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是时下高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中医药院校需要重建医学生观念领域的传统文化的框架,因材施教,做到医学和人文医学教育互相融合和均衡发展,这乃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中医;人文精神;教育
医学以人类的健康发展为追求目标,技术上的突破为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契机,给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多选择路径,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道德诘问。现代医学需要医学人文理念,中医药科学融合现代与传统理念,贯穿“医乃仁术”思想,以“精诚济世”为行为准则,使医学生从根本上树立人文关怀的道德取向,此乃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文教育的重任与责任担当。在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中,普遍存在思政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精神尤其是作为其构成部分的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文化精神相当薄弱的现象。无论是考量中医药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还是单纯从思政人文素质培养的视角都决定了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急需在思想观念的深层领域里重新架构和重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学界业界许多有识之士均对此高度重视,建议需加强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鉴于目前各个高校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参差不齐,办学规模也差异较大,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对学生的在校时限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使得试图全面完成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不切实际。况且中医药学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的发展动因,它不是一门纯科学,更是人类情感的延伸。基于此,将道德价值认同的内涵纳入医学人文教育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借以培养广大中医药专业人才,围绕着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政教育就显得甚为必要和关键。
一、人文精神对中医药专业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1.人文精神可以丰盈中医药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与世界道法合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医疗活动中“济世救人”、“仁爱救人”应当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价值追求。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和以生命为本的医学哲学观,已然是当代医学道德和医学伦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当代医学实践的职业道德。要秉持“物我一体”、“物我相融”的认识论,用整体的、辩证的、联系的观念辨证施治,而非管中窥豹,支离破碎。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有仁心仁术,有追求,在追求中知敬畏。
2.人文精神可以改进中医药学生的审美思辨层次
中医学“望、闻、问、切”等思维方法和诊疗方式蕴含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如中医基于“元气论”对物质的认知;中医借用阴阳学说对事物性质的辨别;中医采用五行学说对五脏六腑相互关系进行论证等,均可见中医学的构建基本理论体系中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中医药医务工作者需要改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层次,运用厚重的人文底蕴从事医学行业,用医学人文的眼睛来发现和重塑世界上更多美的事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人文社科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人文社科是孕育、陶冶、培养思维素质的重要方法。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特点,《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集大成者理论著述,该著作融合了医学、易学、天文、儒家和道家等思想。中医药学具有完备独特的理论体系、灵动而深奥的思辨模式,它得益于中国古代哲学和传统文化,又发展完善了这些理论,二者相得益彰。
4.人文科学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单纯的专业教育是有缺陷的,通识教育才是解决之道。完善中医药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贯穿其中的通识教育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培养思维方法,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人文现状堪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社会各行业发展硕果累累,高等教育也迎来井喷之势。传统医学教育教学模式也有所转变,对患者的身心关注有所加强,但与社会期待的医学人文关怀还相距甚远,现状堪忧:
1.过度的医疗教育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
中医自古就有“医乃仁术”之说,这也是医学与“人学”的典范结合。目前医学专业化发展严重冲击了医学人文精神,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再是医学诊治和医学教育的圭臬,疾病被简化为某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痛苦被归结为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治疗被简化为用药或者手术。“去中医化”和“见病不见人”的模块分解让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中医科学走向歧途。
2.中医药诊疗方式的工具化、碎片化趋势日趋加剧
医患纠纷传统中医重“望闻问切”,目前很大部分的医务工作者却唯机器是举,在诊断中大用特用各类诊疗设备,患者的体验、叙述和诉求被冷漠的搁置。这也导致或激化了医患矛盾。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尤其是中医药专业学生耳濡目染的传统医学人文素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医疗资源,需要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消弭和化解医患纠纷,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3.面对灾难的敬业精神与日常工作冷漠的反差
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09年的玉树地震,国难当头,我国医务人员和高校医学生临危不惧、前赴后继,救死扶伤,表现出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很多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更是“匹肩担道义”、积极踊跃地深入灾区从事医疗康复、灾后重建等志愿服务活动。这与此前部分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冷漠、收受红包、药扣等行为大相径庭。溯本清源,可以看出人文教育是薄弱环节,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不高,是影响学生乃至医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突出问题,我国中医药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已到刻不容缓的程度。我们面临的挑战,都在人文的范畴之内,“医疗的危机并非医疗技术的危机,而是人文的危机”,我们也有理由相信,21世纪的医学将是人文医学的世纪。既然我们面临的挑战大都属于人文的范畴,从宏观的角度讲,必然需要我们提高人文素养,以应对这样的挑战。
三、中医药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径
1.课堂教学是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和主要途径。人文社科课程在教学总学时中的比例适当增加,文、史、哲方面的选修课广泛开设,必要时纳入必修课,凸显教育导向;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讲透讲深传统医学中的文化底蕴。
2.人文知识讲座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大舞台
人文知识学术讲座灵活自由,比较符合大学生喜好。“名师”走进第二课堂,开讲座、作报告,以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如南京中医药大学长期坚持的“周五传统文化讲座”,成为校园内的一道独特风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新安论坛”,也已蔚然成风,成为该校医学人文讲座的靓丽品牌和杏林学子的精神文化大餐。讲座内容精心裁剪,主题鲜明,主讲人激情四溢,医学生听者云集,一座难求,人文知识学术讲座具有如此巨大的效应,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二课堂。
3.校园文化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切入口
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耳濡目染于周围环境。“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是达到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学校举办诸如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诗会、影视评论等活动,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在活动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得到强化,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在校园内部建造一些具有文化品位的设施和人文景点,使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如同进入了文化的殿堂。这样,以课堂教学、人文知识讲座和校园文化建设三个环节为抓手,搭建人文精神教育的立体框架,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遵循“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求“毕其功于一役”,不搞文化学养积累的“速成班”,而是细火慢工,循序渐进,以中医药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明德至善,以职业导航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定位,以约束机制倡导支持学生自我管理。以中医药人文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既能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也能有效激发学生成才的内在动力,通过中医药人文精神教育,借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励志自强、修身明德、服务社会,这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蒋应时.《弘扬中医人文精神,提高教育质量》.《中医教育》1996年第6期
[2]安徽中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主编.《高教研究与教学督导》第十一期
[3]聂久胜.《高校主题班会研究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
作者:巩海龙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党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