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范文

高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

摘要:

当前,大学生表现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扭曲、人文精神断裂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时代教育的要求极不和谐。思政教育要彰显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的强烈诉求,加强思政教育工作,重视培育人文精神刻不容缓。

关键词:

思政教育;人文精神;自觉使命

思政教育是教育的生命线,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新时期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使思政教育工作倍受鼓舞。然而,现实高校教育工作中,受外在社会环境和内在教育环境复杂因素的影响,思政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一现象窒息了思政教育的应有活力。如何使思政教育走上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仍是摆在教育改革面前的严肃课题。

一、思政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思政教育既担负着凝聚社会力量的神圣使命,更承担着灌输和阐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它是连接人文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桥梁,只有将人文科学的精髓内化为现实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才能实现从人文科学到人文精神的升华。思政教育是直面人的教育,是项注重培养人文精神的“软任务”,是承载和表现主体价值关系的符号。然而,在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态度中,一度将思政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对人的说教和管制,从而抹杀了思政教育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幸福、价值和尊严的追求,体现人类的价值和精神的文化。思政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表现是人文性,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而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人文精神的断裂。受办学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思政教育依然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令人担忧,“没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就会像一叶无根的浮萍,甚至可能将科学精神引向邪路”。思政学科是一门非功利性的学科,带有理想化、超功利的色彩。所以,无论是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还是单纯的学科研究,它都不能给人带来实用的、具体的利益和实惠,所以思政教育无法用实用功利的价值尺度来评价判断,而它却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资源和无形财富。学校“育人的最高准则不仅在于工具层面的实用,而在于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使人的才能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尊严、人格、权利、自由等得到保证”。正因为如此,思政教育的人文精神价值就像空气和水与人的生存关联的关系一样,是人世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

二、人文精神是思政教育的终极追求

思政教育无论哪门具体的课程,都有它一以贯之的东西,这就是对文明、人性的尊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思政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上规定和要求,决定思政教育方式应具有人文精神,遵循人文精神倡导的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培养能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个体,达到能自我理解、领悟和认知。思政教育重在启发,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不能仅仅是被动的灌输,而应该是学生主动求知的结果。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以及高尚的趣味和情操、人格能力绝非灌输能养成的,它必然是与人的内在生命息息相关,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的。

三、人文精神培养是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

思政教育是文化的核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志不强者智不立,情不溢者根不深”“,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看作是文化的人,把文化看作是人的文化,不断提升人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品位,赋予文化更多的人性化内涵”。思政教育虽有阶段性的特点,但向往人文精神是永恒的,人文精神给予思政教育支撑,思政教育又不断促成人文精神。思政教育要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应有所作为,应做到:加强理论基础教育,夯实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协调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矛盾,塑造完美人格。在思政教育工作中,从人文的维度出发,传授知识、开启智慧,达到价值自觉。在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中汲取人文意蕴,获得人文素养,使人与精神文化融合起来。用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结合丰满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

四、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的基石

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当代大学生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在他们身上不同程度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等突出现象,这就决定了思政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相应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人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更多人文关怀,这是现代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热情期盼。德育的存在本身内蕴着一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不应是管理、控制、约束,而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重,使学生自发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缺少人文关怀,必将进一步加剧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漠视和对立,难以做到育人、塑人、唤醒人,难以担当社会的责任。

五、人文精神是对思政教育的时代诉求

构建和谐教育的关键是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和谐,时代呼唤教育创新,期待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不能像具体的技能和技巧那样直接传授,它必须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教化才能潜移默化地生成”。说穿了,创新型人才是思政教育的“正能量”和人文精神的“潜能量”交相辉映的结果。当代科技与人文相互渗透和结合的表现尤为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专业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才是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人文素质高低是评价教育办学质量的根本尺度,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才能以人为目的,教育只有注重了人文,舍得思政教育的投入,才能让教育成为真正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放心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从春侠.德育:对学生的人文关照[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27.

[2]张兴国.大学教育应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11.

[3]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07(5):33.

[4]杨宇.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42.

[5]班华.道德理念与德育改革[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2(4):26.

[6]高宝力.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38

作者:于玲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