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合作时间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实践,了解科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在参与过程中以实践成果为导向,以实践成功为导向的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起特殊的科学意识与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与内容。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视频教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视频观看,通过视频来展示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进行讨论与交流。这一过程看似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参与,以视频讲解的方式也体现了学科自主学习的特征,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视频观看如同“隔靴搔痒”一样,没有进行具体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合作与交流,在交流中提升个人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教学,通过量杯准备100毫升的水,然后按照份数进行放盐,每一份4g,直到有晶体析出为主(不能溶解),这个过程中无论是100ml水的测量、放盐份数的选择还是盐晶体的析出,都需要学生之间通力配合,需要学生称量、记录和观测,需要学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师在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核心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与合作中了解和认识自身,提高对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育过程中,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因此,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也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深刻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了解课程改革教学对科学学科的认识和人文内容,从人文视角观察与分析,做好小学科学教学调整与优化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邵锋星.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中国德育,2010(03).

作者:顾婷婷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