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本文以初中美术教育为例,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挖掘人文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美术教育;课程标准
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人文,作为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优先的地位。因此,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要关注文化与生活。要求“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令人遗憾的是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杨政宁面对这一现象,指出:“人文味缺失将付出很大代价。”中学美术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作为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试以初中美术教育为例,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挖掘人文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目标的确立上,突出人文立意
自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强调三维目标的实现,教师一般都偏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维度,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要么缺乏重视,导致人文精神培育的严重缺失;要么想要重视,却经常遇到如何实现的烦恼。其实在这一维度的教学上,教师如果具有人文自觉,以人文立意作为突破口,可以轻松构建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美术教学中的内容提炼,与人文各学科思想融汇;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结合,凸显出人文精神。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变迁的家园》教学中,笔者在导入新课环节出示两组不同的图片,请学生来对比。一组是筒子楼,水泥地,没有任何绿化的图片,一组是青山绿水掩映,小桥流水人家的图片。请学生来选择更喜欢哪一组图片。待学生做出选择后,教师给学生讲授,自近代科技高速发展以来,人类有段时间坚持“人定胜天”的理念,盲目发展,对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自身带来了灾难。其实中国古人有比“人定胜天”更高明的哲学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今天社会环境美化设计的核心就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与自然融合的,适合人类不同需求的,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同理,笔者在近期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的“常熟市第十届油画艺术展”。在活动之初,笔者就和学生明确了一项任务,找出一幅你最喜欢的油画,找出一幅作者就在你身边的油画,参观完后请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在学生参观过程中,很多学生惊讶的发现原来很多油画作品的内容就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很多油画作者就是自己很熟悉的人,有自己的老师,有自己的亲戚,甚至还有自己的父母。教师在这里可以引导,美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灵来发现世界的美好。而且很多油画的作者并不是专业人士,他们是出于对生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绘画的执着自学成才,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以上两个小案例中,笔者在教学之初就明确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彰显人文精神,提炼人的追求。所以短短三言两语,人文立意尽在其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二、在内容的设计上,挖掘人文内涵
但凡古今中外著名的美术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进行“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时,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人文内涵的结合点,注重与其他人文学科的联系,挖掘教材内容中具有人文内涵的“事”“物”“理”,提高课堂立意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时,请学生回忆历史知识,思考拉斐尔生活在意大利的哪一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什么。等学生正确回答出拉斐尔生活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后,教师从人文主义入手,来和学生对比欣赏文艺复兴前后圣母像的不同。文艺复兴前的圣母画像作品中,圣母的表情呆板、呆滞,仿佛是没有任何生气的木偶;而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温柔、慈祥,眼神中充满着母爱,整个人散发出人性的光辉。进而请学生再回忆在历史中所学,这反应出来人文主义的哪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出这时的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觉醒,不再满足于人类匍匐在上帝的脚下,而是开始肯定人,相信人类自身的聪明才智,要追求人类自身在现世的幸福与快乐。正是有这样的时代精神作为引领,拉斐尔才可以创作做举世名画《西斯廷圣母》。这样处理后,一个小片段,几句话,对学生的启迪是巨大的。同理,也可以在中国古代名画中挖掘人文内涵。例如教师在讲授《女史箴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来了解顾恺之创作这幅画时的创作灵感,以及与这幅画有关的轶事。如教师告诉学生如下故事:“女史”是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戒的意思。西晋惠帝是个弱智,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唐本的《女史箴图》于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颐和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后存大英博物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军队在缅甸解除日军之围,曾有意把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归还中国,与赠送中国一艘潜水艇二择一,作为谢礼。中国政府选择了潜水艇。如果你的话,会选择什么?这些知识和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又充满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运用,可以丰满课堂教学。除此之外,在学生进行《盛世汴梁》等内容的学习时,同样可以联系各科,挖掘人文内涵。
三、在策略的运用上,注重情感体验提升
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运用多种策略,关注好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才会实现人文自觉,主动地内化人文精神,真正成为学生精神内涵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要多选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例如在欣赏八年级下册的《梅杜萨之筏》这幅作品时,教师先和学生一起学习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光线的运用,到人物表情、动态塑造等基本内容,让学生对《梅杜萨之筏》这幅作品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接着请学生进行自主赏析,同时播放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当“等~等~等~等~~”命运的敲门声响起,将学生带入这幅作品的意境中。等赏析完毕,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在赏析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总结,这幅画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船员和乘客面对死亡的痛苦,面对背叛的悲愤,面对无常命运的恐惧;可以看到对获救的渴望,对生命的执着,可以看到在仅有一丝希望微光中的挣扎前行。教师进一步提炼,每一个普通人在平时不会思索“生与死”的命运问题,这幅作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给我们机会,可以直面“死亡”,直面“命运”,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如何关照人类自我?最后教师指出,画面中一堆振臂向前的人冲破了稳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缚,又构成一个动荡、富于激情的三角形,象征着人类对命运的反抗,象征着一种绝不屈服的精神。也可以将美术与文学结合起来。如在欣赏七年级上册徐渭的《墨葡萄图》时,可以让学生欣赏他的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画家的作品。也可以直接讲学生带到具体的场景,设置情境。比如八年级上册《用心灵接触自然》一课,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他们先感受自然,然后按照自己对自然的感悟用画笔画下来。在大自然中写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产生新鲜的创作灵感。
四、在效益的评估上,关注习惯养成
在效益的评估上,教师不应仅仅以知识本位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更应具有人文关怀的眼光,关注学生本身,肯定学生的自身成长,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具体作业,更要关心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人。美术教学的一个功能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而美术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观,以目标设计中的“三维”作为标准,立足于学生的表现趣味、观察力、感知力、表现力、实践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等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培养,让美术教学评价更具人文性。例如,发现好的作品,即便没有完成,抑或才画了一半,也要及时展示,或许能给其他同学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很多作品都是有闪光点的,并不要求画面很丰富,即便这幅作品整体看上去有些凌乱,但人物表情刻画得生动,教师便应对其给予肯定,指出好的地方供其他学生借鉴。再或者作品的色彩表现的有些浑浊,但画面内容极富创意,他的创意也是值得肯定的。老师的赞赏是对学生最好的奖励,被肯定的学生创作激情将大大提高,而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激励。
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总之,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加强自身的人文科学知识修养,做到教给学生一壶水,自己先有一桶水。在教学中,有明确的人文精神美育目标,并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加以挖掘,在策略和效益的评估上保证人文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沙华中.完美课堂:特征、主张及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陈洁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