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文精神的遮蔽与实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引言
人文精神是对人生存发展的关注和追求,产生于追问人的存在合理性或理性探询人的存在的过程,它以自返性的人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准则与目的,显示人的终极价值[1]。孟子说:“人异于禽兽,几稀?”这个“几稀”,即人文精神之所在,它使人文世界不同于“率兽以食人”的丛林世界。海德格尔说“科学不思”,抱怨科学只顾说明世界却不关心人生意义,这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作为一种自我意识,“人文精神提供了人发展的最强劲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主体尺度,人文精神设置了人发展的普遍性的价值标杆,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创建了人发展的高远的理想境界”[2]。以人文精神为观照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外语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高校外语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二、人文精神的遮蔽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技能、转变教师的态度情意、提升自身的主体性和价值。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过程。人是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标是人,教育的立足点是人的发展,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活动,在教育生活中对人的尊重、理解、对人的关注、热爱都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教育的实施主体,人文精神是从人出发以人为目的,教育的人文性因此具有必然性。教师专业发展也应该“绕人而行”而不是“离人而去”,所谓要看见人。在专业发展中因为缺少对教师生命成长、教师生命价值与教师内在生命需要的关注,高校外语教师目前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缺失精神信仰、人生理想虚无,导致从教育目的的设置到教育的实施过程看不到人的存在。教师不仅在教育中看不到参与教育的学生,也看不到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没有鲜活的生命力,没有师生生命的共同成长。失去人文精神观照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堪忧。
教育使人从适应自然向超越自然提升,向人敞开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并让人能把握世界和自我。教育使人不断追问和探求人存在的意义,追求世界的真善美,展开对存在的终极关怀。人的自由和创造、自我发展的基础、精神境界的提升、潜能的开发、情感意志力量的凝聚都依赖于富有人文性的教育。教育因此赋予人类丰富的想象力、自由的个性、充沛的情感和整全的人格,教育使人更高大更完善。教育活动是师生的精神活动,在教育中师生心灵相通精神相遇,彼此充分理解生命的意义。在精神的相遇中,教师与学生互为心灵的知己,向对方充分展开自我,加强彼此的理解,在对自我与他人的理解中领悟生存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实践远离教育初衷,偏离教育目的,以塑造教育对象为出发点,把学生当作物,教育里看不到人的存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师生与知识被武断地当成对立面,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和知识被当作客体,教学过程则被理解为对知识的占有和对学生的改造。教育目的仅仅达到教育对象对知识载体教材的占有。受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外语教育只重视学生技能和智力的训练,牺牲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心态的健康。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只有专业教育,人将被培养成为有用的机器。外语教育正成为整个教育流水生产线的一环,在训练主义的观照下,根据一套严密的训练体系,学生成为生产线上没有生命的速成产品,而教师则成为对教育的客体进行设计和改造的工程师。这种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远远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活生生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的生命尽情舒展,自由生长,人格完善,每个个体都成为活生生的人,而目前的外语教育不仅没有推动和实现生命的成长与丰富,还阻碍着生命的激活个性的养成。本真教育目的的迷失就是人文精神的遮蔽。
纵观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以人为本的文化向度偏失,工具理性宰制,对象化操作较为普遍。所谓工具理性宰制、对象化操作是指教育主体教师改造客体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人”的身份都已消失,语言也只是被当作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存在的家园和教育的主体。高校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三重“他者”:“缺席的他者”、“在场的他者”和“内在的他者”,分别是语言、学生和教师[3]。语言何以成为语言教育中缺席的他者?传统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只是由语词、语法组成的概念实体,是表达世界的纯粹符号,是思想的外壳和交流的工具;二十世纪初语言转向之后,人被认为是一种语言性的存在物,人在语言中出场,语言是人存在的方式,语言与人一样,具有本体论地位,因而也是主体。在教育实践中与教师具有同等地位的学生之所以也成为了他者,是因为现代认识论“主客二分法”在教育中作祟,学生只被当作客体,当作教师主体的对立面。传统外语教学中流行的“注入式模式、训练式模式和加工式模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训练;同时,教学过程中没有师生的“对话”,知识的传授被理解为单向的从教师到学生,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没有把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个体。语言教育过程急功近利、扼杀个性、剥夺学生的生命灵性,使学生成为工具,语言教育退化成为了一种心灵隔离的训练。教师名为语言教育的主体实为教育过程里内在的他者。教育活动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学行为的具体执行人,当教师偏离教育人之根本目标,“当教育被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当理应成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及语言都异化为他者时,教师自身也异化为教育内在的他者。教育实施过程中的这种对象化操作及所造成的三重他者的存在是人文精神的遮蔽。教育不是为了谋生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理性发展,培养自由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人,以人为本、人的快乐、人的自由、人性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同样是外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向度。本真教育目的的迷失与教育过程中对象化操作的结果无外乎人才培养的单向度。人之所以为人是其存在具有差异性,人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提出了要求[5]。忽略教育的多样化和丰富化只会指向单向度的人才培养。单向度的人知识面狭窄,结构单一,缺乏批判能力,没有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里被异化的人。单向度的人因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囿于现实生活,不再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便失去了可能生活的可能性。片面发展的单向度的人即使有专攻之术,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所谓“为我而在,他者退场”。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人被工具化,成为技术操作的对象,失去了价值主体的目的性意义,教育也会因此而失去对生命成长的关照。可以说,人才培养的单向度与教育目的的迷失与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化操作同是人文精神的遮蔽。
三、人文精神的观照
人文精神涉及“人自身”的许多问题:人为何发展,发展有何意义,发展的价值等等。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下,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要确保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的发展是为了人本身,人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人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6]。作为一种自我意识、一种主体尺度以及一种终极关怀,人文精神为人的生存发展确定方向,指明道路,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助于加强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自我意识,有助于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形成。人文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与价值依托。作为个体的存在,个人生命的完善与超越,生命价值的提升与实现是教师发展内生的需求。高校外语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它是教师作为“内在的他者”回归的需要。在生活世界,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享受生命的独特性和创造活力。教师首先是富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生命成长的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个体生命的自然生长,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对生命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关注和关怀。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有自我丰富的生命经验,有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对教育教学有丰富的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认同。他们“经常地仰望天空”,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教师本人的生命是追求完善的,人生是快乐幸福的,他们才有可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肯定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追求生命的完善,发扬人文精神。当教师向着学生开启自我,激励学生追求美好,教师就会成为学生心中美好事物的代表。作为教师,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教师自身就是教育实践的依据,就是教育的方法与路径。当教师的专业发展立足于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为教育、为学生提升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为作为个体的自己而发展和改变,为作为个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使教师的生命更加充实。教师的发展是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教师在生命的创造与超越中开启自我生命的解放。当教师作为个体的生命不断走向完善、充足和智慧时,完全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人文精神的观照不仅是高校外语教师个人发展的基本目标,同时也是外语语言学科教育的基本使命。语言标志着文明史的开端,人类文明通过语言传承。人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人生活在语言中,通过语言来拥有世界,世界也只有通过语言才成为人的世界。从人的生命本性的高度来解读语言,语言的一切都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语言及语言教育的重要性正如张楚廷所阐述的,“在语言已经随着人的生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的情势下,就已经使得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几乎成了语言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而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让人经历一个更灿烂的语言生成历程,从而获得一个更灿烂的生命历程”[7]。作为主体的语言,从表层看,是思维交流的工具;从深层看,语言彰显了人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因此,语言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和手段,更多的是培养在语言中生活的人,创造人生价值的人和有自我意识精神的人。教育以传承语言为基本形式而与人类发展同步,同时语言为教育提供支撑,不断丰富的语言成为教育取之不尽的无限资源。教育依赖语言,又传承和推动语言发展。语言不仅对人类整体及其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对每个个体的人来说一样意义重大。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可以由他的语言发展表现出来,每个人的成长即他的语言成长。人活在语言中,从人与语言的关系来看,作为“缺席的他者”,语言要想重新回到本体论的地位,人文精神的培育是其回归的先天条件。外语语言学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修养,培养其人文精神。教育与人互相赋予意义,教育的过程亦即人创造生命的过程,教育的世界也因此构成人的世界,是人文的世界[8]。人的目的是“做人”,人文教育的目的由此成为教育最优先的目的,做一个完整的人,做一个完善的人,做一个充分明白自己人生使命的人[7],这是包括高校外语教师在内的人文课程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去思考和解答的问题。高校外语教师传授语言与文化知识的同时,义不容辞有责任教学生“做人”,也就是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这是学生作为“在场的他者”回归的需要。正是人文教育的陪伴,学生可以“走向一个更自觉、更明朗的意义世界,走向更直觉、更明朗的人生”,它不仅在于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力,而且要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重大的问题也呈现在将要走向未来的学生面前。可以说,人文教育是高校外语教师职业的重要使命与要求,人文精神是高校外语教师文化素质的本质和灵魂,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
四、人文精神的实现
人文精神指向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人们现实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从精神上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取向上指明人发展的方向,为人的发展创设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如果在人的发展中它成为了自我意识、主体尺度与终极关怀,“内在的他者”教师、“缺席的他者”语言及“在场的他者”学生这三重“他者”回归,教师自身的生命成长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得到关怀,那就是人文精神的胜利。在人文精神光辉的照耀下,教师作为“内在的他者”的回归是指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以教师为本,彰显教师的主体需要、生命发展与自我超越。彰显教师的主体需要意味着关注教师的需要,关心教师的情绪,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促进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自我价值实现,这种主体需要的实现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获得动力源泉[9]。教师的生命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教师的生存状态是其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对教师生活世界的尊重与关注是其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的生命主体意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才成为可能。当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专业发展得以展开,教师在此过程中便会彰显其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过程便成为师生生命间的沟通与交流[10],对生命发展的尊重能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内在根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追求生命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过程,是“从‘自然世界’向‘文化世界’进而向‘意义世界’的转变过程”[11]。自我价值的实现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不竭动力。当教师的主体需要、生命发展与自我超越得到保障,其生命的成长自然融入到专业发展的历程中。
高校外语教师的重要专业使命是对学生的语言教育,其专业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实现不只是指向教师,它还指向语言、指向学生,把外语教育中的语言问题变成人的发展和生命实践的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生命的共生共长[12]。语言不仅是人类的交际和认知工具,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在者,语言本身是使存在物和存在得以现身的存在。一方面,无论是所谓表象的世界、感知的世界或者是客观的世界等,它们呈现在人的观念的世界里都是依靠语言,另一方面,人也是依靠语言认识了解与感知体悟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历时的世界,以及天地人物等共时的世界。语言是人们认识和体验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人的生命的存在须臾都离不开语言。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13]。在具体的语言教育过程中,语言作为在场的主体,与人的存在是共存,语言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关于语言的某种知识、技术或艺术。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是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感悟生命成长,拓展生命深度的过程。这种存在论立场的语言取向是指向于生命存在的,当语言从“他者”回归,成为“存在的真理的家”,也意味着人的生命的回归。消解以工具理性为指导的教育思想所造成的人文精神的遮蔽,还原“以人为本”的教育本真,让“在场的他者”回归,外语教育实践应该平衡和协调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与未来的可能生活。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是生活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希望。关注个体意义、以人为本的教育不可能忽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存状态,也不可能无为于可能生活的建构,让“在场的他者”回归意味着从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两方面着手,“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14]。实现人文精神的外语教育过程中教师珍爱学生的生命,了解学生的生命特征,尊重学生的内在本性,不把学生当作被教育和改造的对象,而是与教师共生共长的生命的主体。外语教育应该始终将个体存在的意义放在突出位置,突出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超越和转换传统的工具品性语言观、对象化品性课程观和教育塑造观,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让师生共同在外语教育实践中走向未来、走向卓越。
五、结语
当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日益加深,工具理性、欲望叙事甚嚣尘上,人们日益远离的是自己的精神家园。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需要教师的生命动力与源泉。高校外语教育中“内在的他者”、“缺席的他者”、及“在场的他者”三重他者的回归势必消解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的遮蔽。培育人文精神、彰显人文教育、实施人文关怀,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可持续进行,教育才能回归本真目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共同体验生命的快乐,领悟存在的意义。
作者:文兰芳 单位: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