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教师的人文精神表现为教书育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能有效的实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融合正是教师人文精神的修炼之路。
【关键词】人文精神;情感渗透
教师的人文精神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注。人文精神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与学生情感交流过程就是教师人文精神修炼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是莘莘学子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教师给予指引,而这种指引是所有为师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让学生对我们给予的意见欣然接受,如何让我们的指引能更加有效,我想加强情感交流、实现精神对话,是教师人文精神对学生情感渗透的有效途径。那么体现教师人文精神、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一、要有为人师表的德行
教师的德行就是通常所说的师德,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以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准则,要有不断追求更高理想并保持更高水平的专业操守,履行对学生的承诺,并把承诺变成自觉的行动。其次也要具备纯洁高尚的道德品性,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个人日常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教师的道德品性不仅是学生道德习惯养成的基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源动力。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那么师德就应是立教之本,没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怎会教出有高尚道德情感的学生。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所具有的人文性,所以时代和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标准就会相应地高于其它行业。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捧出一颗热心和爱心,突破学生心灵壁垒,用爱感染,用心呼唤,才能消除冷漠,产生师生共鸣,形成和谐之音。
二、要有感受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情怀
成长规律和人文观念强调,学生的成长不是集体化的,而是个性化的。现代教育所提出的对学生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对他们犯错时行为的宽恕,还包括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爱好、个性等的方面的理解。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能想像、会表达、有着丰富的情感、渴望被尊重与认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善于引导和疏通,了解学生爱好和理解他们的个性表现。理解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育和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培养思维方式一致的人,尊重学生的个性思想就是对他们成长的最大鼓励。
三、要有弯腰沟通的真心与勇气
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何况教师面对的都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当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性情还不够稳定时,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去犯一些他们所属年龄段的学生可能都会犯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要做到的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即换位思考。只有在尊重他们人格和权利的前提下,去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才能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改错,与其让学生表面上应付你的批评不如让他们从内心领悟自己的错处,身体力行,不用扬鞭自奋蹄。尤其是在发现学生的脆弱、无知和缺点时,我们就会感受到那种无可推卸的爱的责任感的驱使:对那些渴求帮助的学生我们责无旁贷。许多老师忘我的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正是基于对学生的爱,这种无私的爱所展现的人文精神让他们的教育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人文的角度看,学生首先是“人”而不是等待被塑造的动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享受老师的微笑和平等的目光。在一个集体里,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有高低之分,一张试卷更不能说明多少问题,那些在成绩面前受尽打击的学生,是我们要关注和保护的对象。有人说体谅学生的苦是一个教育观念问题,是说你只有去体谅学生,以他的苦为苦,你的体谅才是真诚的、深刻的,而不仅仅将他作为提高教育业绩的工具。如何切实地去感受学生的苦,让他们信任,容许你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我想,沟通是最基本的方式,平等的交流是获得学生真实想法的前提,教师若采用高高在上的命令口吻与学生交谈,只会换来学生口是心非的表面应付,甚至是反感和抗拒。只有先捧出一颗真诚的心放下身架,才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坦诚相待,学生才会把心门向你敞开。
人的存在意味着理解存在的意义和渴望对存在意义的理解,当我们看到学生的某些行为,并对之迷惑不解时,我们就会体验到这种“寻找存在意义的渴望”和“对存在意义理解的渴望”。当我们对学生的爱寄予渴望时,我们才能反复寻求爱的真谛,当我们爱上我们的学生时,在我们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更多的反思与收获。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慎独精神和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把自己当作教育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在教育活动中从来没有过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体验,那么他可能什么也剩不下了,所谓的教育行为也无从谈起。用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教育我们的学生,才能实现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融合,那便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宏安.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马克斯•范梅楠.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孙海风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