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都市文学在人文精神重建中的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张欣为代表的岭南都市作家以岭南都市为背景,描写了岭南商业都市中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价值选择、人际温暖以及人文情怀对现代都市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
所谓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既肯定人的价值追求的自由选择,也涵盖真正、自觉的“仁、善”理性意识,是世俗现实与理想信念、外在物质与内在精神、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人的行为中的体现。以张欣为代表的岭南都市作家,以岭南都市为写作背景,不仅揭示出转型时期都市人性的缺失与变异,更显现出都市中人性的坚守与承担、心灵的美丽与善良。他们处于人生困境,却努力生存;他们务实,又敢于担当;他们功利,又相互关心,极具人情味。在他们身上,映射着作者对都市人的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美好人性的弘扬,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一、价值选择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人文精神的体现,既尊重人的多元化选择,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道德责任,二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是人的价值选择向度,是为满足俗世物质需求与精神意义的结合而体现的效果。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城市率先实行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理念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占了主导地位。现代商业语境允许人的务实、肯定人对现实利益的把握,激励人对自我的解放,刺激着人实现自我价值,但也成为人类精神困境的根源。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价值逐渐被消解,人的价值选择出现错位,个人凌驾于集体,索取超越了奉献,本能替代了人格,利益取代了理想[1]109-121。长此以往,人的追求向形而下欲望倾斜,价值关系出现失衡,最终陷入精神的困境。《深喉》中的沈孤鸿,表现出的即是人性变化的过程。汤因比认为:“人类因为其本性中具有精神性的一面,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被赋予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尊严性,并感觉到必须维护它。”[1]126久任副职的沈孤鸿,确实具有着“人”的自觉意识,他明白官场之姿态,也能妥善处理物我的关系,自觉抵制诱惑,保持了自我的独立与清廉。然而随着权力的上升,他便工作中一意孤行,生活中与人攀比。功利的诱惑,让沈孤鸿价值的选择开始出现错位,一步步被权利与欲望奴役,尊严丧失,人之“非人”,“求生”之路被自己隔断。市场经济的主导、现代商品观念的影响、社会风气的浸染,慢慢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个人价值选择的风向标。
在各种不良理念的充斥下,芸芸众生,几乎都变成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都讲利益,有用则做、无用则舍,最终因“缺乏支撑起意义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而成为“空心病”患者[2],陷入精神虚无状态。张欣的作品,承认人的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尊重人世俗的生活理念,肯定人正当功利的思想状态;但反对享受超越奉献的功利,批判异化人性的物质欲望,否定凌驾于群体之上的个人主义。她以不同的主人公的人生际遇向读者揭示:在当下社会,唯有把世俗价值与人文终极关怀相结合,把现实利益追求与内在精神相统一,人才能真正感觉充实。过度追求形而下的欲望是人文精神缺失的体现。陆弥(《为爱结婚》)、梅金(《不在梅边在柳边》)等都是因此而陷入精神困境的代表人物。在《为爱结婚》中,陆弥是一个孜孜追求家庭关怀的女性,然而家庭环境与社会功利背景的交互影响,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在家里,父母重男轻女,陆弥处于边缘地带,哥哥陆征是她唯一的温暖来源。然而,陆征生病,让陆弥再次看清家庭背后的冷漠与自私:为了金钱,父母、嫂嫂威逼自己舍弃现有的爱情。陆征吞药自杀,陆弥便彻底成为“孤儿”。这时,陆弥的人性开始扭曲—金钱被异化为她的人生目的。为了金钱,她放弃原则,甘当狗仔队;为了金钱,她丢掉尊严,用自己的痛苦作秀,以换取同情;为了金钱,她泯灭人格,以无耻的行为获取并出卖别人的隐私。金钱的奴役,内心的扭曲,让陆弥一步一步走向人性的深渊,亲情成为梦魇、婚姻成为坟墓、爱情变为心魔,害人害己。作者通过叙述,揭示出深层的内涵:人性是否健康,与传统、与现实、与个人价值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陆弥的悲剧,在于父母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于社会金钱至上的主张与人性的冷漠,更在于她自己内心无法消解的价值追求。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社会大背景相互交错的结果。与陆弥有着相似遭遇的梅金(《不在梅边在柳边》),虽同样因为儿时的遭遇,才产生了金钱、权利至上的价值选择,但根本原因,是她在金钱、权力面前不能守住自己,为追求金钱而把自己当成商品,才导致了她人文精神的失衡、人性的缺失,最后落得人财两空的结局。
作品中,作者对陆弥、梅金等人的选择给予了宽容,对她们的人生遭遇给予了同情,对她们价值选择的错位则给予了批判。对于钱、欲,她曾尖锐地指出:“钱这个东西或许没有缺点,但是一旦拥有,人生的秩序会戏剧化的重新排列,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时候便成为悲剧的根源。所以对它始终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3]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金钱、物质虽可暂时满足人的存在感,但若没有理想信念,不能坚守自我底线,久而久之,人就会在物质或欲望中迷失自我、陷入困境。因此,张欣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隐秘的天平,如果一边是欲望、名利、金钱或者苦难,另一边便是灵魂、良知、自省、坚持或者感动。”[3]人性的发展,需要金钱等外在的生活内容,也要保持内心价值的道德选择。只有二者紧密结合,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终极底牌》中的江渭澜,即是金钱、苦难与灵魂、责任相结合的人物。音乐世家的出身,让他有了浪漫、超越现实利益的情怀;军人的经历又让他积淀了底蕴,保持了人性中的情义与责任。他的价值选择显示出与现代功利社会不符的悲悯气质:对待金钱,他不高尚,甚至承认“家庭关系就是金钱关系,没什么道理可讲”[4],但他又坦然、理性,不会产生过多欲望;对待家庭,他勇于承担;对待员工,他以身作则,也不拖欠工资;对待客户,他给予宽容,处处充满人情味;对待苦难,他挣扎,但踏实坚定,具有坚强的意志。江渭澜的人文精神,使他面临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不以世俗物质为耻,比如苦难当头,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耍点小聪明,冒用别家公司名字;却也在浮躁现实中获得了少有的安详,与人为善,努力提高自己的服务态度,不搞砸别人的牌子。作者通过江渭澜告诉读者,人文精神不是镜花水月,它与现实紧密相连;也不是利益第一,而是隐含着灵魂的救赎与良知的传达。穆时英曾经说过,文学的终极意义在于为生存的斗争,而这个生存的斗争,不仅意味着活着,更意味着一种“正确的生活”[5]。张欣等岭南都市作家的作品,或从负面展示人生际遇、或从正面体现人生价值实践,向读者展示了人生应行走的方向和道路,虽非研究者公认的经典,但其中对现实的描绘、对人生价值的拷问、以及蕴含的文化关怀和人文价值更接地气,可以影响读者形成正确、理性价值观,有助于引导读者不断地抵御外来诱惑,坚守自我。这正是完成文学终极社会意义的所在。
二、人际温暖中深化人文精神
岭南地区,原本就有务实的特质,而经济浪潮的推动,更强化了人们的“实用”意识,即个人化、实用化、利益化勃兴。实用主义的驱使,使社会形成“他人即地狱”的模式,自私、冷漠、精神麻木现象成了常态,都市中的人逐渐陷入精神的迷茫。“当我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焦虑和迷惘时,便习惯性地埋怨物质世界的冰冷……即便是回到过去,同样会有其他的问题存在,这便是因为人的心灵是非常脆弱和焦渴的,也非常容易贫瘠和荒芜,这便是人始终都在寻找精神家园的原因之一。”[6]“文学中总有一些东西帮你宣泄掉了另一些东西,譬如说苦闷、困窘、无助和悲凉,同时它还能洒下甘露,滋润心田。”[7]艺术的目的,不仅在于重现现实之残酷、精神之迷茫、人生之困境,更在于探索人文精神,寻找救赎之出路。而人文精神除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选择外,还有“善”的内涵。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就是真、善的统一,就是由真、善而达到美的效果。儒家讲究“仁者爱人”,道家推崇“上善若水”,现当代社会,人文精神更是体现为友善、和谐。张欣是写人性之善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虽反映出经济社会的无情,却又于无情商业关系中注入了人性之情,传达出人文精神中善的因子。她的作品最能令人感动的不是亲人之间的温馨画面,也不是朋友之间的深厚情义,而是普通人甚至陌生人之间的那点温情微光。一点微弱之光,却能带给人极大的温暖。作者借江渭澜之口告诉世人:“人这一辈子唯一要做的,就是把心安置好了。”[8]唯有心安,人才会踏实。为追求心安,他放弃音乐梦、青梅竹马、家人,承担起战友王觉的责任,只为那一句承诺;为追求心安,要不到政府工程款,他便卖掉房子给工人发工资和还建材商货款;为追求心安,开发商跳楼,他则认为人死账死,要给孤儿寡母留下一条后路;为追求心安,他明知做一个好人没有什么用处,但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做一个宽容、无私、勇于承担的好人,并且教育下一辈也要做一个好人。
在利己主义横行的社会,“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好似一种遥远的记忆,而人文精神的失落却比比皆是。江渭澜追求的心安,行为中表现为宽容与淡然,不仅仅体现出善之美好,更暗含了人文精神“以人文本”的核心本质,即尊重人生存的权利,包容他人选择的自由。也正因为追求“心安”,才更因陌生人的一丝相助,便在冷漠的都市中开出朵朵温情之花。正因如此,作为同事,槐凝总是在呼延鹏最无助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深喉》);作为邻居,小美妈尽管世俗,但在紧要关头却成为如一的精神依赖(《对面是何人》);也因如此,本不相识的管净竹和焦阳虽承受都市人的压力,忍受着内心焦虑和痛苦,但内心的那份善良却让他们在物欲的社会中相互取暖,守护着彼此内心最为柔弱的部分(《依然是你》);富二代刘嘻哈,更是为无辜的何四季四处奔走(《用一生去忘记》)。“他们之间擦出的火花,是真正的人性关怀。是小人物安放灵魂的憩息方式。是我们心灵中最软弱的那个部分所期待的抚慰。更是冷雨飘零、举目无亲时出现的那把旧雨伞。”[7]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金钱、利益一旦成为关系纽带,总会使人陷入精神的虚妄之中,而江渭澜的包容、张豆崩的善良(《终极底牌》)、呼延鹏的正义(《深喉》)、李希特的追求(《对面是何人》)、槐凝的支持、曹虹的不离不弃(《依然是你》)则给冰冷的都市注入了一剂脉脉温情,成为都市“欲海里的诗情守望”[9]。文学的功用在于思想的引导,张欣小说中人文精神“善”的体现,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条宣泄内心苦闷的途径,更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股清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浸入读者的内心,从而带动读者向着振兴人文精神迈进。以此而言,岭南都市文学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善,在现代社会人文精神重塑中也可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小结
都市化依然发展,都市人的观念在不断地变化与调整,无论是在都市中沉沦还是在都市中升华,其结果均来自于人内心价值的形成与影响。尤其是处于学习时期的青年学生,他们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现代高效却浮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他人即地狱”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无疑可能成为他们现在或者未来精神的桎梏。钟晓毅对张欣如此评价:“人的心灵中也有一盏灯,点亮它,人的心灵空间就极为广阔,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就会明朗,人就会走向高尚和美好;熄灭它,人则会在难以自拔的狭隘中,在阴晦不明的黑暗中迷失。……在某种意义上说,张欣可作这样的‘点灯人’。”[10]张欣如此,岭南其他作家亦是如此。他们“站在‘人’的立场上,弘扬‘人’的精神,确立‘人’的价值。”[9]作品中批判或宣扬的生存理念、对传统人生价值观的继承、岭南文化中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不仅可以让为生存而奔波的劳心劳力者看到生存的希望;更可以让校园中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分利益之争,在继承和创新的融合中不断成长、成熟,最终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就此意义而言,岭南都市文学虽非经典,但其对“人”的价值的确立、对人的精神家园的寻觅,对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建华.趋善避恶论———道德价值的逆向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徐凯文.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三败俱伤,我们还要继续愚蠢下去吗?[EB/OL].
[3]张欣.对面是何人:代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
[4]张欣.终极底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89.
[5]穆时英.关于自己的话[M]//严家炎,李今.穆时英全集:第3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5.
[6]张欣.依然是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7]张欣.上善若水[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08.
[8]张欣.终极底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92.
[9]程文超.欲海里的诗情守望———我读张欣的都市故事[J].文学评论,1996(3):71-75.
[10]钟晓毅.在红尘中安妥灵魂———素描张欣[J].北京文学,2015(8):67-69.
作者:李景云 单位:广东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