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因此,提升人文素养,铸就人文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特殊的至关重要性。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实践问题,在一般构想的同时,还应注重探索实践层面的基本问题。基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前提,提出一种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对于切实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更有其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思考
人文知识是人类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而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它蕴含于人的内心世界,见之于人的行为动作及其结果。人文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媒体,获取人文知识可凭借试听,可以从课堂上、媒体中获取,而人文精神的载体在人自身,人文精神的获得必须经过人文知识的内化、整合而变成主体意识、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和善行。人文知识的呈现可以在口头上、试卷中,而人文精神的表现却只能在人的情感里、实践中、行动上,所以,人文知识不同于也不等于人文精神,有了人文知识并不一定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学的是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如果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情感,没有转化为良好品德和善行,那只是口头上的知识而已,人文精神是一种意识、观念、态度、主张或宗旨,它强调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精神追求或心灵追求及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和科学不断进步的源泉,是教育的灵魂和目标。人文精神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也是高校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对文化的尊崇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确立人文精神,她是作为贯穿和支配人们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完善人自身的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它是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的产物。在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科学精神的同时,亟待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完善,人文精神本身的提升及对科学精神的影响和促进,都是十分关键的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实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素养令人堪忧,培养和提升人文精神迫在眉睫,这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理论和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命题。而首当其冲的是面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先要引进、吸收、理清并就一些基本理论形成共识,并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基础,提出一种具有可行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人文精神的理性及操作层面的思考。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规定性
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关注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外,更要注重个性张扬,这就必须认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传统的知识讲授和能力养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能力,即素质。它由四个方面构成:身心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思政素质、人文精神便是这些因素提升到一定境界的体现。以全面培养和发展人的各种素养和品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塑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核心便是培养人文精神,而其至少应当具有属人性、向上性、实践性三种规定性。这是培养人文精神具有明确的内在本质规定性。素质教育的核心便是人文精神,通过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人的潜能和个性特征,从而形成具备不同素养的人才。高等教育以这样的基础性素质教育为根本,以往一般性素质教育的层次则不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具有综合文化素养的高级人才,这就要求有一个广阔的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它应该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等多个属性特征。并以培养人文精神为落脚点,以人文精神为灵魂赋予素质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形成和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以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要求为依据,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指引,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这样目标的确立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作为支撑:
(一)不能凭空产生,务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犹如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只有地基坚固,房子才能稳定。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包含运算、法则、各种基本规则等等。基础知识对于后期的创新性工作是基石,只有基础夯实,才能站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创新性工作。比如,你要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制一个软件,思维构建已经完成,但你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诸如C++、JAVA等编程语言,连最基本的循环语句都不懂,更别谈何时返回再循环,何时跳出循环了。因此,想法就只能是想法,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头脑中,而不能切实地实施,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二)要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以便举一反三,融汇贯通
对于学习专业课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知识面一定要宽,只有这样才能信手拈来地将知识应用到创新性的工作当中,才能做到融汇贯通,才能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之,知识面太窄,就会失去对相关知识的驾驭能力,更不用说融汇贯通了,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知识的断层,如此这般怎能做到举一反三。总之,学习知识要系统,连贯,并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中要害,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
(三)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和应变能力
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具备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良好综合能力,较强心里抗压能力及灵活的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人无完人,要想什么都懂肯定是不可能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继续挖掘自身的潜能,可能超越别人是件难事,但对于自我的超越,只要有付出就会收到回报。公司里,单位中,都讲团队,任务的执行也是靠团队来完成,你将成为团队的一份子,那么你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发挥你的理论知识这么简单。还涉及到团队中的沟通协调,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任务本身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有客户或者其他团队随时提出的“奇思妙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正面解决。要想做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失去了以上几个条件的支撑,创新将无法持续下去,在科学意义层面上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成为不可能。正是基于培养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必须满足一般性的条件,这个培养人文精神所要达成的目标体现在个人身上,应涵盖如下方面:包括开拓精神、怀疑精神和求实精神在内的求真精神;包括兴趣、好奇心、和动机在内的个体特征;各种创新思维方法中发展演变而来,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技法;综合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在内的创造能力。他们一同构成了人文精神的框架体系。这样,培养目标个体最终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达成的素质中,人文精神必然是不可或缺的。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分析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核心问题是具有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品质和风格,这不仅是使其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带有操作和实践特质的个性。人文精神是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灵魂,人文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实践问题,因此它不单单是一个理论命题,应该将其放置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慢慢积累和培养。在高等教育中,通过实施提升人文精神培养新型人才,使高级专门人才真正具备人文素养积淀的能力、方法、个性和理性精神,在这个过程中,人文精神是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也是高级人才的灵魂。一个人才的培养和最终成才,就一定要基于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锤炼。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眼。首先,实践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空谈理论,到头来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实践才能对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科技进步的认知与体会更加深刻,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精神。其次,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直面社会需求这个命题,一味地强调生产一线的诉求,而不敢或不愿面对专业学术前沿的问题及挑战,如何能培养出当代大学生鲜明的人文精神?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综合文化素质,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正面需求的挑战和实践的探索,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文精神,是新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必须认同、正视和解决的关键性的基本问题。对学生整体和教育者个体而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一定要准确理解和努力把握以下问题。
首先,转变思想。没有哪一种教育行为的观念不是现成的。传统的学校教育着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知识运用和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彻底改变原有的思想,重塑人才观和质量关,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以培养是否真正具有人文精神大学生,把衡量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重定向于是否培养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大学生。观念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否则一切将成为纸上谈兵。只有观念上的转变,才有行为上的选择。要想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实践中收到预期效果,施教者要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作为学校的主体,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关心,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体现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环境。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和利益,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教学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中形成一种良性的舆论氛围;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提高层次,启迪思想,激发自觉性。
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以人文精神教育作为基石,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人文精神为指引,将现有的校园文化进行重定位,更加用心的去设计校园文化,以期使校园文化的建设新颖化、细节化、系统化。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朝气勃发、充满健康气息的大氛围里,对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其人文精神的养成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为了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景,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我院每年通过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大讲堂等形式高质量的蕴含人文精神的讲座,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开展蕴含健康气息、陶冶性情、启迪智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我是发明家”发明创新大赛、“爱在身边”主题摄影大赛、“身边的温暖”征文和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不断汲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恬静心灵。
3.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考风,下大力气将基础文明建设夯实。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养成,是有过程的,而校风、考风、学风是这一过程中的最基础环节,这一环节做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关系到后面诸多环节能够实现,甚至影响到整个人文精神培养系统的开展和实施。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校园物质底蕴,加大经济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这也是“泡菜理论”的一种体现形式。校园氛围的创建,还包括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安静优雅的文化气息。这些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体系的内容构成上,既有专门的系列课程,又有渗透于各专业、各学科教学中的思想和精神。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堂才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涉及到诸如人文精神课堂观、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多个问题。比如人文素养类公共基础课及相关选修课等,一旦课堂上教师做不到高质量的授课、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科任务繁重的大学生而言,人文精神培养这块主阵地毫无疑问将会失去。因此,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比如,有些教师的讲话风格风趣幽默,学生很喜欢;有些教师精通计算机,做出精美的动画演示;有些教师会做与本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有些教师则喜欢引经据典,学识渊博,等等,学生都会被其课堂风格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个体和群体的人文精神的实践也就落到实处。因此,改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培养人文精神的第一要务。
最后,谋求实现机制。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知识的获得和积累问题,而要充分体现和渗透到专业思维和行为中。培养人文精神,只有激发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积极性,才能获得卓有成效的结果。为了保障其顺利实施,就必须有一个可行的机制作为保证。从学校高度而言,要确保这一机制的完整性和正常运转。满足以上条件才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受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生及教师吸引到培养人文精神的活动中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践中的人文素养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对实践操作与行动的底蕴和涵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将以各种形式,在工作、社交活动、家庭等场合体现和反应出来。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本质,谋求行之有效的实现机制,走出一条带有鲜明特色的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田淑卿,张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指导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9:20.
[2]刘董芸.创设温馨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林区教学,2007,6:15.
[3]毕宏君等.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0.
作者:薛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