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影视文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

影视文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影视文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影视文学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改革传统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贯彻科学精神

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是中外文学史、中外戏剧史、作品导读等史论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专业写作课则多采用课堂传授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的传统模式。但是,艺术实践的创作规律与时代召唤都要求戏剧影视文学教育改革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贯彻科学精神。

(一)培养客观、严谨的精神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的课程设计不能盲从高校传统培养计划,而应根据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科学、理性地制定课程体系。以本科阶段为例,北京电影学院戏文专业培养电影编剧人才,中央戏剧学院戏文专业培养话剧、电视剧编剧和戏剧理论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影视剧和动画编剧人才,中国戏曲学院培养戏曲文学人才,每年每校招生人数约在15至20人之间,均为精英教育和小众教育。而反观当下影视产业的实际情况,2013年我国生产电视剧共计15000多集,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大国,电影也不甘示弱,2013年票房突破200亿。电视栏目剧将新闻节目、都市情感与戏剧故事进行嫁接,成为新兴的电视节目叙事手段,因其喜闻乐见的故事再现方式而受到观众的欢迎。网络平台的普及推动了网络文学、微电影、网络剧、网络游戏的快速发展,特别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和喜爱。影视传媒与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投身其中。因此,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独立院校中适当扩大编剧本科人才的招生规模,在人才定位上以影视剧为基础,辐射网络剧人才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戏剧项目、戏剧比赛等方式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检验教学效果。在专业课的设计上,应树立课程结构和层级发展思想,以阅读和写作为内部核心课程,以表演和拍摄为外部实践课程,内外结合,环环相扣,从而突破以写作为主的传统课程设计。外部课程既是内部课程修改和完善的平台,也是检验内部课程的舞台。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⑦编剧作为影视产业链条上的一环,必然受到相应规则的制约,如绝对守时原则等。因制作时间、制作成本都有严格限定,所以戏文专业的学生必须树立时间观念,剧本梗概、大纲、初稿、二稿、三稿等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否则将会面临高额罚金,编剧赖以生存的信誉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始终贯彻绝对守时原则,学生编写的剧本务必按时上交,否则也会受到惩罚。再如剧本范式原则,不同类型的剧本有不同的剧本范式,这与以往我行我素的文学创作范式完全不同。因此要梳理电影剧本与电视剧剧本的不同,明确话剧与戏曲文学的差异,明晰微电影与网络剧的特点,倘若是定制创作,还需要按照投资方的预算和剧作类型来写作,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规范与媒介要求的作品。

(二)培养不断实践、求索的精神科学精神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发展,而发展就要不断实践与求索。在马克思看来,在实践基础上确立一种理解世界的新的思维方式,只有在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上,才能做到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的解放。⑧戏文专业教师由原先的案头教学走向多元的舞台实践,这无疑是他们的一次自我提升。教师充分参与舞台实践,如不同场景的舞美创意与设计,各类灯光效果的反复尝试与推敲,演员服装与舞台表现的契合度,指导学生排练及舞台监督等,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专业理论教学水平的提升,使今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而学生通过舞台实践不仅参与了剧本创作,还有机会参与演员招募、排练、宣传、演出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了从案头到场上的全程实践。布鲁纳强调知识的转化,即通过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从而使认知结构中演绎出新内容的过程。⑨在实践中,学生看到自己的剧本被排演,增强了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导演和演员在排演剧本并进行二度创作时,也能带给学生编剧以鲜活的灵感。学生编剧参与排练的过程,既能表现自己的创作思考和人物定位,也能把随时闪现的灵感和好的建议补充进剧本,这一过程正符合布鲁纳所说的学习应使认知结构中演绎出新内容。戏剧影视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内容为王”,所以,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就成为戏文专业学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突破校园题材的狭小视野,多元取材。热点题材是需要学生横向延展的领域,因此,关注焦点事件和热点话题,善于挖掘热词和热现象等,应是学生剧作实践的新突破点,也是其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选材范围。当下,反映抗战、民国传奇、后宫争斗、都市情感及家庭关系的作品较多,而反映工人、商人和农民的作品较少。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不要一味跟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亲身到一线采访,不断探索新题材。总之,不论哪种选材,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不能丢,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文化根脉,才能创作出具备民族精神的作品。

(三)培养敢于怀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戏剧影视文学教育强调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学生经过强化阅读,能够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表现方式与创作手法,从而继承优秀传统。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作品,历久弥新,一些没有耐下心来吸收精华就妄加怀疑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继承不等于全盘吸收,应鼓励学生敢于怀疑的精神。例如针对一些历史剧,学生经过史料考证,发现原作的史实问题,对剧作提出怀疑,进而探索新的表现内容和手法。还有一些票房和收视率高的作品,学生也对其拜金、争斗、心机、功名等价值观提出批判。这种怀疑精神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动力。洛奇认为小说中的情节或叙事策略如果没有附着于艺术化的语言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那便是毫无生命的东西。⑩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小说需要艺术化的语言实现创新,戏剧也需要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手法以实现创新。戏剧影视文学教育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力,通过奖励机制与作品搬演将创新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大胆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有我新,二是人无我有。改编是人有我新,如同样是张爱玲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电影忠实原著,自有魅力,而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则把每个主角分成两角,在黑色幽默中反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破了电影的沉郁和压抑。原创是人无我有,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通过举办汇报表演和剧本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表彰新颖作品。在国际视野关照下的当代社会,戏剧影视文学课程体系必须转变,仅停留在过细分工的专业已经过时,因此,戏文专业还应增加表演、导演、摄影等课程,以适应复杂的就业环境。同时,教师的创新教学也应更加多元,如在先写再演的基础上探索边演边写、先演后写的新模式等。

二、以艺术实践推动人文精神的内化

目前,中国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与思想文化的滞后、人文精神的缺失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进入了庸俗、混乱的轨道。艺术创作围绕市场转,只关心能否带来利益,以收视率、排行榜、票房作为衡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影视作品普遍缺乏积极的文化信仰和价值引导。因此就出现了当前文艺创作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艺术成了市场的奴隶。面对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有学者提出要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人不仅仅满足于生存,还需要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也是人类自身获得自由和取得进步的重要标签,人类社会对文化的关注也就是对自身自由发展的关怀。因此,戏剧影视文学教育应在高校阶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之,“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样才能最终阻断丑陋文艺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在王国维看来,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对精神价值的尊敬,承认精神有物质不可比拟的神圣价值和不可用物质尺度来衡量的独立价值,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成就体现为它在哲学、文学、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美狄亚》等经典剧作构成了古希腊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莎士比亚戏剧特别关注人本精神,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界的翘楚,《琵琶记》《西厢记》《窦娥冤》《赵氏孤儿》《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彰显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此,剧本写作要达到艺术高度,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作为精神生产的社会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所以,通过艺术实践来推动人文精神的内化是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以阅读实践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核阅读经典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基础,在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领悟作者对人之生命和价值的关照。如在《西厢记》中,王实甫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主张,反对门第之见,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基础就是一个“情”字,这样的价值关照使《西厢记》立于世界戏剧之林;在《雷雨》中,曹禺塑造了一个追求生命自由,像雷雨一般反抗家长专制的繁衍形象;在《麦琪的礼物》中,欧•亨利以贫困夫妻舍弃自己最宝贵的物件却换得比任何实物都珍贵的“爱”为主旨,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爱的意义与价值;在《推销员之死》中,老威利追求出人头地,最终导致毁灭,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在《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为反抗英军入侵血染沙场,行刑前高呼“自由”之声震撼人心。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更具有思想性。爱的真谛、责任意识、追求自由等都彰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即便学生还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但通过经典阅读、作品表演、读书笔记大赛、文学常识大赛等实践,能使其感悟优秀作品的思想魅力,深刻理解只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当然,优秀的戏剧作品不是不要市场,而是以真、善、美的传播占领市场,赢得市场。优秀的戏剧作品也不是市场的跟风者,而是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二)以团队实践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当前,影视剧本创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团队合作。电视剧、栏目剧少则十几集,多则几十集,动画片动辄上百集,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常常是由总编剧带领一个编剧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因此,学校阶段就应有意识地培养教师与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教师团队需要分工合作,如担任总策划、编剧指导等,学生团队也要明确分工,将策划、分集大纲、分集剧本等落实到人。教师团队与学生团队通过讨论剧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为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应尽量不过多干涉,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观点。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思想,碰撞出灵感与火花,为剧情的设置做好铺垫,也培养了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团队实践和头脑风暴既尊重学生的个体能力,也提倡相互借鉴和学习,而且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师生关系也在和谐共进氛围中得到升华。在外部合作中,编剧还要与表演、舞美、摄影、音响等团队合作,彼此适应,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有的戏文专业学生在合作中还参与舞台监督、宣传等幕后工作,这能锻炼其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平。参与项目的团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项目让参与者找到了目标感,在目标感的基础上又建立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两种情感都让学生充满力量,同时,剧本付梓和艺术演出又增强了大家的成就感,使今后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三)以表演实践延伸人文精神的内涵表演实践是戏文专业人文精神内化的延伸。名著经过排演,可以将作品的精神主旨转化为学生的身体行动,从而由内向外融汇人文精神的内涵,较之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来得更加真切和自然。例如,元杂剧悲剧代表作《窦娥冤》中对官场的批判与对窦娥命运的同情,仅仅看剧作是无法让人产生卡塔西斯效应的。但是,如果戏文专业学生排练和表演《窦娥冤》片段,他们就会主动去探求人物表演及其背后的成因,尤其是在最后的法场送行片段,窦娥担心婆婆悲伤,要求绕开前街走后街,学生在排演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精神中善与孝的意义。在法场上,窦娥的言语更是悲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黑白不分的世道提出了无情控诉。扮演窦娥的学生在排演时就充满了反抗精神和悲愤之情。总之,只有学生亲身深入实践,体验生活,才能把人文精神根植于剧作中,从而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作者:俞丽伟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在读博士